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霏霏 秦武 李駿
摘 要:基于新工科背景,根據車輛工程(汽車方向)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及不足,針對國家提出的關于高校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進一步結合汽車行業現狀及產業的國際化發展趨勢,提出全方位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為培養具有國際創新能力的專業復合型國際化人才進行改革探索。同時提出強化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保障,建立國際化學分制下的平臺式教學管理體制,融合國際先進Project閉環教學理念強化“新工科”建設,協同培養國際化聯合創新水平等相關改革措施和方案。車輛工程(汽車方向)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創新與改革,可為專業建設的定位和發展方向提供理論支持,將對車輛工程專業的國際化和高質量人才的培養意義重大。
關鍵詞:新工科;車輛工程(汽車方向);國際化;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3.015
自2016年第一次提出“新工科”以來,教育部組織國內各大知名高校共商共策,先后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等,全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且未來可引領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高校“新工科”模式,推動高等教育助力強國建設。在新工科背景下,面向全球的國際化人才創新培養是國家教育教學改革和未來人才發展規劃的重點之一。緊密結合當前國際化人才培育計劃,2010年中央提出“擴大教育開放,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國際戰略,尤其進一步提出要“大力開發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提高技術人才國際化水平”。而普通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訓練基地,車輛工程(汽車方向)專業建設和教育教學理念應緊跟汽車產業的市場需求及國際化發展趨勢,從而培養專業的高級工程應用型國際人才。車輛工程(汽車方向)專業作為工科專業中最為緊缺專業之一,其對于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已成為重中之重,是中國由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轉變的有力基礎保障。創新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將為汽車工業的發展培養專業的應用型優秀國際化人才,推動汽車工業“中國創造”走向世界。
基于新工科背景,根據車輛工程(汽車方向)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及不足,針對國家提出的關于高校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進一步結合汽車行業現狀及產業的國際化發展趨勢,提出全方位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為培養具有國際創新能力的專業復合型國際化人才進行改革探索,并提出改革措施和方案,可為專業建設的定位和發展方向提供理論支持,將對車輛工程專業的國際化和高質量人才的培養意義重大。
1 車輛工程(汽車方向)專業現狀分析
1.1 專業現狀
華東交通大學是一所以交通為特色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作為本校的特色專業之一,車輛工程專業獲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試點專業和江西省高校卓越計劃試點專業,同時獲批江西省高校機械類應用型人才培養創新試驗區,近年來在江西省本科專業綜合評價中車輛工程專業排名第一,且獲批江西省一流(特色)專業。其中車輛工程(汽車方向)以汽車及車輛交通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為導向,為交通領域輸送了大批合格人才。近年來,就業率一直名列前茅,輸出的本專業畢業生受到省內外各用人單位的一貫好評,尤其對于汽車行業就業單位一直供不應求。
1.2 存在的問題
在新工科背景下,車輛工程(汽車方向)專業屬于機械工程大類,涉及機械、電子、計算機、管理等多門學科的交叉,由于各學科專業界限嚴格,導致跨學科交叉難度較大,嚴重限制了跨學科專業之間的創新合作,缺乏跨學科的專業交融創新合作機構,尤其涉及國際化交流合作平臺。對于車輛工程(汽車方向)專業人才的培養,其教育教學理念單一、培養方案缺乏國際化創新思路,教學模式主要為課堂灌輸型,缺乏對學生國際化創新能力的培養。專業教師以高學歷為主,但真正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的教師占比不足,缺乏國際師資和教學團隊。以上教學模式及師資團隊等因素已直接影響專業人才國際化的培養質量,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對車輛工程(汽車方向)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與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
2020年,經教育部批準(教外函[2020]7號),華東交通大學與美國匹茲堡州立大學合作舉辦車輛工程(汽車方向)專業本科教育項目。車輛工程(汽車方向)培養計劃由華東交通大學與美國匹茲堡州立大學(其汽車技術專業排名位列全美TOP3)共同制定,采用3+1聯合培養模式(3年國內+1年國外(自選)模式),發揮雙方高校的教學及師資優勢,共享雙方優質教學及師資資源,專業核心課程及學科主干課程采用雙語教學,培養具有車輛工程、智能機械等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從事車輛工程設計、制造、研發及工程運用等相關方面工作的具有國際技術合作及創新能力的專業復合型國際化人才。
以車輛工程(汽車方向)專業國際聯合培養為目標,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作為導向,針對專業的存在的現狀和不足,提出車輛工程(汽車方向)專業全方位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將“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意識和思維融入本科生培養的教學體系和師資體系中,建立國際化學分制下平臺化教學管理體系;融合國際先進Project教學理念強化“新工科”建設;協同培養國際化聯合創新水平。可為車輛工程(汽車方向)專業建設的定位和發展方向提供理論支持,將對車輛工程專業的國際化和高質量人才的培養意義重大。
2.1 強化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保障
為了切實貫徹“國際化”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其改革的首要任務即把好人才的輸入關,即重視車輛工程(汽車方向)專業學生的招生入校資格。基于車輛工程(汽車方向)專業國際班的辦學特點,招錄時全部實行一本以上分數線錄取,同時以學生的英語成績及綜合素質能力為首要評判指標擇優錄取,保證專業人才輸入的再造性及培養價值。并在進入大學的基礎學習中重點進行英語能力的強化提升,包括口語、閱讀和寫作等,同時著重培養學生專業英語的應用能力和國際交流合作能力。優秀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強有力的師資團隊,師資力量的改革應主要突出專業知識國際化和語言能力國際化,熟悉本專業的國內外發展動態及前沿趨勢,同時了解國內外專業文化特征,語言講解及教授能力較優。組建國際化師資團隊,直接從海外引進本專業優秀人才、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出國訪問進修,加強國際交流合作,中外教師互換性教學等,多管齊下地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充實國際化教學的師資陣容。多方合作,與不同的院系、專業、企事業單位組建教學團隊,實現學校與社會資料的有機結合,優化教學團隊跨學科國際化合作平臺,共育共建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