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坤,陳帥印,李勝嘉
(南京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211167)
為實現創新型國家的偉大戰略目標,教育部在國家層面指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倡導由大學生作為主體,鼓勵其主動進行創新訓練的項目。該計劃在實施中注重對大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過程性、實踐性、協作性和創新性進行訓練,為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平臺[1]。各類科技創新大賽也在這個背景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科技創新競賽層出不窮,已有文獻大多是從應該怎么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進行研究,比如李書華[2](2013)比較分析了國內外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高等教育的不斷普及,原有高等教育堅守的“高深知識”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社會不斷發展下,知識已經不再是少數精英階級的專屬產品,社會彌漫型的知識體系形成[3]。
邁克爾和吉克斯等6位科學政策學家對提出了知識生產從模式1到模式2轉型,模式2的產生并未顛覆模式1,而是對模式1的科學結構的衍生,是對模式1的補充,模式2則是一種在理論和實際之間不停交互的模式[4]。基于傳統學科邏輯的知識生產模式1和以應用情境、多元互動、知識結構異質性和跨學科性與重視社會問責與自我反思等為特點的知識生產模式2。
很多學者在知識生產模式2背景下對高校科研體系、體制變革或學科建設等提出了許多有意義的探討,但是鮮有學者在知識生產模式2背景下研究大學生對科技創新的需求。本文將基于大學生科技創新情況的問卷調查,對知識生產模式2下大學生的科技創新需求進行實證研究。
本文針對本科生參與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等各項創新創業競賽設計了關于大學生科技創新情況的調查問卷,向普通大學生群體發放問卷570份,回收問卷565份,其中有效問卷551份,問卷有效率為97.52%。問卷使用對象以是否參加過科技創新活動作為篩選條件,確保受調查對象為參加過科技創新的學生,保證了問卷的有效性。本次問卷共設計了27個問題,對本科生的科創參與意愿、選題來源、參與度、產出等問題進行了調研。
本次問卷采用題目的形式對受調查對象進行了篩選,因此在實際過程中,實際回收參與或參與過科技創新的有效問卷為324份,未參與過科技創新的學生將進行另一項調研,本篇僅調研參與或參與過科技創新的學生。
從問卷數據來看,科技創新首次申報的學生多為大一和大二年級,年級較低,不難看出,參與項目科技創新的學生中主力為大一至大三的學生,占比超90%,大四的學生由于考研、就業等壓力已經暫時退出了科技創新的行列。由此來看各年級的比例較為正常。在知識生產模式2的大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在本次調研中共收集570份問卷,其中參與過科技創新的學生達到58.8%,足以體現大學生樂意并努力參與科技創新。首次參與科技創新時間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首次參與科技創新時間統計表
在未參與過科技創新的學生中,可以看出有63.44%的學生并沒有接收到相關信息,并不知道如何去開展,同時由于大學生對科技創新認知不足、缺乏自信等原因導致他們沒有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空余時間較少也占到了44.05%,大學生活中業余生活非常豐富,各種社團、組織耗去了大量的精力,還有本就并不輕松的課業壓力導致學生們本就不寬裕的時間變得更加稀少。
課題申報前,大部分學生對課題有較深的了解,僅有13.8%的學生對于課題了解較少或者不了解。知識生產模式2是一種在理論和實踐中不斷交互的過程,在此模式下,課題的理論知識就顯得很重要,需要你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并在實際項目中不斷進行修正。而在此背景下大學生申報課題前對課題有足夠的了解,無疑成為了一種趨勢。
選題來源統計如表2所示。從表2中可以看出,33.64%的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己的調研等工作,自己選取了課題,正是模式2下更加開放的研究機制所給與了學生更高的選擇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的課題,或與教師商討選題的合理性,而非由教師指定題目。

表2 選題來源統計表
在合作方式中,占比最高為尋找隊友最便捷的專業內部合作,在知識生產模式2下,跨專業合作的占比也達到了38.27%,可以說1/3的團隊中都擁有跨專業的合作,體現了其的跨專業性質。同時師生合作也是一種方式,教師和學生的知識儲備是異構的,經驗豐富的教師和充滿想法的大學生之間思想的碰撞,更加能夠產生一些新的想法。同時在問卷中本題為多選題,各題選項存在交叉存在的情況,多種合作模式并存,這是一種知識異構性和跨專業性的融合。合作方式(多選)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合作方式(多選)統計表
科技創新能力作為科技創新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又分為許多部分,受調查的學生中超過90%認為應當具備課題相關的專業知識。為了更好地完成科技創新,需要借助一些基礎的物質條件,比如科研信息、軟硬件設備、科技部、科研指導老師等。在調研過程中發現,89.67%的學生認為需要豐富的科研信息,81.52%的學生認為需要軟硬件設備。
研究對象以大一至大三的學生為主,這部分學生課業情況較多;未參與的原因多為無法充分協調自身課余時間進行科技創新,同時科技創新信息不通暢導致無法了解到相應的科技創新信息,且課業與科技創新之間存在矛盾。從選題來源和對課題的了解程度來看,大學生更傾向于去研究熟悉課題,且與教師之間密切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從合作方式來看,多元融合的合作模式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專業內部、跨專業、師生合作等多種合作模式多元融合。
通過研究提出以下建議:①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與導師溝通課題,即使在學生對課題有比較深的了解,也需要一個在創新觀念、創新方法、創新能力上可對其進行指導的教師;②進行文獻綜述培訓、調查方法培訓、問卷設計培訓、樣本抽樣方法培訓等,進行調研方法培訓、數據整理培訓、論文撰寫培訓等,進行論文撰寫培訓、投稿技巧培訓等;③提高對科技創新活動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班班長、各院輔導員的作用,在每個年級每個班進行宣傳,同時進一步實現信息共享和配備軟硬件設備;④加強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實際項目中,可以讓高年級學生帶動低年級學生學習,既保證優秀創新項目研究的延續性,也能促進學生互相學習,確保學生綜合素質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