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宇卓 顧瑞陽
◆摘? 要:在當今大學校園中,校團委領導下的學生社團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當代大學生社交活動的主要陣地,學生社團近年來蓬勃發展,數量遞增,社團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涉及廣泛。隨之而造成的影響是大學校內的社團數量越來越多,對學校來說,在管理上難度越來越大,對學生來說,過多的社團種類也讓人眼花繚亂。本文擬構建學生大類社團,以減輕團委管理壓力,同時為大學生選擇心儀的社團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社團;組織架構;聯合活動
為響應團中央的提高社團運行效率、精簡社團的號召,參考各高校社團的經驗,遵循求同存異的思路,提出將現各類社團升級為大類社團的合作方案,以期取得大類社團的先鋒探索經驗。
一、定義
大類社團定義:校內同類學生社團的集合。
一個大類社團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類別學生社團組成。
大類社團以“XX類社團”為命名標準。縱觀校內社團,各社團的命名方式以“XX社”,“XX協會”為主。將大類社團命名為“XX類社團”,既符合大類社團的特點,也不與各學生社團相沖突。如足球、籃球等等球類運動協會可合并為球類社團,賽艇協會和龍舟協會合并而成水上運動類社團。
二、組織架構
為保證大類社團的合理平穩運行,設置如下組織架構:
團總支部:在校團委的統一領導下,組織下屬各學生社團團支部的工作。
理事團:由下屬各學生社團理事會組成。由各理事會選派委員組成理事團。
聯合活動部:負責策劃大類社團的聯合活動,并各學生社團社長(會長)協調活動事宜。
對應以上的組織機構,設置如下職位;
社團長(團長):為大類社團的第一順位負責人,負責大類社團的一切事務工作。
理事團主席(主席):負責理事團的一切日常管理和運行,組織召開理事團會議。
團總支部書記(總支書):貫徹團委的精神,執行團委的決議、承辦團委的一切社團活動。
聯合活動部部長(協理員):負責協調下屬各社團的系列活動,籌劃大類社團的聯合活動。
財務負責人:負責大類社團的總體財務工作,執行學期的預算以及決算,財務工作遵照校團委財務工作制度執行。
三、組織制度
大類社團是基于理事團監督之下的雙崗責任制分工。理事團是大類社團的決策機構;總支書負責在校團委的領導下大類社團的基層工作,團長負責大類社團的一切事務工作,并直接對理事會負責;理事團主席領導下的理事團為大類社團的決策和監督機構,總支書和團長領導下的部門為大類社團執行機構。
大類社團成員個人服從協會要求,少數服從多數,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
凡是大類社團成立新部門,或是撤銷原有部門,必須由理事團討論決定。
有關協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只有理事團有權作決定。任何成員都不能個人決定重大問題。如遇緊急情況,必須由個人作出決定時,事后要迅速向理事團主席報告。
四、運行模式
大類社團的運行模式,按照獨立招新和以大類社團名義招新,分為自下而上型和自上而下型兩種。聯合活動部只負責策劃聯合活動,各社團至少保留其主要活動部門。
(一)自下而上型
當各學生社團規模較大或獨立性較強時,各社團獨立招新,采用自下而上型的運行模式,各學生社團擁有完整的部門,具有較高的獨立性。
大類社團領導各個學生社團,大類社團的聯合活動,由聯合活動部負責策劃,與各社長(會長)協調,由各社團活動部門負責執行。
各學生社團的活動、事務,由各自社團的部門負責。
(二)自上而下型
當各學生社團規模較小或其間緊密相連時,以大類社團名義招新,采用自上而下型的運
行模式。以大類社團名義招新,社員難以再分散到各個學生社團之中,宣傳部,外聯部,組織部等事務性部門直屬于大類社團。各學生社團保留其主要活動部門負責活動的組織開展。
大類社團領導各個學生社團,大類社團的聯合活動,由聯合活動部負責策劃,與各社長(會長)協調,各社團保留活動部門,負責執行。
聯合宣傳部、外聯部、組織部,部員分工,分管各學生社團的宣傳、外聯、組織性工作。
各學生社團的活動,由其活動部門負責。
五、總結
初入校園,百團大戰,多彩的大學生活畫卷向我們徐徐展開,林林總總、層出不窮的社團活動熱火朝天、一派繁忙。學生社團各盡其力,逐漸成為構建校園文化的助理,解讀校園文化的向導,在學生社團中人與人的友誼更加純化,大學的社團活動令人回味,令人難以忘懷。在絢麗多姿,五彩繽紛的大學生活里,悠悠萬事,日后和社團的同伴相聚一同也能高談闊論,暢快舒心。
大類社團作為目前大學學生社團繁多冗雜,亂花迷眼的一個優良解,值得推廣。但在實踐中還處于探索階段,對于社團發展經費、設備、人員、場地等多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學校團委的大力支持。我們相信,有著團組織對學生社團工作的正確引導,會使得學生大類社團組織更加規范、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林川,黃維軒.淺論體育社團在高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意義[J].四川體育科學,2008(03):135-136+143.
[2]王琦.淺談高校社團團建在學生社團發展中的作用——西安翻譯學院社團團建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2(S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