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
奔跑在春風中,沐浴在陽光下,與水中的魚兒嬉戲、隨空中的鳥兒起舞,在自然中玩耍是每個幼兒的天性。為進一步解放幼兒的手和腦,越來越多的幼兒園在課改中推行野趣游戲,但在實踐中,教師對如何觀察和評價存在疑惑與誤區。我們特邀專家與一線教育工作者,帶領教師一起探尋如何發現幼兒游戲的野趣“味道”。
親自然,樂探究
面對幼兒游戲“野趣”缺失的現狀,幼兒游戲的“野趣”取向如何在幼兒園落地生根?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學前教育系 吳航:第一,正視并珍視幼兒游戲“野趣”魅力。在野趣游戲中,幼兒會調動身體的感官和肌肉,與周圍世界積極互動,從而獲得對“自我”的掌控和認同。成人正視幼兒游戲的“野趣”內涵,有助于深入把握游戲及其本體價值和工具意義。
第二,關注幼兒游戲主題的“野趣”追求。游戲主題中的“野趣”追求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回歸自然的體驗式活動,即自然之趣。二是農業生產的場景模擬,即鄉野之趣。三是民間風俗的情景還原,即返璞之趣,其中民間游戲的傳承和創新尤為重要。民間游戲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幼兒流動的生命能量會在游戲中得到充分釋放。“丟手絹”“老鷹捉小雞”“老狼老狼幾點鐘”“跳橡皮筋”“踢毽子”等民間游戲經久不衰,就是最好的證明。
第三,強調幼兒游戲環境的“野趣”品味。目前,我國大多數幼兒園,在室外游戲環境的創設上,存在商業氣息過重、功利立場過強、缺少對游戲環境豐富意義挖掘的問題。幼兒園臺階旁的青苔植物,長在縫隙里,如果不妨礙幼兒及教師的行走就不必鏟去,灰蒙蒙的臺階會因為綠油油的青苔而鮮活起來。幼兒園建筑上灰褐色的水漬是歲月“刻下”的痕跡,在不影響建筑物牢固的前提下,沒有必要把外墻刷成“粉墻黛瓦”,充滿原始感的環境正是幼兒喜愛的野趣空間。
幼兒園游戲環境中真正的“野趣”,是以直觀、神秘的自然,直擊幼兒內心。幼兒園應從人文視角出發,關注本地區的特色文化及幼兒發展的獨特性,彰顯游戲環境創設的獨特“野趣”,讓游戲環境處處暗藏“野趣”,成為幼兒詩意生存和成長的場域。
教師的觀察能力是推動野趣游戲發展的重要前提,如何提升教師的觀察能力?
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謝夢怡、張新立:結合對幼兒園教師觀察行為的已有研究和實踐工作,我們發現,當前野趣游戲開展過程中,幼兒園教師的觀察產生了許多好的變化。比如觀察意識加強、觀察記錄逐漸規范、觀察次數在增多。但是觀察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夠科學”的現象,為改善這些現象,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養成制定觀察計劃的習慣。教師要知曉觀察目的具有穩定單一性,觀察目標具有暫時分解性、多樣性。教師制定觀察計劃既要依據理論層面,又要關注實踐層面,觀察計劃應有彈性,要根據游戲中的“驚喜時刻”制定后續觀察計劃。
第二,提高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教師應堅持使用幼兒發展階段和發展領域的規范化用語,以提高觀察記錄的質量。對獲取的觀察信息,教師應經過“感知—識別—捕獲—記錄—簡化—提取”六個環節,以篩選有用信息。
第三,增強觀察記錄的時效性。由于野趣游戲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精力陪伴、指導幼兒,教師應采用便捷的方式,如便簽、手機等對幼兒的游戲行為做簡單的記錄,對觀察對象、環境、時間、目標和過程這些基本部分做即時記錄,結論、評價和建議部分可以在每日觀察結束后補充。即時記錄并不意味著簡化記錄,比如對環境的描述不能只是簡單記錄區域名稱——娃娃家、圖書角、生活館等。由于每次觀察的環境不一樣,在不同次的觀察中,幼兒即使在同一區域重復同一件事情,其所處的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都可能有變化。教師在記錄時,應先表明變化,如果教師僅簡單記錄區域名稱,將會影響后續對幼兒表現的準確分析。
拾童趣,喚童真
野趣游戲一般會采用天然或廢舊材料,教師如何引導幼兒運用簡單的材料快樂游戲?
江蘇省無錫市新安中心幼兒園 唐群艷:由于材料簡單,野趣游戲容易出現“玩不起來”的問題,教師的幫助與指導至關重要。
在“預見”中等待幼兒的發現。幼兒園戶外水園建好后,幼兒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水龍頭。沒有水,水園游戲怎么玩呢?夢夢說:“我們可以去拎水。”可是十幾個幼兒拎了好久,水溝里才有一點水。宸宸和同伴試圖用管子引水,但他們發現管子不夠長。對于游戲中出現的問題,教師“放手”讓幼兒自己解決,并鼓勵幼兒“再想想辦法”或“找別人出出主意”,希望幼兒不僅能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還能主動尋求他人的幫助。最后,幼兒通過投票確定了尋找長管子引水的方法,教師對幼兒認真的態度給予了肯定,每個幼兒都很興奮。
在集體討論中完善野趣游戲區域的設置。“老師,游戲時要跑很遠的路去儲藏室拿工具太不方便了。”不同的區域要變成幼兒自主探究、自主活動的游戲場,便捷拿取、適宜投放的材料不可或缺。以往這些材料都放在儲藏室,幼兒只能挑選教師準備好的材料。基于幼兒的需求,教師就近在泥園、沙園、水園旁邊設置相應的開放式材料區,使幼兒可以自主選擇、取放材料。
在“共籌”中收集游戲活動材料。“老師,我想制作一個大一點的沙蛋糕,可是這里沒有大的模具。”針對問題,教師帶領全班幼兒一起想辦法。有的幼兒從家中拿來了廢舊的塑料盆、塑料桶,做出來的沙蛋糕有大有小,形態各異的模具滿足了幼兒的游戲需求。
野趣游戲是充滿未知感的游戲,只要利用得當,簡單的材料也能帶來別樣的快樂。如果材料不足以支撐游戲發展,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商議收集、制作個性化十足的材料。比如在水區,教師和幼兒一起收集不同粗細、長短的塑料瓶子、竹筒、PVC管等,并和幼兒一起制作工具,制作出會噴水的“水管”。
幼兒在野趣游戲中更多地表現出一種冒險行為、“混亂”行為。教師應怎樣把握指導的“度”,以尊重幼兒在游戲中的“野趣”行為?
吳航:“野趣”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永遠作怪”的潛意識的表現,它與原始思維一脈相承。比如,有時幼兒之間會對視若干秒,然后狂笑不止;有的幼兒熱衷于打鬧游戲,樂此不疲;還有幼兒經常探索危險的邊界,做出教師眼中“極其危險”的行為。這些都是幼兒游戲中的“野趣”行為。
教師往往基于安全的考慮、促進發展的立場嘗試“引導”幼兒的上述行為。比如活動區有一小筐玻璃珠、幾個碗和一把筷子,教師的預設目標是讓幼兒用筷子把玻璃珠從筐里夾到碗里,練習手眼協調。一次,幾個幼兒分別把碗倒扣過來,各自用手把玻璃珠放在自己碗底的小口里,小心翼翼地摞起來,比賽誰放的珠子多。結果不小心將玻璃珠散落到地上,教師看見后立即制止,要求幼兒用筷子夾珠子。在此案例中,教師只關注自己預設目標的達成,未看到幼兒的創新冒險行為和躍動的“生命力量之流”,在某種程度上壓制了幼兒的“野趣”行為,不利于幼兒生命世界的豐盈和發展。
尊重幼兒在游戲中的“野趣”行為,教師應在合理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努力培養幼兒的冒險精神與“跨界”熱情,對幼兒生活中看似“無意義”的行為寬以待之,在其生命發展歷程中適當留白和放手。
責任編輯: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