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民藝術普及的背景下,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以音頻的形式,原創制作了多個藝術門類的數字資源,成為拓展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面向社會大眾普及藝術文化知識的一種方式。本文闡述了藝術系列音頻資源建設的意義、創作特點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對未來發展的思考及方向,希望為更多參與藝術音頻資源建設的公共文化服務單位提供經驗參考。
關鍵詞:全民藝術普及? 藝術系列音頻? 資源建設
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審美能力的普遍提升, 藝術系列音頻以藝術之美向大眾普及藝術知識,讓大眾感受生活的美好?!?019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成年國民和未成年人有聲閱讀繼續較快增長,成為國民閱讀新的增長點,2019年,我國有三成以上(31.2%)的國民有聽書習慣。
一、藝術系列音頻資源建設的意義
藝術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是文化創造力的體現,提高藝術素養和鑒賞力,有助于人們從審美的角度觀察、思考和對待生活。在全民藝術普及的背景下,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以下簡稱“發展中心”)建設了藝術系列音頻,匯集了國內外優質的藝術學者和藝術家資源,以有聲藝術的形式,面向社會公眾傾力打造包括藝術價值、藝術名家、藝術經典、藝術生活等方面資源,幫助聽眾快速了解藝術知識,產生藝術興趣,提升藝術感受,增強藝術素養。
二、藝術系列音頻資源的特點
(一)思想立意
藝術系列音頻資源既注重科學性和專業性,又突出了藝術性和傳播性。藝術系列音頻從傳承人類歷史和文化精神的角度,用不同的切入方式,開啟聽眾探尋藝術知識的藝術之旅,引導人們向上向善,既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藝術知識的全面普及,同時提升人們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藝術系列音頻的建設方式是以百科全書式的思路進行知識搭建,以大眾化、文學化的敘述口吻進行知識普及和欣賞指導,制作內容豐富全面、難度適宜、易于大眾接受的藝術音頻資源。
(二)選題設計
藝術系列音頻不僅體現了不同時代中國的藝術特點,還對其成因進行了分析,而且著重表現了藝術與歷史的結合,將藝術的不同表現形式置于宏大的歷史敘述之中,展現了縱貫數千年的西方與中國藝術之演進脈絡。資源選題圍繞《趣味藝術史》《名家名作》《我的藝術生活》《藝術品收藏》等多個藝術門類,介紹了各門類藝術的特點及屬性,從經典名作、藝術家或文學家趣聞切入,介紹各門類藝術的審美屬性以及鑒賞技巧,利用一個又一個趣味故事講述從古至今藝術發展中比較典型且有挖掘價值的藝術知識,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
(三)制作要求
藝術系列音頻制作會根據內容本身的特點有不同的設計,比如,在聲音錄制方面,根據內容整體藝術風格確定音頻錄制要求,安排演播人員試音,選擇適合講述口吻的錄音員錄制干音。在配樂選材方面,要根據作品題材,對作品的配樂風格、配樂曲目、特效音樂進行演繹,每部作品都設置了多軌道搭建場景,讓音頻既生動又飽滿,最終呈現的有聲作品更符合聽覺效果,讓作品更加有感染力和表現力,讓藝術音頻閱讀接受信息效果更好。心理學研究發現,聽覺給人的印象越深,聽覺感應的存貯時間就比視覺更長。
(四)使用方式
藝術系列音頻適用于多個平臺播放,既可以通過PC端、多媒體一體機播放,也可以通過手機端APP、微信公眾號播放,方便大眾獲取使用。相對于視頻資源,在特殊環境下,音頻資源可以徹底地解放雙手,比如在擁擠的地鐵、公交車里特別明顯,而視頻等需要觀看的資源是無法做到的;相對于普通的電子書,由于瀏覽觀看的屏幕和字體一般都比較小,長時間觀看易導致眼疲勞,通過音頻來學習知識,不僅可以不傷眼睛,還能夠怡情養性、學貫中西,毫無身體負擔。
(五)服務推廣
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休閑的時間越來越碎片化,智能硬件可以幫助用戶在通勤、開車、運動、睡前等場景無縫切換使用音頻資源。從技術環境來說,車載系統和智能終端發展,將在更多場景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碎片化閱讀需求。藝術系列音頻資源適合所有年齡層閱讀學習,每集時長10分鐘左右,適合人們碎片化的收聽時間,音頻標題特意設置了主標題和副標題,讓聽眾更容易找到感興趣的藝術資源。
三、藝術系列音頻資源建設的方式
發展中心從2012年開始建設音頻資源,目前已經積累了大量的音頻資源,建設方式主要為社會化采購和原創制作。
(一)社會化采購
市場上有很多專門制作音頻資源的企業,有的做得非常好,具備專業的人才隊伍和技術設備,對于這些成熟的產品,我們會根據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需要進行采購。采購的資源建設速度比較快,可以即時開展服務,甚至還能征集到資源的平臺使用和運營服務,可以快速彌補資源的空白。
(二)原創制作
發展中心原創制作的音頻資源都是市場上少有或是沒有的,但又符合公共文化服務需要的資源。這些資源除了提供服務之外,更重要的是發揮發展中心示范引領的作用,為各地方文化建設單位做一個探索,提高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核心競爭力。
四、存在的不足
由于音頻相對視頻的占用空房間小,在信息獲取和快速分享方面有著相對優勢,但作為藝術文化傳播的一種方式也有著它的不足之處。
(一)資源內容不夠豐富
藝術系列音頻資源挑選出能代表中國特色的主題工作量比較大,需要進行大量的信息收集與篩選工作。目前已經建設了文學、繪畫、旅游、戲劇、小說、詩詞、電影,園林、收藏等藝術題材,但總體上數量較少,可以充分發揮聲音的獨有特點,引用口述歷史、地方獨有的歌曲原唱、現場采集的聲音、特定歷史場景的人物原聲、場景原聲、采訪記錄、戲曲選段、影視內容節選、廣播內容節選等,盡可能還原本真的藝術之美,更好地闡釋藝術經典,從而豐富和升華藝術價值,倡導藝術生活的數字化普及。
(二)原創建設周期較長
由于創作主體的性質特點,音頻資源制作環節多、流程長,腳本創作和聲音的二度創作都需要較長時間的打磨周期,既要兼顧藝術性、知識性、趣味性、故事性同時又要獨創性、專業性、傳播性,還要考慮到創作周期的時效性,無法滿足即時需要的聽眾。所以在工作中需要加強儲備和調研,搜集和梳理相關素材,并與相關的藝術門類高等院校、專家教授、研究機構等建立長期研討機制,充分提煉和策劃。
(三)服務推廣渠道受限
藝術系列音頻資源題材豐富,制作質量比較好,內容涉及藝術價值、藝術名家、藝術經典、藝術生活等方面,可以開闊大眾的眼界,滋養人們的心靈。這些數字資源在服務推廣方面,主要依靠文化系統的自身力量,通過現有各層級的渠道進行推廣,有的資源只在一個服務平臺進行推廣,服務的用戶數量有限,導致還有很多人不知道有這些藝術文化資源,以及不清楚通過哪些渠道能夠獲得這些資源。所以,要拓寬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服務渠道,借助社會上的數字資源展示平臺,如央視頻、抖音等擁有大量用戶基礎的平臺,讓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服務更多的人,同時提高現有服務平臺的社會知曉度,從而促進藝術文化知識的全民普及。
五、思考及方向
(一)提升公眾藝術審美水平
發現生活中的美好需要審美能力的提升。疫情期間,云演藝、云娛樂、云直播、云展覽等新業態蓬勃發展,為文化和旅游行業復工復產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力。人們只有具備一定的藝術素養和鑒賞力,才能善于從審美的角度觀察、思考和對待生活,擁有真善美高度統一的飽滿生命,才能重培養起豐富、獨立而健全的現代人格。生活被藝術滲透,在生活中感受藝術魅力和美的熏陶,讓人們學會生活、熱愛生活、創造生活,從而更好地享受生活。
(二)豐富藝術音頻的資源內容
藝術音頻資源建設圍繞著美好生活的構成要素,可以從歷史、地域、文化、旅游、建筑等多個層面挖掘和展現藝術之美,讓藝術文化成為人們重要力量源泉。同時,考慮到不同知識層次大眾的需求,可以增加一些某領域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包括專家的精深解讀、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及一些尚未有定論的研究與發現內容,將普及知識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形成層層遞進的知識梯度,讓不同知識層次的大眾都能有所收獲。
(三)發揮互聯網平臺作用
音頻資源的用戶既是有限的也是無限的,相對于視頻用戶而言,音頻資源的用戶不是很多,無限在于很多人的閱讀習慣還在培養中。5G時代來臨,新媒體技術及移動互聯網平臺的發展加速,聲音傳播更加迅速。藝術音頻資源不僅可以快速通過國家公共文化云和各地方公共文化云平臺進行服務推廣,還可以利用學習強國、央視頻、人民網、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形成新媒體矩陣,對藝術音頻資源進行全網推介,擴大資源的社會公知度,方便大眾獲取。
(四)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功能
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技術,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重要手段。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技術的廣泛應用,可以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無處不在、觸手可得。新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更多的活力,國家公共文化云的新媒體平臺賬號拓寬了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服務渠道,為大眾提供了更多的資源獲取方式,借助新媒體技術促進了全民藝術普及事業的發展。同時,互聯網上提供數字資源的平臺眾多,為了短時間內能夠抓住人們的注意力,又要給大家以思考的空間,可通過問題回答、關注功能、邀請功能、相關鏈接、信息分享和問題狀態等頁面功能,從而留住用戶流量,不斷擴大作品的傳播力。
參考文獻:
[1]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19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
[EB/OL].[2020-04-21]. https://www.sohu.com/a/389793816_100016145.
[2]韓鳳偉.高校圖書館有聲閱讀服務研究.[J].圖書館界. 2018年05期:66-69.
[3]劉思光.論公共圖書館自主制作有聲讀物[J]. 新世紀圖書館. 2012年04期:20-22.
[4]徐方.音頻行業進入全場景時代[N].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2018年10月9日第008版.
[5]王馨.三聯中讀,做音頻課的內容生產者—專訪俞力莎.[J].美術觀察. 2020年03期:11-13.
[6]柳斌杰.雒樹剛.袁曙宏.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解讀[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48-53.
作者簡介:
劉晶(1982—),女,碩士研究生,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活動組織、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