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君
摘 要:《匹夫》是近幾年發現的汪曾祺的重要佚作之一,也是其中最長的一篇,就像《野草》蘊含著魯迅的人生哲學一樣,《匹夫》也包含著汪曾祺小說創作的初始密碼。這不僅體現在主題上——作者浸潤在中西文化思想中對人的命運的深切關注,也體現在結構上——《匹夫》是深合汪曾祺創作理念的現代主義意識流小說文體實驗,還體現在語言上——從一開始就滿懷讀者意識的語言張力,同時也體現在小說最后一節——通過小說主人公之口表達出作者的創作理論和創作思想。對這些方面進行詳細解析和探究,有利于增進對汪曾祺小說創作思想的認識,對深入研究汪曾祺在文學史上的價值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汪曾祺;《匹夫》;意識流
21世紀以來,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汪曾祺佚作的再現,其文學史價值不斷被重新評價和認識。通過文本細讀,筆者發現,《匹夫》無論是主題、結構、語言,還是小說中體現出的文學創作理論和思想端倪,都帶有典型的汪曾祺小說創作特色,可將其視作汪曾祺小說創作的初始密碼,可從中窺見汪曾祺小說的創作特色。
一、中西文化影響下的心靈自白
小說中出現的人物主要包括“我”(西門魚)、荀、郎化廊、巫、魯先生以及學校里的眾多同學。
小說為何以《匹夫》為題?或許答案就蘊藏在“我”、荀和郎化廊的人物形象中。
“我”寫小說,但不同于那些“使用極舊的手法的小說家”?!拔遗c夜都像是清池里升起的水泡一樣破了的夢的外面。”“我”戲謔自己為荀派定姓氏,“我”和荀都對歸途生出聯想,都不許風箏像別的。荀因自己夜行產生的聯想能成為“我”小說的材料,自己高興,也覺得“我”會高興。
荀,是個年輕人,學生,染上北方氣質的吳越一帶的人,聰明人,遺世獨立卻又非常入世,喜歡寫詩,寫得一手好字,喜歡關于古墓發掘的書。他秉承個人主義,憂心于學校的荒蕪、學生追求實際、學生浪費時間地跟風戀愛,并思考生命的價值。
郎化廊,“常以破落的貴族的心情娛樂自己”,頗有意思,“常畫莫名其妙的畫”,“功夫大半花在畫題上”。對照一下汪曾祺,汪曾祺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貢并對其極其寵愛;父親頗具藝術情趣與才華,與汪曾祺亦師亦友。他少讀《論語》,習桐城派古文,酷愛美術,也學三民主義、算術、歷史、地理,初中時即接觸新文學。汪曾祺西南聯大的同學曾說,“那位有才華的、孤傲、輕狂、又有些惶惑的‘荀的身上,很有20歲汪曾祺的影子”。
以上足可證明:“我”、荀、郎化廊共同構成了汪曾祺的自畫像。
小說中的“我”、荀、郎化廊就是這樣的“匹夫”,他們帶著對個人命運關注的悲憫情懷和人道主義精神積極入世,充滿著深重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在遺世獨立中堅守人格氣節。文中無一處出現“匹夫” 二字,“匹夫”的精神和力量卻貫穿始終。在當時的處境下,荀這樣的青年是很難找到出路的,所以,在這一番痛苦艱難的探尋之后,“他只有一半活在時間與空間里了”,另一半則只能寄希望于“在遙遠的地方”的火光。這又形成了濃重的悲劇意蘊。
縱觀此后汪曾祺的小說,無論是《徙》中的兩代教書匠談甓漁、高北溟,還是《大淖記事》里的錫匠師傅……無論窮達,他們或只重人間情誼,或閃耀人性光輝,但眾多的悲劇結局也總令讀者唏噓。汪曾祺小說中的入世精神、人道主義關懷、悲憫情懷,以及悲劇意蘊,在《匹夫》中早已自白于世。
二、現代主義意識流小說文體實驗
《匹夫》的前五節從“我”的視角來看荀,最后一節以荀寫給“我”的信轉換成荀的視角,“我”重新思考荀的想法(反芻)。小說描寫了荀的夜行,“我”帶荀對郎化廊先生的一次拜訪,荀繼續夜行和在校門口的思考,荀的學校生活,等等。這些看似不相聯系的各個片段,其實始終以荀的意識流動連接。從月亮、星星想到腳下的路,從路旁的樹想到“那個城”“那些人”,從樹上的葉子思考到“悟”和“思想”;思緒重新回到路,從走過的路想到歸途,從風和樹葉到荀的詩和個人主義,及至校門,到宿舍……這意識,流動著思考,也流動著思想。
小說《匹夫》中說“我”要寫小說,最后寫出的小說是集小說、散文、詩歌、書信為一體的特殊文體結構,這也間接體現了汪曾祺對意識流小說文體創作的實驗。探尋汪曾祺進行意識流小說創作的淵源,要追溯到他所受到的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從高中時讀的屠格涅夫的《獵人日記》,到西南聯大求學時期廣泛閱讀的俄、英、美、西班牙等外國的小說,契訶夫、阿索林、紀德、伍爾夫等的文學創作都深深影響了他。從戲劇化結構轉到散文化結構,契訶夫被汪曾祺看作是現代小說的奠基人,汪曾祺還把他最喜歡的中國明代散文家歸有光稱作“中國的契訶夫”。對他影響深刻的阿索林的小說,幾乎沒有故事情節,或描寫一組畫面,或描寫一串對話,或由一些流動的意識構成。從一開始寫作,汪曾祺就擯棄了創作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傳統小說寫法,而是創作真實表現生活的“不十分是一個小說”的小說。
三、滿懷讀者意識的語言張力
根據潘桂林在《“文學場”之魂:中國近代新小說讀者意識研究》中的界定,讀者意識包括作家對讀者所指、地位、功能的認識,對讀者心理和閱讀期待的揣測。此處的讀者,既包括“現實的讀者”,又包括存在于作者觀念中的“設想的讀者”。
汪曾祺的“寫小說,就是寫語言”,將語言從工具論上升到本體論。他同時也提到,讀者受感染的首先是小說的語言,不僅如此,他還認為“小說的語言是浸透了內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他對語言的高度重視,讓語言成為他小說中的重要因素,他的小說中的創造性的語言張力也體現著他始終如一的讀者意識。
第一,“言”與“無言”的對立?!镀シ颉分杏写罅康膶υ?,或是荀夜行路上的獨白,或是荀與“我”或舍友的對話,這些對話推動著意識的流動,也推進著小說敘述主題的進展。小說中,兩棵樹都能引發荀對生命價值的哲思,宿舍中的同學眾生相也詳盡刻畫,但對荀的心理變化,卻只是點到即止。幾乎每一小節的結尾都是耐人尋味之語。作品以“言”激發讀者,以“無言”召喚讀者,任憑讀者無盡地言說。
第二,鋪陳與急轉的對立。在《匹夫》中,這一特點體現在小說的每一個小節的結尾處,往往都是正當讀者沉浸在“氣氛”中,筆鋒陡轉,給人以無限思考的空間。
第三,留白與補充的對立。在《匹夫》以及汪曾祺的很多小說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括號和破折號的使用?!镀シ颉分欣ㄌ柍霈F了12次,破折號出現了18次,其中除去破折號表聲音的延續等作用外,括號和破折號的主要作用在于補充說明。在這補充說明里,或是單純的解釋說明,或透著作者的情緒,或在沉悶中帶來一點幽默詼諧。這就構成了小說語言中的留白與補充的對立。
第四,常規與陌生化的對立?!镀シ颉分械恼Z言集傳統與現代、書面語與口語、民俗方言與普通話等于一身。汪曾祺以自己深厚的語言修養為基礎,充分考慮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接受心理,對常用的語言進行了陌生化處理,文白雜糅,簡潔而又內涵豐富,形成無限張力。
四、《匹夫》中展現的創作理論
第一,先鋒文體實踐。1947年,汪曾祺發表在《益世報·文學周刊》上的《短篇小說的本質》中提到:“我們寧可一個短篇小說像詩,像散文,像戲,什么也不像也行,可是不愿意它太像個小說,那只有注定它的死滅。”在此之前,大聲喊出這種小說創作理念的,恐怕就是《匹夫》了。
第二,真實和互文。汪曾祺的“真實觀”,是讀者角度的“真實觀”,他說:“現代讀者要求的是真實,想讀的是生活,生活本身。”“作者和讀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最好不要想到我寫小說,你看。而是,咱們來談生活。生活,是沒有多少情節的?!?/p>
《匹夫》并不完美,與汪曾祺的一些成熟的作品相比,其藝術水平也不是太高,它在語言、結構等行文風格上都帶著濃重的實驗色彩。但正是這種大膽的實驗,隱含著汪曾祺創作之路的最初軌跡,并綿延至他的整個創作歷程,從這個角度來講,《匹夫》對于研究汪曾祺以及他的文字,就有了文學史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盧軍.影響與重構:汪曾祺小說創作論[D].濟南:山東大學:2005.
[2]楊鼎川.汪曾祺與外國現代主義文學[J].佛山大學學報,1996(1):34.
[3]肖莉.“寫小說就是寫語言”:汪曾祺小說語言觀闡釋[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96-101.
[4]劉明.“規避”的輝煌和遺憾:汪曾祺創作論[J].當代作家評論,2003(6):80-86.
[5]林毓君.汪曾祺的讀者意識[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3):361-362.
作者單位:
聊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