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梅

對幼兒進行生態環境啟蒙教育,能夠提高幼兒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增進幼兒對生態環境的情感,達到尊重、保護、合理利用環境的教育目的,推動幼兒素質教育改革。自1998年起,上海市徐匯區機關建國幼兒園著力開展幼兒環境教育實踐研究,不斷深化環境教育的內涵。環境教育成為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園教育的鮮明特色。2016年,園所引入樸門永續設計理念,開展了“生態農場”教育活動。在體驗中,幼兒學習了自然科學知識,培養了愛觀察、會思考的品質及親近自然、熱愛探究的習慣,理解了“照顧地球,關愛人類,分享盈余”的理念。
科學引領,技術創新
運用科學理念創設項目。樸門的核心精神是“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分享多余”,園所將其與環境教育課程相結合,提煉出關鍵詞“效法自然、生態循環、物盡其用、勞而有獲、分享剩余”。生態農場就是以樸門永續設計理念為基礎,在其理論引領下創設的活動。
通過科技手段引領創新。遵循樸門永續設計的特點,我園既吸收傳統農業精華,又不排斥現代工業技術、信息網絡時代帶來的勞動效率的提升。我園利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改造種植園,力求將生態環保理念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創設了玻璃太陽能陽光房、雨水收集系統、自動灌溉系統、生態循環水池等。
多彩活動,師幼雙贏
幼兒實踐獲真知。參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培養幼兒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的要求,園所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以“滲透—體驗”模式開展系列活動,包括飼養蚯蚓和蝸牛、廚余垃圾堆肥、農耕體驗等。
小班設計了“快樂小農夫”活動。幼兒到農場觀察動植物的變化;種植蔥、蒜,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培養好奇心,體驗勞而有獲的樂趣。中班幼兒能感知、發現動植物的生長變化及其基本條件,開設了“在農場里”活動。幼兒在農場澆水、拔草、撿落葉;將收集的廚余垃圾帶到堆肥房;對比水培植物與土培植物的生長速度;觀察噴霧裝置、水簾裝置對植物的影響,感受現代科技對傳統農業的帶動作用,體驗物盡其用的樂趣。大班加入觀察記錄、討論等內容,進行“播種和育苗”體驗。幼兒了解種子在良好的生長環境下才能發芽、長出幼苗,需要松土、撒種、覆蓋泥土、澆水、維護;每天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變化。活動中,幼兒對農場科技表現出極強的興趣,討論了“育苗房里為什么要開燈”“噴頭會自己澆水嗎”“水如何到管子里去”,體驗了效法自然的樂趣。
教師培訓促成長。在農場生態實踐活動開展前,園所組織教師進行園本培訓。以“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邀請專家進行理論知識培訓,解讀樸門永續設計的理念,增進教師對該理念的理解;通過專家引領、同伴互動、自我探索、不斷反思,讓實踐更科學、系統、有意義。園所組織教師前往四葉草堂自然學校,進行“尋找樸門永續的快樂,體驗都市樸門永續設計”考察學習活動,了解雨水收集、廚余垃圾堆肥處理的方法以及農作物從種子到食物的演變過程,體驗農耕文化,感受人與自然的有機融合,見證樸門永續設計理念在實際操作中的運用。當教師以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帶領幼兒進行種植活動時,教師會與幼兒共同成長,提升專業技能,深化對生態環境教育內涵的認識。
互動體驗共成長。《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教師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幼兒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為此,教師認真觀察幼兒,傾聽幼兒的想法,及時捕捉幼兒反饋的信息,敏銳地察覺他們的問題、困惑和需要,并給予適當的支持、引導和鼓勵,實現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成為幼兒探索學習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導者。
生態農場實踐中,每個活動有方案、有記錄、有反思、有建議,人人分享和參與。例如,飼養蝸牛和蚯蚓時,幼兒用菜葉、廚余喂養動物,將它們的糞便作為肥料混合進種植園的泥土,改善土壤質量,使蔬菜和香氛植物生長更健康。通過動手操作、觀察體驗,幼兒感受自然的循環轉化,了解到如果動植物的生命價值能更好地發揮,就可以減少浪費與污染。
感知感悟,提升素養
親近自然,喜歡照料與養護。幼兒了解、照顧動植物,他們會清理泥土中的樹葉與石子,用果皮、菜葉喂養蝸牛和蚯蚓;觀察植物的細微變化,通過松土、撒種、澆水,體驗播種。當種植園紅色、黃色的甜葉菜,紫色的觀音菜,綠色的西洋菜組成一幅彩色圖景時,幼兒流連忘返。在實踐過程中,幼兒提升了認知與生活經驗,了解了植物的生長離不開陽光、水分和精心照料。
熱愛自然,體會愛與尊重。種植過程讓幼兒了解到種植并非一蹴而就,在失敗中他們感受到生命的珍貴與脆弱,對生命產生敬畏與尊重。移盆時,幼兒將幼嫩的小苗連根取出,形容那些植物“就像自己的小寶寶”;覆蓋浮土時,他們生怕壓壞植物,討論著“把土蓋得薄一點,不然小苗會長不出來”;植物扦插時,他們會緊張地問“剪下來小苗會疼嗎”“用力小苗會斷嗎”;采摘后,幼兒吃著自己種的蔬菜,品嘗收獲的喜悅。在花園里、菜地旁,幼兒體會一花一草皆生命,感受生命完整的生長過程,激發了美好的情感。
探索自然,善于觀察與發現。樸門永續設計理念下的生態農場,為幼兒提供了探索與發現的機會。通過幼兒探訪生態農場以及“為什么蝸牛都懶懶的呢”“它有眼睛嗎”等提問,教師發現幼兒并不了解蝸牛的特征和習性。在仔細觀察蝸牛后,幼兒有了新發現、提出了新問題“蝸牛沒有腳怎么爬”“蝸牛的觸角是不是眼睛”“蝸牛爬過的地上怎么有亮晶晶的線”。同伴間、師生間討論后,教師進行了集體教學活動“認識蝸牛”。幼兒了解了蝸牛的特征——有殼、有觸角,知道了蝸牛爬行的秘密。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關注點更廣泛,觀察更持久細致,專注力也得到提升,還會用簡單的繪畫或各種符號記錄觀察、發現的結果,激發了探索自然的欲望,培養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態農場的創建是機會也是挑戰,無論從設計理念、表現形式、組織形式還是收獲成效上,都具有創新性。它運用了國際先進的理念,利用了前沿的科學技術,踐行了情感化的體驗方式,融合了全面的生態環境教育,將環境與課程、教師與幼兒、活動與收獲有機融合,成為幼兒感知生命、感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樂土。
(作者單位:上海市徐匯區機關建國幼兒園)
責任編輯:張妍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