摘要:隨著時代的更替和人文環境的變化,影視圈中許多電影導演不僅對故事劇情加以關注,在拍攝手法和畫面效果的呈現上也不斷地做出努力。張藝謀導演的《懸崖之上》作為懸疑諜戰片就將音樂和畫面效果結合得淋漓盡致。但從整體上就“畫”與“音”的結合上來看,很少有影視作品針對性的研究其背后規律,而動畫電影《幻想曲1940》以“視覺可聆聽,聽覺可觀看”為噱頭吸引眾多觀眾,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下,反響卻并不如預期所料。本文將以《幻想曲1940》為例,探討電影創作時音樂藝術形式與電影本身結合的創作方向。
關鍵詞:動畫電影? 幻想曲1940? 音樂? 電影創作
一、從《幻想曲1940》中的音樂方面分析
無論在任何一種的電影中,音樂運用恰到好處越來越重要,一部讓觀眾對內容留下深刻印象或感悟的影片,不乏有著對音樂和畫面配合的極高應用。除了普通的以文表音的音樂,又或用配樂與人物劇情相結合的電影,又或音樂MV,目前在商業市場中極少出現用動態畫面表達音樂的作品。
首先打破局面的是迪斯尼公司出品的《幻想曲1940》。最初,沃爾特·迪斯尼將幻想曲不是視為一部靜態電影,而是大膽地將其作為定時更新和重新發行的曲目的“新娛樂形式”,用新的順序代替了以往舊的傳統。電影上映后的冷淡回應使這種可能性消失了,六十年后沃爾特有了新的遠見卓識,在承接《幻想曲1940》的下一部作品中加入了呼聲較高的《魔法師的學徒》系列短篇故事。根據實物發展順序來看,雖然新的系列往往會讓上一部作品從畫面上來看過時,但是《幻想曲1940》中所呈現出的想象力和概念力使當代影片看起來略缺乏靈感和人性。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幻想曲1940》在從前和現代都是一部充滿討論話題的作品。
盡管大部分觀眾對此電影反響褒貶不一,古典樂愛好者更是對此作品加以批評,但另一方面,無法明確的劃分它所屬的電影類型——其中包含了舞蹈、真人表演、音樂、動畫,引用片中主持人介紹時所說的話:“這是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用動畫的形式來搭配八首偉大的古典音樂在當時的電影界是新鮮的。
任何一個國家,其民族文化和音樂交融都有著相對應必要的成果和歷史。例如中國古代很多優秀的文學家,對音樂都非常重視,尤其是音樂在文學作品中的應用。中國古代就有許多借助歷史背景下的環境而創造出了佳作的例子。從《詩經》到《楚辭》,再到《樂府》,不同時期的作品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狀況,如唐朝的詩歌、宋代的詞、明清時的曲調和南北朝音樂與文學的結合,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雖然他們處于不同的歷史環境當中,可是他們所具有的共同特點是都對音樂和文化相融合以及對應的作品與同時代的背景環境具有代表性特征,同時也體現了音樂自身的魅力和價值,音樂中的旋律因為不包含文字,而不能精確地向人們表達情感和意境,這反倒給人們帶來了遐想的廣闊空間。欣賞者在聆聽某一音樂作品時,會根據自己的想象將其與自己意識中某些符合的或是夸張的圖形或形象聯系起來,這會涉及到所謂的造型感與畫面感,當然,這和不同欣賞者自身的經驗能力相掛鉤,它們往往也都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二、從《幻想曲1940》作品分析
在《幻想曲1940》中,迪士尼制作團隊為八首音樂名作進行了圖像解析,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畫面描述性音樂、敘事性音樂和抽象音樂。
畫面描述性音樂包括了巴赫的《D小調托卡塔賦格曲》、柴可夫斯基于1892年為圣彼得堡歌劇院創作的芭蕾舞曲《胡桃夾子》、斯特拉文斯基1912年創作的芭蕾樂曲《春之祭》。
敘事性音樂包括《魔術師的徒弟》,原作由保羅·杜卡斯創作;貝多芬于1807—1808年創作的《田園交響曲》,副標題是“鄉村生活的回憶”,這一部分中迪斯尼由每一個樂章的小標題得到靈感,創作出奧林匹斯山下希臘眾多神仙的生活場景,以及最后宙斯隨意玩弄閃電造成民間大變動的事件;另一首敘述性音樂為《祭神舞》,原作在米蘭斯卡歌劇院內作為祭神舞的芭蕾樂曲,在《幻想曲1940》中同樣作為動物芭蕾的樂曲,改變了以往芭蕾舞蹈演員的表演風格,以夸張的模仿手法,使芭蕾舞蹈演員們變得詼諧有趣。
抽象音樂最后作為壓軸的部分,曲目包括有《荒山之夜》和《萬福瑪利亞》。前者是莫索爾斯基于1806年為鋼琴和管弦樂隊譜寫的協奏曲,影片的結尾處理被稱為“世俗和神圣的奇妙結合”。在這個精巧的安排中,第一首樂曲的結尾和第二首樂曲的開端自然連接在一起。《荒山之夜》中報曉的鐘聲變成《萬福瑪利亞》召集基督徒們去祈禱的鐘聲,將兩個空間聯為一個整體。
即使是使用動畫作為音樂本身的主要體現物,對于內容的呈現形式,單使用一種畫面或一段內容,就來決定該樂曲給聽者所呈現的想象空間,并且去給該樂曲的喜愛者傳播最終作品,雖然沒有直接的表達類似“這就是該樂曲應有的畫面內容”本意,但對于不同的聽者所接收到的最終內容是不同的,每個受眾對于該音樂的最終感受以及想象空間也都有所不同。因此《幻想曲1940》想方設法不失掉那些忠于他的、文化水平低的觀眾,聘請了公眾歡迎的、不那么令人望而生畏的音樂理論家迪姆斯·泰勒來扮演音樂會主持人——在向來做了多少畫使用多少的動畫行業中,為創作該片雇傭了1000多人,總共畫了100多萬張畫,作畫的總數和實際用畫的比例大約是4.5∶1——并且為了保證音樂的效果,在首演這部影片的12家影院的陳列櫥窗里安裝復雜的“幻想聲”音響系統,就耗資4萬美元等等。迪士尼煞費苦心制作這部影片最終所面對的結果,卻并不和付出的勞動力所成比例。
三、從古典音樂分析
同時,介于在歐美國家中對于古典音樂的重視程度也從側面影響了《幻想曲1940》在西方國家中的評價。古典音樂在美國權威音樂界有著至高無上的神圣地位,是一個高尚且嚴肅的藝術,在音樂人的意識中這些著名的作曲是不容于任何形式的“改編”和“詮釋”,并且古典音樂由于它的歷史悠久性,源于歐洲,屬于“高端”的音樂藝術,只有專業人士和高社會地位和物質生活水平豐富的人才能欣賞,一旦古典音樂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里,便能立刻體現出它在美國的地位。從階級角度來看,《幻想曲1940》在影院上映時限制了觀眾群體。
有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對《幻想曲1940》提出了反面意見。美國著名作曲家科普蘭對《幻想曲1940》的評價中指出《幻想曲1940》的創作者們在給這些偉大的作品強加上創作者們自己的個人意愿,而且完全憑借自我理解來進行創作,用動畫這個并不嚴肅且極具裝飾性的藝術形式來加強音樂的內涵的做法更加是侮辱了世界著名作曲家,《幻想曲1940》作為一部面對大眾的商業動畫影片,用嚴肅高尚的古典音樂來搭配十分不正確。更有一些音樂評論家無法接受自己所珍愛的古典音樂被用來當做動畫影片的背景板。
四、結語
以上分析對于創作者的創作有著很好的啟發作用,如果想要結合新事物,那么在創作之前應當思考清楚各個事物的歷史背景以及屬性,當不同獨立存在的介質相互結合時無法預知會發生什么當然是這件事情最奇妙的地方,但超越了最初的目標創造出不合時宜的事物也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幻想曲1940》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所產生的新的藝術形式也證明了迪斯尼對其重視程度超出了公司歷史作品的總價值。將音樂用動畫的形式進行翻譯固然是對于藝術形式的創新,從古至今影響了許多藝術家的創作乃至不同領域的產物。但要探討其深層內涵,這無疑需要考慮很多因素。客觀來看,人們對于任何事物都會有著自我理解,人們是能動的觀察著整個世界,而兩個不同形式的藝術碰撞在一起會使觀賞者產生不同維度的混亂從而使其評價多元化。這也是美國文化的代表性特征。
新興科學技術發展出的AUDIO VISUAL等藝術形式也是通過音樂可視化的手段來讓觀眾對音樂欣賞有更好體驗。同樣地,動畫乃至電影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中可以通過不同視聽語言形式得到感受及啟發。
但無論其爭議如何,其結果對現代創作者在創作中都有著非常大的推動作用,針對選用的音樂和畫面效果作為考量,用適合的形式相結合去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作品,從交叉融合的藝術形式里學習,為未來創作樹立了新的思考規則,讓創作者們能獲得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余蓓.論電影音樂敘事功能的演變[J].藝術研究,2018(04)∶22-23.
[2]曹軍軍.音樂“可視性”分析的幾個層面——以動畫影片《幻想曲1940》為例[J].音樂傳播,2013(03)∶94-99+111.
[3]高玉杰.迪士尼動畫片《幻想曲》《幻想曲2000》審美體驗研究[J].西北師范大學,2020∶59.
[4]曾穎.音樂敘事在肖邦《幻想曲》中的程序理念探究[J].音樂生活,2020(06)∶95-96.
作者簡介:沈鈺彤(1998—),女,湖南懷化人,廣州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視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