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摘 要】目的:探討產房助產護理應用于產婦產后出血的臨床效果。方法:抽取本科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時段內收治的產婦共100例,依據拋硬幣法納入對照組(50例)、實驗組(50例)。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實驗組應用產房助產護理,比較產婦出血發生率、出血量及新生兒并發癥發生率。結果:實驗組產后出血發生率(4.00%)、新生兒并發癥發生率(6.00%)均低于對照組(20.00%、22.00%),產后出血量少于對照組,組間數據有意義(P<0.05)。結論:針對產婦群體,產房助產護理科有效降低產后出血率、減少出血量,還可保證新生兒健康,降低各類并發癥,值得推廣。
【關鍵詞】產房助產護理;產婦;產后出血;新生兒并發癥
產后出血作為產婦分娩期間高發性、重癥并發癥,呈現預后效果差和致死率高的特點。圍生期產婦占比較高,做好針對性助產護理,是預防產后出血,保證母嬰生命安全的前提。抽取產婦共100例,探討產房助產護理對產后出血的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抽取本科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產婦共100例,依據拋硬幣法納入對照組(50例)、實驗組(50例)。對照組,年齡27歲~29歲,平均年齡(28.7±1.5)歲,孕周38周~39周,平均孕周(39.3±0.4)周。實驗組,年齡27歲~28歲,平均年齡(27.5±1.8)歲,孕周38周~39周,平均孕周(39.0±0.6)周。組間數據無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用藥護理和飲食護理等。實驗組應用產房助產護理,具體為:①分娩前,做好分娩知識健康教育,增強其安全意識,杜絕高危因素。②全方位檢查產婦軀體狀況,鑒別是否面臨產后出血影響因素,若為高風險者可通過預防性干預、重點看護等措施,降低產后出血發生率。③準確評估產婦心理狀態,若面臨緊張、焦慮或不安等情緒,應及時做好疏導,溝通交流,情感支持,杜絕負面情緒帶來的應激反應。④全方位掌握產婦體征變化,若處于宮縮時段,指導其正確緩慢、深呼吸,同時對腰腹部施行按摩,減輕疼痛。⑤分娩結束時,施行24h持續性監護,若面臨產后出血傾向應及時采取對癥處理,減少出血量;待主治醫師診斷后,若因宮縮乏力導致的產后出血,可遵醫囑施行子宮手法按摩、縮宮素藥物等治療;若應凝血障礙導致的產后出血,于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聯合輸血治療,避免因出血量過多導致休克、昏迷等事件。
1.3 觀察指標
(1)比較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出血量。(2)比較新生兒并發癥總發生率。包括早產、新生兒窒息、ARDS。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出血量
對照組發生率高于實驗組、出血量超過實驗組,組間數據有意義(P<0.05),見表1。
2.2 比較新生兒并發癥總發生率
實驗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6.00%,低于對照組22.00%,組間數據有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對于產婦,會因宮縮疼影響心理狀態,使之在逐步刺激交感神經的同時,阻斷去甲腎上腺素分泌,降低宮口擴張速度,延長產程,較為嚴重時還會因宮縮乏力面臨產后出血。
隨著個體差異日漸多元化,針對產婦施行具體、細致化服務,是醫療機構首要面臨的問題。若在此期間,仍使用常規護理,雖可維持正常分娩,但因難以把控產婦需求,誘發產后出血,引起不良妊娠結局。助產護理是以常規護理為基礎構建的新型護理模式,產前、產時、產后等時段對產婦施行全面、人性化護理。例如:產前可通過針對性檢查、判定其產后出血危險程度,若為高風險者及時采取預防干預;產后若面臨出血現象,可通過出血誘因施行對癥護理,起到快速止血效果。本研究可知,和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產后出血發生率較低(4.00%)、產后出血量較少、新生兒并發癥總發生率較低(6.00%),組間數據有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對產婦,助產護理,有效降低產后出血率、減少出血量,還可保證新生兒健康,降低各類并發癥,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