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

【摘要】目的:分析細針穿刺抽膿聯合桂枝茯苓膠囊治療非哺乳期乳腺炎膿腫形成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間接治的12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膿腫形成患者,按照患者的就診順序來分為兩個小組,其中尾號為雙數的患者為實驗組,反之則為對照組,每組60例患者。對兩個小組的患者分別實施不同治療方案,對照組接受細針穿刺抽膿治療,實驗組接受細針穿刺抽膿聯合桂枝茯苓膠囊治療方案,治療結束以后對比兩個小組的治療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隨后進行3個月隨訪,觀察和記錄患者的復發率。結果:進行3個月隨訪,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兩組之間差異較小,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比瘢痕發生率和復發率,對照組顯著高于實驗組,另外治療有效率也低于實驗組,數據差異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非哺乳期乳腺炎膿腫形成患者,實施細針穿刺抽膿聯合桂枝茯苓膠囊治療方案的療效顯著優于單一的治療方案,能夠使臨床療效更優,同時減少復發率,也不會有明顯的不良反應,是一種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方案,值得廣泛推廣。
【關鍵詞】細針穿刺抽膿;桂枝茯苓膠囊;非哺乳期乳腺炎膿腫形成
乳腺炎一般情況下是在哺乳期發生,而非哺乳期乳腺炎也屬于一種臨床常見疾病,臨床上以漿細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腫性乳腺炎這兩種類型最為常見,可發生在女性性成熟后各個階段,通常以乳房疼痛、乳房腫塊、乳房膿腫為主要表現,常發生于20歲~40歲年齡群體中。臨床針對膿腫形成患者采用細針穿刺抽膿、切開引流法進行治療,但膿腫常反復發作甚至破潰,治療過程中患者較為痛苦并且會產生瘢痕,因此耐受性較低。選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間接治的12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膿腫形成患者,按照患者的就診順序來分為兩個小組,分析細針穿刺抽膿聯合桂枝茯苓膠囊治療非哺乳期乳腺炎膿腫形成的臨床療效,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并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間接治的12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膿腫形成患者,按照患者的就診順序來分為兩個小組,其中尾號為雙數的患者為實驗組,反之則為對照組,每組60例患者。對照組60例患者,年齡23歲~39歲,平均年齡(30.8±3.6)歲,病程1個月~5個月,平均病程(2.7±0.5)月;實驗組60例患者,年齡22歲~42歲,平均年齡(31.5±3.9)歲,病程1個月~7個月,平均病程(2.9±0.8)月。此次實驗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支持,所有患者均存在膿腫形成,空芯針病理活檢證實為非哺乳期乳腺炎。膿腫破潰嚴重者、不能配合實驗者、精神異常者排除,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數據統計分析結果,數值區間的差異沒有統計學計算的實際意義(P>0.05)。
1.2 方法
對兩個小組的患者分別實施不同治療方案,對照組接受細針穿刺抽膿治療,將患側乳房進行消毒,選擇一次性注射器并配備18G穿刺針頭,穿刺部位局部麻醉后,于超聲引導下穿刺抽出膿液,并生理鹽水沖洗膿腔。實驗組接受細針穿刺抽膿聯合桂枝茯苓膠囊治療方案。排膿方式同對照組,桂枝茯苓膠囊每天服用3次,每次3粒,持續服用2個月觀察療效。
1.3 評價標準
治療結束以后對比兩個小組的治療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隨后進行3個月隨訪,觀察和記錄患者的復發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各項數據對比
120例患者中,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兩組之間差異較小,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比瘢痕發生率和復發率,對照組顯著高于實驗組,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
兩組的治療有效率比較,對照組為73.33%,明顯低于實驗組的95.00%,數據差異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非哺乳期乳腺炎臨床常見三種類型:乳房腫塊型、膿腫型、瘺管型,不同類型治療方式也不同,但臨床針對該病的傳統治療方案效果欠佳,因此研究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案十分關鍵。對于膿腫形成型,采取細針穿刺抽膿能夠快速緩解乳房腫痛癥狀,但膿腫常反復發作甚至破潰。再配合桂枝茯苓膠囊進行治療,該藥物內含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白芍,有活血、化瘀、消癥功效,可治療乳房疼痛、乳房腫塊等乳房疾病,因此聯合方案治療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針對非哺乳期乳腺炎膿腫形成患者,實施細針穿刺抽膿聯合桂枝茯苓膠囊治療方案的療效顯著優于單一的治療方案,能夠使臨床療效更優,同時減少復發率,也不會有明顯的不良反應,是一種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方案,值得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