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琪

【摘要】目的:探究宮腔鏡下電切配合刮宮術對于多發性子宮內膜息肉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00例多發性子宮內膜息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均50例,對照組采用宮腔鏡下電切術,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刮宮術,對比兩組圍術期情況及住院時間、并發癥及復發情況。結果:①兩組手術時間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出血量、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②觀察組并發癥及復發情況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宮腔鏡下電切配合刮宮術對多發性子宮內膜息肉患者,治療效果顯著。
【關鍵詞】宮腔鏡下電切術;刮宮術;多發性子宮內膜息肉;圍術期
多發性子宮內膜息肉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病,多發于30歲以上女性,主要病發原因為子宮膜過度增生,導致子宮腔內出現光滑腫物,引起子宮出血、腹痛、白帶異常等癥狀,導致息肉產生,嚴重者會導致不孕或影響孕期胎兒生長。目前臨床上常用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多發性子宮內膜息肉,能準確判斷息肉位置,對患者傷害較小,但息肉組織不宜清除徹底,復發風險較高。有學者認為宮腔鏡電切配合刮宮術,對多發性子宮內膜息肉患者治療效果良好[2]。本文選取100例多發性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研究宮腔鏡電切配合刮宮術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00例多發性子宮內膜息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均50例,對照組,年齡34歲~38歲,平均年齡(36.78±1.36)歲,子宮內膜息肉個數3個~7個,平均(4.21±0.33)個,孕次1次~3次,平均孕次(2.11±0.16)次,月經量170mL~190mL,平均月經量(180.56±10.23)mL。觀察組,年齡34歲~38歲,平均年齡(36.52±1.27)歲;子宮內膜息肉個數2個~7個,平均(4.33±0.37)個,孕次1次~3次,平均孕次(2.20±0.18)次,月經量170mL~190mL,平均月經量(181.44±10.19)mL。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1.2入選和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符合《子宮內膜息肉及其診斷方法》中的診斷標準;心腦血管功能正常;無精神類疾病;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其他原因引起的子宮出血;凝血功能正常;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不配合治療者。
1.3方法
兩組均進行術前常規消毒、麻醉等準備。
1.3.1 對照組采用宮腔鏡下電切術,具體方法為:擴張宮頸口,灌入生理鹽水,在子宮內膜內放置宮腔鏡,檢查息肉的數量、大小、位置等基本情況,在B超輔助下,使用環裝電極切除息肉,等息肉切除后,取出宮腔鏡。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刮宮術輔助治療,使用電切術取出息肉后,用合適的刮匙在宮腔內刮除息肉殘留物,將刮出的息肉殘留物無菌保存,并快速送檢。
1.4 觀察指標
(1)圍術期指標及住院時間:觀察兩組圍術期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并記錄住院時間。(2)并發癥及復發率: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頸管狹窄、宮腔黏連等,及疾病復發情況。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及住院時間對比
兩組手術時間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出血量、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及復發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及復發情況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多發性子宮內膜息肉作為一種常見病,與雌激素水平密切相關,當其增高時會引發子宮出血,導致息肉產生。林紅娣等學者的研究中宮腔鏡下電切術和刮宮術聯合使用,能減少對患者身體的傷害,與本研究結果相似。本研究中觀察組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均小于對照組,主要由于宮腔鏡下能快速找準病灶位置,電切術和刮宮術相結合,可快速、徹底清除子宮內膜息肉,減少出血量,提高治療效果。且宮腔鏡下電切治療聯合刮宮術,能徹底切除輕度息肉根部、宮底及宮角息肉,減少復發。
綜上所述,宮腔鏡下電切配合刮宮術對于多發性子宮內膜息肉,臨床效果好,可降低疾病復發情況,值得廣泛使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