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浩

新媒體時代,多種媒介形態融合并存的趨勢明顯,傳媒環境的變遷讓媒體記者開始探索轉型策略,記者的工作方式以及存在狀態也迎來了改變契機。本文重點從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加以論述,對傳統媒體記者面臨的嚴峻形勢予以判斷,就如何定位和轉型提出合理化建議,以期強化記者對環境的適應力,為塑造新媒體時代的全能記者提供借鑒。
新的時代背景之下,有越來越多的人嘗試著體驗新媒體并運用新媒體感知記者的工作,他們掙脫了專業記者在采編中承受的行規束縛,通過自主的方式扮演著“記者”的角色,獲取與受眾的親切互動。對比傳統媒體記者,這種方式似乎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從新聞專業主義角度分析,新聞質量降低也是傳統媒體記者角色淡化的重要因素。在新媒體革命的沖擊之下,傳統媒體特別是紙媒記者深感壓力,若是無法合理轉型,必然會在新媒體技術的沖擊下“失業”,因此需要正視當前的新媒體動向,適應新媒體發展的趨勢,將轉型和重新定位作為基本途徑,探索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網絡信息飛速發展的進程中,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也有所變化,依托網絡生存的新媒體應運而生。基于此,受眾群體對傳統媒體的依賴度明顯降低,人們可以利用更加便捷的網絡獲取海量資源。此類方式的出現提高了受眾的可選擇度,也讓他們的角色發生了轉變,由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獲取者。與傳統媒體進行對比分析,新媒體平臺的門檻較低,受眾群體可及時在網絡平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認識。面對這樣的趨勢,傳統媒體記者應該積極地分析受眾群體的實際需求,在制作和傳播方式上加以變革,讓其更符合受眾群體的需要,實現新媒體記者的合理轉型。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也讓新聞行業受到沖擊,新聞市場的環境變化明顯,記者也成為了急需改變的重要對象。傳統媒體中,記者實際掌握的技能基本圍繞著新聞內容展開,但采集和后期制作等工作均交由特定部門完成。此類新聞處理方式保證了內容的質量,但是過程復雜,需要耗費較多的精力和時間。新媒體時代,媒體的新聞發布一般需要極高的效率,這就對記者提出了更高標準,要求其在采集信息的同時,實現對信息的科學化處理,還應該掌握基本的采編技能??梢姡瑐鹘y媒體記者向新媒體記者轉型是必然趨勢。
新媒體技術打破了繁瑣的禁錮,借助于手機和攝影機等拍攝設備,將圖像搭配文字上傳至網絡,短時間內便可獲取數以萬計的點擊量。甚至可以借助媒體設備,對新聞發生的第一現場實時報道,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過程,提升了記者的報道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記者的工作模式。加之傳統媒體在紙張資源上的消耗明顯,新媒體的誕生剛好迎合了低碳環保的理念,備受大眾青睞。
對比傳統媒體記者在電視上的報道,現代人更喜歡隨時隨地可以觀看的短視頻,通過短小精悍的視頻內容,了解大事小情。以《改革開放40周年——行業進化史》為例,視頻主要是以老百姓的奮斗史為視角,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歷史大潮中的浪花,講述了幾個家庭的創收之路,折射多個行業的變遷軌跡,觀眾們在感嘆時代飛速發展和經濟蓬勃興起的同時,也欽佩于勞動人民的智慧和付出,體會改革開放這一偉大壯舉的時代意義。
近些年,抖音以及快手等軟件的興起,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青睞于這些軟件帶來的視聽盛宴。人們開始利用新媒體瀏覽新聞資訊,還可通過評論窗口暢所欲言,這種開放性和互動性是傳統媒體難以企及的。傳統媒體記者所傳遞的信息資源有限,而通過新媒體的多種形式,讓人們獲取了海量信息,并且能夠與信息進行有效交流和互動,這種差異讓傳統媒體記者面臨著考驗。

互聯網是新媒體發展的重要支撐,面對新媒體快速發展的趨勢,傳統媒體記者想要實現有效轉型,就應該及時樹立互聯網思維,全面解讀新媒體傳播的模式。
第一,互聯網的出現讓傳統意義上的新聞變化明顯,廣播、報紙等傳統媒介形式受到沖擊。面對這樣的形勢,專職記者應該突破僵化的思維,合理運用多元化手段收集新聞內容,在最大的限度上保障新聞時效性。
第二,互聯網讓傳統信息傳播的規則受到影響。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突破了單一渠道的限制,豐富了受眾獲取新聞的渠道,記者的角色和定位變得模糊,加之自媒體編輯、主播等主體的出現,讓記者的地位受到嚴重的影響。記者應該審時度勢,重新認識當前信息傳播的基本流程,實現合理的定位,明確自身角色的重要性,獲取更為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
首先,記者應該扮演好輿論引導者的角色,面對新媒體的發展,傳統媒體記者的話語權逐漸分散,多種自媒體形式的出現,也讓公眾的話語權占據足夠優勢。傳統媒體記者應該積極地運用自身專業素養,逐步滲透主流價值觀,適當凈化信息資源傳播環境。
其次,記者也是新媒體的合作者,需要積極融入相應的環境,借助對應的手段,適當挖掘出新聞的線索,科學把握新聞的整體動態,對豐富的用戶資源加以篩選,適時調整職業發展的軌道,讓新媒體和職業規劃完美結合,在緊密合作的過程中達到共贏。
新媒體營造的環境呈現出多元化特征,信息的表達以及傳播技巧也發生了顯著改變,傳統媒體記者在轉型中需要科學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明確新媒體傳播的實際規律。想要實現有效轉型,記者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其一,對于網站和微博等媒體介質足夠熟悉,掌握新媒體內容的基本制作流程及方式,科學總結傳播的特征以及相關規律,確保記者在運用新媒體的時候能夠得心應手;其二,對新媒體表達的方式深入解讀,比如微信公眾號的標題設計要求等,傳統媒體記者應積極汲取經驗,依照用戶基本需要科學設置題目,讓新聞的吸引力充分體現出來;其三,明確換位思考的意義,全面了解受眾群體的想法。在新媒體環境之下,受眾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用戶基本點擊率和播放量等對平臺收益影響較大,需在質量和效率上探尋可靠的策略;其四,需要和媒體進行有效互動,新聞傳播階段,可借助于微信、朋友圈等多種形式進行交流,與用戶展開有效互動,在評論中汲取豐富的建議,科學分析用戶思維,讓新聞質量明顯提升;其五,重視素材的有序整合,借助于新媒體環境資源,使得素材得到有效整理,科學使用文字、圖片等強化新聞感染力,確保新聞傳播的效力穩步提高。
新媒體對傳統媒體記者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尤其是專業能力上,需要記者具備高素質、高水平、高技能。記者需要提升對熱點事件的敏感程度,結合當前的媒體環境加以分析,抓住每分每秒的傳播效力,確保新聞熱度得以維護,秉持著緊迫感,吸引受眾群體。還需磨煉自身的意志力,同時完善自身技能,將敘事方式加以優化。記者只有具備巧妙的敘述能力,才能利用新聞觸發受眾的情緒點,合理利用自身現有優勢,穩步提高新聞感染力。
媒體傳播的形式在新媒體時代變化明顯,但是內核仍未改變。記者也需做好規劃,實現科學定位:
首先,重視原創并尊重原創,對熱點事件應有獨立判斷的能力,通過強化自身的水平,在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其次,對相關觀點的表達應合理,謹言慎行,不可盲目從眾,做到獨立判斷,科學闡述認知,適當運用新媒體手段引導輿論。
在新媒體時代的影響下,專職記者應該激流勇進,在競爭中積極地調整工作思路,結合媒體融合的整體趨勢,運用新媒體手段,實現合理轉型,以此更好地適應新媒體環境的發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