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高校逐漸加強對“四史”教育的重視程度。“四史”教育是以歷史為基礎的政治教育,把握“四史”的深刻意蘊,意識到加強“四史”教育的理論邏輯和現實需要,才能真正把握“四史”,從而找出有效的方式和途徑將其融入到高校思政課堂之中,不斷加強大學生對“四史”的理解,從而堅定四個自信,培養能夠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四史”教育;高校;思政課
2020年1月8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明確指出:“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高校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而辦好思政課的關鍵則在于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思政課教師必須要以理服人,而真理是歷史和邏輯的一致,從史實出發進行分析和引導,才能促使現代大學生深入理解思政課的意義所在。因此,在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必須緊密結合“四史”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
一、把握“四史”深刻意蘊
“四史”主要包括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黨史即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即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黨領帶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不懈奮斗的歷史。只有深刻學習黨史,才能清晰的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脈絡,知曉中國共產黨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意識到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血肉聯系以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關鍵作用。新中國史即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學習新中國史,意識到中國起步之艱辛、發展速度之迅速以及今日生活之幸福,才能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改革開放史即自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政策以來的歷史。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速度迅速躋身世界前列,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定支撐。社會主義發展史是四史當中歷史最為長久的歷史,這段歷史不僅僅限于我國的社會主義發展,其反映的是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到多國的曲折發展歷程。充分把握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才能真正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今后的巨大發展前景。
“四史”內容豐富,與思政課程緊密相關。思政課共包括《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及《形勢與政策》五門課程。其中,前兩門課程是與“四史”聯系最為緊密的課程,可以說是將“四史”大絕大部分內容涵蓋其中。然而其他課程同樣也離不開“四史”的理論支撐,真正結合歷史現實,才能不斷加強課程說服力,更好地講好思政課,讓學生理解和接受思政課,乃至對思政課產生興趣。
二、加強“四史”教育的理論邏輯和現實需要
于高校大學生而言,思政課是為數不多能夠系統接觸“四史”教育的課程,因此,在理解“四史”內涵的基礎上,理解和把握“四史”教育的理論邏輯和現實需要,才能在思政課教學當中系統性的加強“四史”教育。
(一)加強“四史”教育的理論邏輯
“四史”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歷史,只有充分理清“四史”之間的理論邏輯,才能明確這一觀點。“四史”并不是指四段徹底分裂開來的歷史,而是承前啟后、相互聯系交織的歷史。“四史”當中的社會主義發展史,其中我國的社會主義發展史與新中國發展史和改革開放史均離不開黨史,也就是說,“四史”當中的一條邏輯主線便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新中國史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在實現民族獨立之后,不斷探索美好生活的歷史;改革開放史是中國共產黨為了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建設在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當中,乃是一項最為成功的實踐,是向全世界展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成功典范。
加強四史教育,是為了實現歷史和邏輯的統一,讓思政教育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四史相互貫穿,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列夫·托爾斯泰曾言,“歷史是國家和人類的傳記”,只有深入研究“四史”這本厚重的傳記,才能深刻理解中國歷史發展的邏輯。中國的歷史發展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真理性,證明了只有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證明了只有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為保持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信仰才能讓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具備現實的可能性。必須不斷加深學生和教師團體對于“四史”的了解,在真正了解歷史的前提下,才能了解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什么樣的黨,意識到黨的領導的重要作用,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
(二)加強“四史”教育的現實需要
在思政課當中強調“四史”教育,這是由當前的現實需要所決定的,學習歷史,回顧過去,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學習歷史,才能讓我們更有自信展望未來,堅定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信心。
首先,學習“四史”有助于科學地把握黨和國家當下所處的歷史方位,把握時代發展主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變局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但機遇往往總是與挑戰并存。西方資本主義借助互聯網等多種方式惡意抹黑中國形象的案例數不勝數,向中國進行文化和價值觀入侵的企圖仍未停止。因此,必須要通過“四史”教育使全黨全國人民清晰認識到當下我國所處局勢,牢記初心和使命,才能更好把握歷史發展方向。
其次,有利于加強大學生的使命感,防止歷史虛無主義。2021年2月2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全黨同志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不僅是黨員,作為新時代發展的中堅力量大學生更要學黨史、學“四史”。大學生生活在互聯網發展極為成熟的時代,可以全面及時了解世界發展的一切熱點話題。但由于網絡空間的匿名性,導致網民發布的言語良莠不齊,也極容易受西方價值觀的誘導。00后們想法超前,思想活躍,但也更容易受到極端思想的蠱惑,因此,必須進行“四史”教育,才能防止大學生產生歷史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在社會大力提倡自由與平等且信息化的時代,大學生可以接受到信息量極大,但內容卻又極為混亂復雜,思政課教師必須通過正確的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的政治方向。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路徑思考
為了更加有效地推進“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堂,對當下高校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課前,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加強“四史”的學習;課中,不斷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課后,帶領學生走出課堂。
(一)加強“四史”與教材的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來龍去脈,汲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經驗,正確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因此,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堂,就是要結合教材,將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歷史脈絡、黨和國家的歷史經驗,以及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融入到課堂當中。
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簡稱“基礎課”)為例,可以結合基礎課教材當中的具體內容,有針對性地融入“四史”相關的重大事件與重要人物。由于概論課和綱要課的內容已經偏向社會主義發展史和黨史學習了,因此,基礎課在進行教學時,需要有側重性的進行教學,否則融入內容重復且講解不夠到位,所起效果有限。例如,在講解第一章第二節“科學高尚的人生追求”時,可以加入青年毛澤東的人物案例,在講解第二章第一節“信念的內涵與特征”時,可以結合長征案例等。
除此之外,還可以加入中國共產黨東莞歷史人物故事,以此來豐富課堂以小見大。例如,曾在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建中作過重要貢獻的袁振英,便是出生于廣東東莞縣溫塘村。袁振英于1920年8月參加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9月1日應陳獨秀邀請參與編輯《新青年》,還參與過共產黨綱領草案的討論。《新青年》遷至廣州后,他繼續負責該刊“俄羅斯研究”部分的編輯和撰稿,為介紹和宣傳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及馬克思主義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除了袁振英以外,東莞還有很多黨史人物及相關的事件,結合東莞本地的案例進行分析時,既可以達到進行黨史教育的作用,又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東莞的了解,同時也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周圍事件進行思考的能力。
(二)繼續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
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已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開來,也比傳統的教學方法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通過多種教學活動的轉換,可以使學生通過轉換思維方法或者短暫“休息”的模式,提高上課效率。
因此,在講“四史”教育融入課堂的時候,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最為傳統的方式便是講授法,將與“四史”相關的紅色故事講給學生聽,達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效果。除此之外,還可以直觀展示法,向學生展示相關的照片或對比視頻,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前后國家的發展和進步之大及其原因。此外,還可以讀書指導法加強學生的自學水平,推薦一些“四史”主題圖書給學生,如《毛澤東風采》(上下冊)《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鄧小平的改革歲月》《新華社烈士傳》《龍嘯絕地》等,并選時間在課堂之上進行讀書分享談一談心得體會,以達到檢測學習效果的作用。
當下,全國高校都在推進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融入“四史”教育同樣也需要在以學為中心的前提下進行,為此,必須繼續加強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完善。尤其是在信息技術日益完善的今天,同樣也要在課堂之上發揮出網絡的作用。以廣東科技學院為例,自2021年以來,開始在全校范圍內推行超星學習通平臺的使用,因此,可以充分結合該平臺加強“四史”教育。例如,可以借用學習通的“問卷”功能,調查學生對“四史”當中的哪段歷史掌握更為成熟,對哪段歷史更為感興趣,從而進行針對性補充教學。還可以發布“我最深刻的黨史故事”等為主題的“主題討論”,通過積分獎勵的方式激勵學生在主題下回帖,分享自己最為熟悉感人的故事等。
(三)推進“四史”教育走出課堂
除了利用思政課堂時間以外,還可以走出課堂、走出學校,通過多種實踐活動來加強“四史”教育。課堂之上,已經通過多種方式對“四史”進行了講述和學習,除卻課堂時間,還可以通過公眾號、小程序等方式,學習和分享相關的內容。在學校組織學生看“四史”系列紅色電影,例如《建黨偉業》《建國大業》等,跟著電影學“四史”。而在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更有《1921》《革命者》等電影即將上映,可以組織學生走進影院看電影活動。
學“四史”既要學好國家發展史,也要從身邊著手,挖掘家鄉的歷史,安排學生利用假期回家調研或者借助網絡查詢家鄉的紅色故事,并撰寫實踐報告,回校進行小組匯報或單人比賽。如此一來,不僅可以起到加強“四史”教育的作用,同時還可以鍛煉學生實踐調研和查找篩選信息的能力。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校外實踐的方式,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歷史,感受東莞的發展,感受祖國的發展。以東莞為例,這里不僅是著名的虎門銷煙地,還保留了很多紅色革命遺跡,包括鴉片戰爭博物館、東江縱隊紀念館、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和國殤冢等。可以根據課程性質,帶領學生前往不同的地點,設身處地親身參與更容易引起學生對歷史的共鳴。例如,廣東科技學院曾帶領學生前往參觀東江縱隊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以此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四、結語
加強“四史”教育具有重大的教育意義。建黨100周年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們建立了新中國,并發展成為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已充分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能夠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四個自信。
參考文獻
[1]陳立平.袁振英在中國共產黨創立時期的作用[J].廣東黨史與文獻研究.2001(04):32-34.
[2]虞志堅.“四史”教育融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三重邏輯[J].江淮論壇.2020(06):17-21.
[3]顧鈺民.“四史”學習與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J].理論與改革.2021(01):26-29.
[4]郭武柯.將“四史”教育融人思政課教學的思考[J].高教論壇.2021(02):37-39.
[5]肖文燕,羅春喜.習近平關于“四史”學習重要論述的精神實質[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20(06):11-14.
[6]習近平.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1-09.
[7]習近平.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21-02-21.
[8]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01.
作者簡介
駱蓮蓮(1993-),女,山東濟南人,廣東科技學院專任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與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