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梅?郭伏良
【摘要】? 《老百姓》作為《晉察冀日報》在游擊辦報時期辦刊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綜合性副刊,始終堅持“為人民”的辦報宗旨,采用多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宣傳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抗戰主張。時事童謠作為宣傳抗戰和保持抗戰精神的重要資源,是民眾動員的最好載體之一,“運用群眾形式反映群眾內容”,體現了刊物思想動員的高度自覺,踐行了“群眾性編輯理念”。
【關? 鍵? 詞】《晉察冀日報·老百姓》;時事童謠;“群眾性編輯理念”
【作者單位】韓麗梅,滄州師范學院;郭伏良,河北大學文學院。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河北童謠的正能量研究”(HB16WX002)。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2.016
抗戰時期,《晉察冀日報》(1940年11月7日更名,前身為《抗敵報》)1937年12月11日在河北阜平創刊。為全面擴大時事新聞在百姓中的影響,更好地宣傳抗戰,讓老百姓接受并喜歡報紙,日報先后創辦了20余個副刊,其中《老百姓》是游擊辦報時期辦刊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綜合性副刊。《老百姓》辦刊4年零9個月(1938年11月21日至1942年7月21日),共出版109期,始終堅持“為人民”的辦報宗旨,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宣傳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抗戰主張,號召邊區百姓參加抗日救亡運動,踐行了“群眾性編輯理念”[1]。
從紙質媒體的角度看,《老百姓》副刊是“運用群眾形式反映群眾內容的一次成功嘗試”[2],發表通俗易懂的時事文章(據粗略統計,先后共發表了500余篇),運用了多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如故事、敘事詩、山歌、木刻、版畫等,具有較強的受眾意識。其中刊出了近百篇時事童謠,比如第2期的《哥哥你上前方》,第11期、第19期的《兒歌》,第14期、第16期的《歌謠》,第21期的《邊區兒童》,第23期的《全家打狼》,第47期的《叫親日派滾蛋》,第49期、第50期、第53期的《春天謠》,第101期的《抓老鼠》,第104期的《麥子秸》,第90期的《三九四九凌上走》 以及首載在第83期的歌謠《歌唱二小》等,在副刊中的地位尤為明顯。所謂時事童謠,指的是帶有針砭時事政治性質的童謠。時事童謠是社會歷史生活的一面鏡子,它一般指在兒童中間流行的歌謠,通俗易懂、短小精悍、詼諧幽默。受文化條件及時代背景的影響,當時刊登在報紙上的所謂童謠,部分具有民謠的內容和特點。
在抗日戰爭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相持的關鍵期,作為邊區黨報副刊,以救亡圖存的社會共識作為有效開展社會動員的基礎,通過創作發表時事童謠,歷數帝國主義戰爭帶來的災難,描繪群眾英勇抗日的壯舉,塑造有血有肉的抗戰英雄,弘揚同仇敵愾的抗戰激情,嚴肅活潑地做好邊區兒童的斗爭宣傳工作。《老百姓》創刊號上,主編鄧拓在發刊詞《先講幾句》中指出:“《老百姓》是給咱們莊稼人、手藝人、買賣人和所有做活的人看的。在今天看來,《老百姓》就是要告訴老百姓知道日本鬼子怎樣不講道理地來欺侮咱們,咱們又怎樣起來趕走日本鬼子。”[3]由此看來,《老百姓》是給那些普通的老百姓看的,同樣也包括那些身處困境、渴望和平的兒童。創編者通過創編這一批時事童謠,向全國人民揭露敵人的殘暴行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提高全民族的覺悟,發揚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本文專門對《老百姓》副刊中時事童謠的創作與傳播進行歷史性的考察,深化對其的認識和定位。
一、鮮明的抗戰主題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后,中共中央就七七事變通告全國,強調“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并號召全國人民構筑民族統一戰線,抗擊日寇,維護主權。《老百姓》副刊肩負著重要的戰斗與宣傳使命,它通過各種通俗性、簡易性、鼓動性和號召力強的藝術形式及時地向邊區老百姓講抗日戰爭等要聞大事,號召民眾團結抗日,扮演好“宣傳者”和“組織者”[4]。為能緊跟戰爭局勢,及時反映國際國內大事,創編者從受眾需求的角度出發,大膽恰切地創編時事童謠,突出抗戰主題,將新聞性與宣傳性相結合,從而大大提升了副刊的新鮮感與現實感。
第21期上刊登了時事童謠《邊區兒童》(陸林作詞,黎陽作曲):“四月里開杏花,邊區的兒童高唱啦。風不怕雨也不怕,身心好比鋼鐵打,鋼鐵打!四月里開杏花,邊區的兒童動手啦。年紀小志氣大,咱們造個新中華,新中華!”此首童謠主題為號召革命少年奮起抗爭,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具有極強的鼓動宣傳效應。整體包含兩節,兩節均以“四月里開杏花”起興,杏花為兒童日常所熟知,符合兒童的思想境遇,起興朗朗。前后兩節語意相似,逐層遞進、回旋上升,逐步將聽眾的情緒推向高昂,烘托出邊區兒童勇敢頑強的精神面貌以及創造新中華的偉大志向。首節是“邊區的兒童高唱啦”,高唱的是“風不怕雨不怕,身心好比鋼鐵打”;末節是“邊區的兒童動手啦”,目標是“咱們造個新中華”。歌謠上方注有:“稍快、興奮地”,表明其曲調應高亢激昂且充滿力量。列寧提倡,“我們的報紙”要用戰斗生活各方面的“生動的具體的榜樣和模范去教育群眾”[5],這些勇敢的小英雄就是我們中國革命兒童的寫照。
更加典型的是第83期刊登由方冰作詞、李劼夫作曲的童謠《歌唱二小》(1997年入選《晉察冀根據地歌曲選》,后改名為《歌唱二小放牛郎》),以抗日小英雄閻福華的真實事跡為藍本創作。全歌共七節,第一節用倒敘手法鋪陳:“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給為什么歌唱二小設伏筆,同時渲染悲涼的氛圍;第二節至第六節記述二小為保護解放區后方機關和挽救老鄉生命壯烈犧牲的事跡,其中二小“順從”地走在前面、“睡”在冰冷的山間、臉上含著“微笑”等語句,精準地描繪出在激烈的敵我斗爭、生死較量中小英雄從容不迫、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最后一節“秋風”將二小動人的故事傳揚,老鄉們含淚歌唱二小。此首童謠雖然歌詞簡明、曲調簡潔,但因音樂優美,富有感染力,感情容量大,讓人回味無窮,一經刊載便在邊區兒童中傳唱,英雄二小英勇的抗日故事就此傳播開來。此首童謠流傳甚廣,至今仍為兒童所喜愛,以革命英雄的大無畏犧牲精神激勵鼓舞著后代。
《老百姓》緊緊抓住不同時期的突出特點,進行有現實針對性的宣傳。每逢一年的3月、4月春耕時節,提醒老百姓抓緊時間搞好春耕,并特別強調在日本侵華、形勢多變的局勢下,百姓應該多種糧食,自給自足。第94期的童謠《加緊春耕》,其中就有“修農具,運肥料,莫把時機錯過了”的語句,并告訴老鄉們,齊心合力搞好春耕,只有自給自足,生產力強大,才能為反攻勝利奠定基礎。第101期的童謠《捉老鼠》:“墻角里,黑洞洞,老鼠住在墻窟窿,偷偷溜出來。吃飯菜,偷油鹽,尖著嘴巴像漢奸。夏至天氣暖,疾病易傳染,老鼠帶來鼠疫病,四面八方傳染人,一個不小心,不到一天要人命。奉勸大家講衛生,捉盡老鼠免鼠疫,堅持抗戰打敵人。”此首童謠選取民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老鼠,穿插科學的道理——滅老鼠、講衛生,同時表達了抗戰宣傳的主旨——滅鼠疫、打敵人。童謠的篇幅雖短小,但內容深刻,有針對性,宣傳便捷有效。
二、清晰的時事話語
作為通俗性副刊,《老百姓》充分考慮到老百姓的特點與需求,通過時事童謠的創編與書寫實踐,最大限度將好記易誦的、便于口頭傳播的韻語呈現出來,最大程度上切中讀者的需求、文化品位與閱讀心理,踐行了“辦報為大眾、辦報靠大眾”的宗旨,親切周到的“服務者”形象也逐步確立。
第19期刊登了運用“五更調”改編的《兒歌》:“一更里/月兒正東/嫂子屋里把衣疊/明兒送到前方上/慰勞前方抗日軍。二更里/月兒上升/嫂子說給哥哥聽/日本鬼子太兇狠/燒了這村又燒那村。三更里/月兒正南/嫂子炕上把哥勸/救國事情都有份/你不要把我來掛念。四更里/月兒西斜/嫂子起來搓榖蘇/榖蘇搓好捆行李/送哥去前方把仗打。五更里/月兒轉落/嫂子洗手把飯做……”此首童謠發表在春耕專號上。“五更調”,又稱“五更曲”,自南北朝時期流傳民間,唐敦煌曲子詞中即有《五更轉》,是民間傳播最廣的曲調。早期多反映軍旅生活和征人相思之情,后世一些進步思想的文人采用“五更調”編輯醒世歌謠,宣講時事。此謠以五更為數序將抗戰故事娓娓道來,主要表達了丈夫即將奔赴前線,夫妻離別時依依不舍的情感基調。但全歌不為表達哀傷之情,反以表現“嫂子”深明大義勸夫出征為主調。它巧妙地選取“五更調”,舊瓶裝新酒,用民眾熟悉的形式,宣傳抗戰英雄事跡與抗戰形勢,用鮮活的作品激發民眾的抗戰意識,讓千千萬萬民眾懂得只有萬眾一心,奮勇抗戰,才能獲得幸福生活。
《老百姓》的受眾群體主要是晉察冀邊區的廣大群眾,針對當時受眾群體在識字方面的情況,刊登時事童謠擴大傳播范圍,體現出其強烈的平民“親近性”。《麥子秸》:“麥子秸,細又長,里面是個空堂堂。空堂堂,沒有勁,鐮刀一割亂紛紛!敵人好比麥子秸,我們好比快鐮刀。快鐮刀,明晃晃,要把麥秸割個光!(米河)”此首童謠貼近百姓用語,語言平實,形象可感,將敵人比作麥子秸,將民眾比喻成快鐮刀,充分表達了只要民眾團結抗戰就一定能將敵人趕走的必勝決心。顯然,《老百姓》結合“二戰”的形勢圍繞邊區抗戰實際,從平民化的視角看待抗日救亡運動,從最基礎的工作開展動員,用最樸素平實的時事童謠使受眾在獲得娛樂審美的同時,還獲取了重要的時事新聞和政策信息,收獲了抗戰必勝的信心與勇氣。
三、廣泛的時事動員
在當時抗日救亡的歷史背景下,宣傳抗戰救國是社會和大眾對于新聞媒體最熱切的需求。《老百姓》副刊滿足了受眾不同層次的需求,從政治、經濟、文化、心理等方面積極宣傳,力爭最大限度發動群眾投入抗戰。其突出特征就是把時事性、戰斗性、知識性與趣味性結合,寓深刻的道理于通俗文學中,使信息呈現多種形態,發揮其整體效應。
第11期刊登的《兒歌》中寫道:“小麻雀,尾巴長,日本鬼子真猖狂,燒了齊各莊,又來俺賈莊,吃了俺的老母雞,又宰那群羊!”這首童謠細述日寇侵略的斑斑劣跡,通過時事童謠的創作傳唱,把侵略者的野蠻行徑昭告天下,激發了人民群眾的民族自尊心。
時事童謠形式靈活有效,親近民眾,在副刊中發揮了重要的宣傳作用。1941年1月刊登了時事童謠《過年曲》:“雪花兒飄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兒童要棗。一家大小新衣新帽,東村青年西村逍遙。拜年拜了走上大道,西村道上太陽高照。太陽高照照得心焦,國恨家仇忘不了。第一記牢要把國保,打敗鬼子過年更好。”這首童謠由“雪花飄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的過年童謠改編而成,抒發了百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國難當頭,救亡保國的豪情。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改變歷史的主體,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原動力,革命的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人民群眾同仇敵愾,團結一致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老百姓》作為黨報副刊,深知奪取抗戰全面勝利需要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6],因此,創編作品的鮮明目標就是呼吁群眾積極加入抗戰隊伍,擔起保家衛國的責任。
刊登在第2期上的時事童謠《哥哥你上前方》:“月亮地,明晃晃。媽媽燈下急慌忙。針線粗布手中拿,給我哥哥縫衣裳,明兒穿著上前方。嫂嫂慌著到伙房,鍋中蒸好窩窩頭,給我哥哥做干糧,明兒帶著上前方。月亮光光,哥哥下炕。穿著新衣,帶著干糧。媽媽醒來忙起身,嫂嫂領著下了炕。大家一起往外走,要送哥哥上前方。大家來到村路上,媽媽開口把話講,‘兒啊,這去要做個盡孝的兒郎!”這首童謠深情地講述了一家人為即將奔赴抗戰前線的哥哥送行的場景,形象地表現了邊區老百姓踴躍送親人參軍的動人場景。類似的童謠還有很多,如《我的爸爸去當兵》《張二嫂送夫投軍》等,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時事童謠,《老百姓》就是用平實的語言、感人的情感、靈活多樣的宣傳形式極大地鼓舞了群眾參軍參戰的熱情。
第14期刊登的《歌謠》包括三個部分:“(一)兒童年紀雖然小,站崗放哨把國保!小筆不能寫大字,兒童能比大人好!(魏殿候)”“(二)日本鬼子心太兇,飛機炸來大炮轟;游擊戰,運動戰,趕走鬼子王八旦!(封壽昌)”“(三)中國越打越起勁,日本越打越喪氣,抗戰到底不回首,那怕鬼子趕不走。(張尊黃)”此首童謠的語句雖淺顯,但也發出了抗戰的聲音,生動詮釋了昂揚的革命精神與百折不撓、堅韌不屈的必勝信念,無論是否經歷戰爭的歲月,童謠中的精神永遠深植于每一代中華兒女的心里、思想、情感與觀念中,經長時間的積淀凝結為中國精神的內核。
四、結語
時事童謠作為宣傳抗戰和保持抗戰精神的重要資源,是動員民眾的最好載體之一。在敵我斗爭極其焦灼的時期,《老百姓》副刊堅持文藝抗戰路線,“運用群眾形式反映群眾內容”[7],時事童謠的藝術形式作為重要的傳播載體——傳播抗戰形勢、激發民眾抗戰意識,體現了思想動員的高度自覺。一首首時事童謠就是一朵朵戰地黃花,綻放在邊區百姓的心中;一篇篇戰地童謠宛如一支支利劍射向侵略者、射向反動派。《老百姓》副刊在異常艱苦的抗戰環境下,適時調整辦刊策略,“辦老百姓自己的報紙”,選擇群眾喜歡的形式,傳遞老百姓的情感,傾聽老百姓的心聲,鼓舞民眾士氣,在吸引受眾、團結讀者方面走出了一條成功的實踐之路。
|參考文獻|
[1]韓愛平,曹辰波. 辦老百姓自己的報紙:由《老百姓》看《晉察冀日報》的群眾性編輯理念[J]. 青年記者,2014(3):83-84.
[2]周正昂. 《晉察冀日報》之《老百姓》副刊對當代副刊的啟示[J]. 采寫編,2007(1):10-12.
[3]鄧拓. 先講幾句[N]. 晉察冀日報·老百姓,1938-11-21.
[4]列寧全集(第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新聞工作文集[M] . 解放軍報社,編印. 北京:解放軍日報社,1979.
[6]韓愛平,曹辰波. 踐行群眾路線,吹響抗戰“號筒”:抗戰時期《晉察冀日報》副刊《老百姓》論略[J]. 新聞研究導刊,2014(1):59-62.
[7]周正昂. 《晉察冀日報》《老百姓》副刊的受眾意識[J]. 軍事記者,2007(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