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敏聰 梁家榕 謝宗儀 邱藝蕊
摘 要:我國脫貧事業取得了偉大勝利,農村絕對貧困已經消除。但部分地區扶貧產業建設不完善,缺乏自身造血能力而有可能再度返貧,需要構建脫貧長效機制。以潮州市饒平縣貧困農戶的脫貧狀況和“三色”產業的發展及助力脫貧情況,即上饒鎮的紅色旅游產業、三饒鎮的綠色農產品經濟產業、汫洲鎮的藍色海產品養殖經濟產業為調研對象,分析特色扶貧產業在脫貧長效機制的構建中存在的難點和痛點,并分別據此在脫貧長效機制的構建上建言獻策。
關鍵詞:脫貧長效機制;“三色”產業;財務管理視角;潮州饒平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3.003
0 引言
2011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明確提出了“兩不愁,三保障”的總體目標。提出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把扶貧開發作為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2020年我國已經實現了全面消除絕對貧困,許多貧困村因缺乏產業支撐,只是依賴政府的貧困補貼和直接的經濟援助,或者只是簡單照搬其他地區的扶貧開發模式,容易出現返貧的現象。因此,我們基于對饒平縣“三色”產業的調研分析,通過完善特色扶貧產業的發展,致力于構建科學有效的脫貧長效機制。此外,也基于財務管理視角來探索資金這一決定性生產要素在籌資、投資、運營、分配中出現的痛點,鞏固脫貧產業的基礎,增加村民的穩定收入,抑制和減少返貧現象的發生。
1 上饒、三饒、汫洲三鎮“三色”產業發展及扶貧問題分析
1.1 上饒鎮的“紅色”旅游產業發展及扶貧問題分析
1.1.1 上饒鎮紅色旅游資源及發展現狀
上饒鎮是一個具有豐富革命歷史和紅色文化資源的老蘇區,目前,留存的革命活動和戰斗戰場遺址有17個,從省級到縣級各級評定的文物保護單位有26個。其中有當地名副其實的“紅軍路”,即極具革命氣息的西片古驛道和康東麒麟嶺古驛道,還有為紀念朱德茂芝會議召開91周年而建的“茂芝會議紀念館”,該館亦是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饒鎮是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全年溫暖舒適,風景宜人,氣候宜居。地理地勢與獨有的紅色旅游資源相得益彰,使得上饒鎮發展歷史革命紅區更具優勢。但在調研中發現,該鎮在發展紅色旅游產業的道路上還存在諸多問題。從目前運營狀況看,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營業收入水平還較低,革命文化遺址旅游區尚未形成吃住玩一體的旅游體驗,旅客初到革命區大多只是簡單拍照打卡,旅游模式的原初化及粗放經營使其經濟價值開發受阻,整體經濟效益不高。
1.1.2 上饒鎮“紅色旅游產業”發展及扶貧問題分析
(1)政府重視程度較低,扶貧資金投入不足。2016-2019年四年間,中央財政扶貧資金及精準扶貧開發資金安排如下:2016年上饒鎮扶貧投入共計63334萬元,占饒平縣總投入資金的798%;2017年則為48032萬元,占比589%;2018年為30萬元,僅占總比071%;到2019年,下撥至饒平縣的1432萬元專項扶貧資金中,上饒鎮并未獲得資金投入。綜上可知,上饒鎮在全縣扶貧資金中的占比并不高且有逐步下降趨勢,革命紅色旅游扶貧投入資金配比較低,對紅色旅游產業的扶持并不明顯。饒平縣多集中于農業對口扶貧,傾向于食品或茶葉種植,政府未充分認識紅色旅游產業對脫貧和經濟發展的“造血”功能,并未依托地理優勢形成紅色文化旅游產業。
(2)產業發展不健全,整體性規劃缺乏。上饒鎮目前尚未形成具有統一性、配套性的文旅公共基礎設施,相關的交通、餐飲、住宿、零售等業態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對上饒鎮紅色文旅產業的“文化”產品開發非常的原初,未形成強有力的特色旅游品牌,亦未與當地原有的農業產業資源進行靈活有效的結合。各景點間分散發展,未達成高效聯動,在紅色旅游方面也僅僅停留在簡單的革命舊址參觀,游客缺乏互動感和體驗感。
1.2 三饒鎮“綠色”產業發展及扶貧問題分析——以糧田村為例
1.2.1 糧田村的脫貧概況、模式與特色產業
截至2019年11月28日,該村37戶貧困戶已按照有關相對貧困人口退出標準和程序全部達標退出。現在全村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占全農戶籍總人數比例為0,符合低于2%的標準,“兩不愁,三保障”政策的實施情況良好。該村在脫貧進程中采取“合作社(致富能人)+基地+貧困戶”聯結帶動模式,通過種養補貼鼓勵帶動14戶貧困戶種植糧田村特色農產品鳳嘴蒜頭,以“保底收益+經營分紅”的方式入股投資饒平縣風嘴蒜頭專業合作社。
1.2.2 糧田村“綠色”產業扶貧問題分析
(1)產業銷售模式滯后。目前,糧田村產業的銷售模式主要是以農民自銷和村合作社代銷,未建立電商扶貧和產銷對接機制,缺乏專業人才運營,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等一系列流通機制不順暢。并沒有充分利用好“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進行產品銷售渠道的拓寬,農產品存在滯銷、貶值等風險。
(2)產業扶貧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扶貧資金來源是“631資金”和中山市對口幫扶資金,都屬于財政資金的投入。且大部分的貧困戶思想上比較保守,即使有財政貼息和優惠利率的小額貸款相關政策支持也參與度不高,對政府的依賴性較強。沒有建立和完善金融扶貧貸款政策和拓寬產業扶貧資金來源渠道,產業的規模也受限,抗風險能力較弱。
(3)傳統收益分配機制面臨困境。
①分紅模式之不足。一是股權分紅比例設置模式偏主觀化,不夠標準。據調查,其股權分紅由駐村干部和當地合作社、經營方協商而定,且分紅體系不夠完善,股權分紅設置沒有一個恒定的標準。二是股權分配主體有偏頗,體現在“保底收益+股權分紅”時,始終以保障當地貧困戶為先,對于村扶持產業的合作社及各農戶的收益方面來說,是否能實現當地貧困村或貧困縣利益最大化仍存在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