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芝瑩
繪本是由圖文共同構成的書籍,通常以繪畫為主。大部分幼兒在閱讀繪本過程中,僅僅局限于觀察圖畫,專注于“玩書”,如此閱讀并未發揮出繪本的全部價值。成人如何有效幫助幼兒讀懂繪本?上海市浦東新區東方錦繡幼兒園在閱讀繪本的基礎上增加了討論環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個看似簡單的討論環節對幼兒成長有哪些意義呢?
有助于增強幼兒的自主思考能力。幼兒通過閱讀,對繪本中的故事形成了一定的印象,此時展開討論,幼兒會熱情地分享自己對故事的理解、興奮地討論故事情節。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幼兒會自發提出問題,尋求教師的幫助,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幼兒能夠深層次理解繪本所表達的寓意。
有助于拓展幼兒的思維。每個幼兒都有獨特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生活背景,討論必然會產生“沖突”。比如,兩個幼兒在討論爬山問題時產生了不同的意見:小圓不喜歡爬山,她認為爬山很無聊;而嘉譯非常喜歡爬山,他認為爬山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事情。這時候,教師沒有中斷這場討論,反而延伸了討論,讓更多幼兒分享爬山趣事。討論重要的是過程,有助于鍛煉幼兒分享自己觀點的勇氣與傾聽他人觀點的耐心。幼兒傾聽其他幼兒分享的過程,也是自身思維不斷發散的過程。幼兒之間的想法相互補充,他們的思考會更加多元。
有助于構建良好的同伴關系。討論的形式是眾多幼兒聚在一起分享,羞澀靦腆、不愛說話的幼兒更容易放下戒備,融入群體,從而拉近與同伴的關系。此外,以小組為單位的討論,幼兒代表的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集體,有利于幼兒初步形成集體榮譽感。
當閱讀后的討論環節成為習慣,幼兒的問題意識會得到強化。在閱讀繪本《當我們同在一起》后,子軒提出問題:“為什么他們會在鱷魚背上爬山?”欣澤回答:“因為鱷魚的背脊像一座小山。”結合以上對話可知,幼兒在初次閱讀繪本時,會更多關注圖片細節,而對故事情節研究較少。討論是增進幼兒理解故事情節的關鍵步驟。比如,思淼對故事情節持有疑問:“他們為什么會在大熊身上畫畫呢?”按照各自的理解,有的幼兒說是想讓大熊變漂亮,有的幼兒說因為沒有畫畫紙,很多幼兒都積極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思淼對故事情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幼兒在討論繪本時通常會調動自己的已有經驗,再通過幼兒之間的討論,充分想象繪本的內容。在討論過程中,幼兒的想法會逐漸變化,從而積極尋找繪本所蘊藏的奇妙故事情節。
為使幼兒討論內容效果最大化,針對繪本《和你在一起》,教師提出了三個問題,分別是:你喜歡故事里什么內容?你不喜歡故事里什么內容?故事里什么內容你不清楚、不理解?
針對以上三個問題,幼兒在討論中紛紛給出了不同的回答。有的幼兒喜歡小熊和爸爸做面包的情節,有的喜歡他們一起玩游戲的情節……令人驚喜的是,有一個幼兒在回答時調動了以往的閱讀經驗,這對指導教師而言,是一次巨大的鼓勵。
通過以上實例的分析,可以看出,閱讀后的討論環節有助于提升幼兒閱讀能力、激發幼兒閱讀繪本的興趣。園所將堅持開展討論環節,以推動幼兒不斷發展。
(作者單位:上海市浦東新區東方錦繡幼兒園)
責任編輯: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