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
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簽
每個班都會有幾個讓老師頭痛不已的小朋友,我們班也不例外。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叫龑龑的小朋友,因為孩子們在我耳邊說了太多次這個名字:“老師,龑龑打我!”“老師,龑龑亂扔玩具!”龑龑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也被我偷偷貼上了“調皮”的標簽。
這天,我像往常一樣組織集體活動。今年是建黨100周年,我們組織了一節關于抗美援朝的活動,培養孩子們的愛國意識。孩子們安靜地聽我講著故事,當我講到黃繼光用身體堵住敵人的槍口、邱少云為避免暴露任烈火燒焦身體而一動不動時,龑龑突然站起來慷慨激昂地說:“老師,以后我也要當一名軍人,保護祖國,保護爸爸媽媽,保護老師和小朋友!”我很詫異,平時的固有思維導致我認為龑龑是不會說這些話的。
我開始反思,身為一名老師,怎么能只關注孩子“調皮”的一面呢?回想一下,地上有垃圾的時候,龑龑會主動撿起來;小朋友的樂高搭不上,龑龑會主動幫忙;講恐龍的相關內容時,龑龑關于恐龍的知識儲備居然比老師還要豐富。我發現,最近孩子們的“告狀聲”也越來越少了……龑龑的進步很大,我怎么可以還戴著“有色眼鏡”看他呢?
現在的我,每天以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的眼光和態度去對待每一個孩子,不斷發現孩子們的閃光點。我很感謝龑龑給予我啟發,只有不斷地反思自己,才會有進步與成長,只有多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用愛托起明天的太陽,才會收獲更多的快樂。(北京市朝陽區左家莊街道中心幼兒園 賈祖旭)
以默默陪伴給予心靈慰藉
班中的小A同學,情緒容易失控,解決事情往往采用極端的方式,但這樣的他,其實最脆弱。我從未放棄對他的關注,不斷重塑與他之間的關系。在不斷地碰撞、磨合中,我和他有了獨特的相處之道。
有一次,他在延時班情緒失控,等我趕到時,他滿臉通紅地從教室里沖出來,差點和我撞個滿懷。我來不及叫住他,就一路跟著他,看他走進了廁所。過了一會兒,他從廁所出來,眼角還掛著幾道淚痕。我帶著他來到無人的音樂教室,對他說:“如果你想告訴我,你為什么要這樣,你就說給我聽,不想說也沒關系,但是我得陪著你,保護你的安全。你放心,這件事我不會跟別人說的。”他低著頭,默默地看著腳下,大概過了5分鐘,他告訴我,“要回去寫作業”。我沒問緣由,就將他送了回去。后來聽延時班老師說,當時他發脾氣是因為一個學生說他題做得不對,他覺得面子上有些掛不住,就嚷了起來,但并沒有傷害別人,回去后也很平靜地做作業。我也兌現了承諾,沒有把這件事告訴其他人。可是自從那天之后,我發覺他看我的眼神變了,和我說話的時候,也不會頂嘴了。
這件事讓我認識到,小A“不乖”的背后,缺少的是自信心和安全感,他渴望得到老師和小伙伴的認可,但又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每一次情緒失控,他需要的不是責罵,而是陪伴。面對“不乖”的小孩,我們要給予關心和呵護,給予支持和鼓勵,給予愛和陪伴。當他感受到溫暖的目光注視著他,強有力的力量支撐著他時,改變只是時間的問題。(北京市豐臺區蒲黃榆第一小學 王星)
學會賞識“不乖”的孩子
樂樂喜歡和老師“對著干”,老師上課,他出怪聲、做搞怪動作,引得全班小朋友發笑,教學活動不得不暫時終止。“老師,樂樂把××弄壞了……”每天告樂樂狀的小朋友不計其數,老師多次批評教育無果,樂樂成了老師頭疼的對象。
接過樂樂的班級時,我特別關注他,他精力充沛、力氣很大。于是我請他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在小朋友面前表揚他。在我第一次表揚他時,他眼中的詫異與驚喜使我心疼。沒有哪個孩子希望天天被老師批評、被同伴嘲笑,他需要的只是老師的關注而已。
從那以后,我慢慢引導樂樂,因為他力氣大,戶外擺放玩具、整理玩具的工作成了他展示自我的平臺。我任命他為“戶外玩具管理員”。期間,他努力扮演好角色,做好相關工作,成果也顯而易見——小朋友不再嘲笑他,而他欺負小朋友、破壞教育活動秩序、損壞班級物品等行為也逐漸減少,直到沒有再發生過,樂樂真正融入了集體生活。關注與賞識改變了這個孩子。
人性中的本質需求是渴望被關注、被肯定。我們要讓孩子感到被賞識、被期待,讓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北京市大興區第九幼兒園 劉千千)
蹲下身,多問“為什么”
真正當老師后,你會發現,老師不僅要有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用更多的愛心和耐心去澆灌幼苗。
有一次,我發現盥洗室地上、玻璃上都是水,洗手池里還有一塊濕毛巾。眼前的場景讓我火冒三丈,我問孩子們這是誰做的,大家都說是昊昊。出于擔心孩子玩水受涼的考慮,我嚴厲地批評了他,昊昊委屈地哭了:“老師,我看到玻璃上有泡泡,想用毛巾擦一擦玻璃。”昊昊說完,我一下子紅了臉。
原來做老師,學會尊重和傾聽很重要。自從昊昊習慣了幼兒園的生活后,我覺得他就是個“搗蛋鬼”,沒想到他搗蛋的背后還有這樣暖暖的想法。
這件事情過后,我最愛問孩子們“怎么了”“為什么”,這讓我更貼近、更了解他們。一次吃點心時,昊昊和我說:“老師,我不想吃點心,我想要自由。”我很驚訝,“自由”這個詞居然會從一個中班孩子的嘴里說出來。我問他“想要什么樣的自由”,他回答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誰都不能管我。”通過談心,我了解到原來昊昊媽媽生了二胎,自從有了弟弟后,昊昊覺得大家都不喜歡他了,一舉一動都受到一定的約束,所以他想要自由。放學后,我與昊昊媽媽溝通了昊昊的情況,讓她平時多關心昊昊。
老師要蹲下身,多問孩子“為什么”,不做“一言堂”的老師,不一味否定孩子的言行。多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敏銳觀察、積極引導。還要與家長及時溝通,家園配合才能更好地助力孩子的成長。(上海市嘉定區天恩幼兒園 薄亞琴)
給予公平、公正的表現機會
軒軒是一個非常調皮的小男孩,不是撕壞繪本就是破壞小朋友的作品,我經常和他談心,卻一直不見成效。有一天早晨軒軒來園時,他的媽媽對我說:“老師,今天做游戲時,能讓軒軒和您在一組嗎?他非常想和您在一組。”軒軒媽媽離開后,我問軒軒:“為什么想要和老師一組呢?”“因為能和老師手拉著手呀。”軒軒的話使我一怔,臉上不由得一陣微熱。我平時都是喜歡和乖孩子一起拉手做游戲,卻忽略了像軒軒這樣渴望得到老師關愛的孩子。我懷著內疚的心情拉起了他的小手,軒軒的臉上露出了滿足的微笑。整整一天,軒軒不但沒有破壞物品,還主動為小朋友服務。
晚上,我躺在床上,腦海里又浮現出軒軒拉著我手時的笑容。我驀然一驚,以前,為了能較好地維持活動秩序,我會找那些能力較強、在同伴中有一定威信的乖孩子充當小幫手,而忽視了那些“不乖”孩子的意愿……曾經的一幕幕讓我感到慚愧與自責。在這些“不乖”孩子的外表下,其實都隱藏著一顆渴望被呵護的心靈,渴望被關注的目光,渴望能有自由探索的空間……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有著不同的個性,老師要尊重他們,給予他們公平、公正的表現機會。
從那以后,我開始關注像軒軒這樣的孩子,發現問題后先去分析他們行為背后的原因,然后再“對癥下藥”。慢慢地,軒軒變了,像軒軒一樣的孩子也變了,而改變最大的是我的兒童觀和教育觀,感謝那些“不乖”的孩子,讓我真正成長。(北京市順義區旺泉幼兒園 張云云)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