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芳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護理干預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選擇自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00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作為本次研究主體,根據隨機分配方式將這100例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患者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50例)患者接受早期護理干預,對兩種護理方式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結果:(1)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2)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情況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3)觀察組患者的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均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4)觀察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早期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改善其心理狀態、生活質量,有效控制炎性反應,值得臨床借鑒。
【關鍵詞】早期護理;哺乳期;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早期女性常見疾病,病因在于不正確的母乳喂養和乳汁引流不良導致母乳淤積引起細菌感染,非化膿性乳腺炎患者可出現乳房壓痛、乳房皮膚高溫、硬結性乳腺等癥狀。急性乳腺炎的臨床治療以抗生素治療為主,但是會使患者發生較為明顯的不良反應,同時哺乳期女性考慮到母乳喂養對藥物治療也會產生一定的抵觸情緒,導致疾病治療時間延長,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對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以加速疾病治愈的進程,是治療該病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即分析早期護理干預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自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00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本次研究主體,根據隨機分配方式將這200例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年齡22歲~35歲,平均年齡(30.16±2.75)歲,病程1d~8d,平均病程(4.82±2.51)d,其中初產婦38例,經產婦12例)患者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50例,年齡20歲~33歲,平均年齡(29.85±2.61)歲,病程1d~10d之間,平均病程(5.21±2.24)d,其中初產婦40例,經產婦10例)患者接受早期護理干預。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經超聲檢查,符合《實用臨床乳腺病學》關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臨床診斷標準;②患者年齡≥20歲;③簽署同意研究書;④配合度高;⑤臨床資料完善。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乳腺類疾病;②對抗生素治療有過敏反應;③嚴重精神障礙或配合度差;④合并其他器官如心、肺等器質性功能損傷;⑤血液疾病;⑥其他惡性腫瘤;⑦臨床資料缺失。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主要的護理步驟有:熱敷治療,抗生素治療,告知患者抗生素治療的不良反應,對患者進行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常規健康知識宣教,保持病房環境的干凈、整潔、通風、采光、溫度、濕度、安靜,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及飲食指導,養成健康的喂養習慣。
1.2.2 觀察組患者接受早期護理,(1)健康知識宣教。護理人員應該根據患者病情的發展結合急性乳腺炎的常規知識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健康知識宣教,宣教內容包括急性乳腺炎的發病機制、致病機制、治療方法及治療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等,對于理解能力較差或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采用PPT或視頻等易于理解的方式對其進行宣教。其次,由于急性乳腺炎多數由于不正確的母乳喂養所致,因此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正確的喂養方法,養成良好的喂養習慣,例如喂養整個過程需要注意乳頭的清潔,每次喂養應該讓嬰孩盡可能將乳汁吸干凈,如果脹奶的情況在喂養后仍然持續存在,護理人員需要知道患者使用吸入器或按摩的方式幫助乳汁排出;若乳頭出現破損應該停止喂養,待傷口愈合后再開始。(2)心理護理。哺乳期女性尤其是初次生產的女性,由于急性乳腺炎臨床癥狀強烈、疾病導致母乳喂養存在困難、對于急性乳腺炎認知的缺失等諸多因素,很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嚴重者甚至出現拒絕治療的情況,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調查與評估,并針對性予以心理疏導。護理人員需要與患者建立信任的關系,與其進行深入的交流溝通,了解患者產生焦慮和抑郁的深層次原因,引導患者舒緩精神壓力,并使用治療成功的病例對患者進行積極心理暗示,對其進行安撫與鼓勵。(3)疼痛護理。急性乳腺炎主要的臨床癥狀即乳房疼痛,病情發展一般是初期腫脹、脹痛,之后乳房周圍皮膚發紅、發熱,乳房局部出現硬結,疼痛加劇。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在疼痛發生前對患者做好心理準備,指導其舒緩疼痛的方法如呼吸法等。待患者疼痛發作時,指導其進行自我呼吸調節,并給予患者安撫與鼓勵,采取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幫助患者減輕疼痛,對于疼痛劇烈或耐受度較差的患者,根據醫囑采用藥物進行鎮痛。(4)病情護理。急性乳腺炎較為明顯的臨床癥狀還有發熱,持續高熱對患者的身體會造成沉重負擔,因此護理人員需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及病情發展,每隔2h測量1次體溫,定時測量患者的呼吸、脈搏等基本體征參數。對患者進行降溫護理,物理降溫方式如敷冰袋等,持續高熱的患者根據醫囑予以降溫藥物,患者服用藥物后護理人員需密切觀察是否出現藥物不良反應。(5)飲食護理。哺乳期加上疾病治療期間,急性乳腺炎患者在飲食方面應該尤為注意。護理人員可以根據患者的日常飲食習慣并結合醫生的飲食建議綜合制定個性化的食譜,使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方面主食以清淡、易消化且營養物質豐富的食物為主,補充蛋白質、維生素,多食用水果蔬菜,禁止使用生冷、辛辣的食物。關注患者分泌出的乳汁的情況,包括乳汁的濃稠度、顏色等,指導其適當飲水促進乳汁排出減輕乳房負擔。
1.3 觀察指標
(1)記錄兩組臨床癥狀如乳房脹痛、紅腫、炎癥消失時間;(2)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生活質量測定量表(SF-36)對患者護理干預后的心理狀態、生活質量進行評價;(3)記錄兩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白細胞介素1和10即IL-1、IL-10,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水平變化;(4)記錄兩組患者的并發癥(乳頭皸裂、膿毒癥、乳房脹痛)發生率;(5)護理滿意度指標:非常滿意:護理質量高,有效縮短疾病治愈進程,令人感到舒適;比較滿意:護理質量較高,疾病癥狀得到明顯改善;不滿意:護理質量差,或護理期間發生并發癥。護理滿意率=(非常滿意+比較滿意)/所有患者。
1.4 統計學分析
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滿意率
觀察組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情況對比
觀察組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2.3 兩組SAS、SDS、生活質量評分
觀察組患者的心理狀態、生活質量均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2.4 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觀察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4。
2.5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5。
3 討論
本研究采取的早期護理干預,由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臨床癥狀強烈,但對于絕大部分的哺乳期女性而言缺少對該病的正確認知,導致其由于認知缺乏產生負面情緒,影響疾病治療。在患者哺乳期3~4周左右通過健康知識宣教、心理護理、病情護理、疼痛護理以及飲食護理等方面對患者展開全面的護理干預,能夠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其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度,減輕疾病疼痛,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及喂養習慣,從而促進疾病治愈的進程。
根據研究結果,接受早期護理的觀察組的護理滿意率優于接受常規護理的對照組,前者護理質量高于后者。觀察組通過全面的健康知識宣教減少患者由于對自身疾病認知缺乏產生的負面情緒,使患者以正確的態度面對疾病、積極治療,因而患者的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在護理后有明顯改善與提高。細胞因子是由免疫細胞和非免疫細胞所分泌的一類小分子多肽,主要調節免疫細胞的生長分化、免疫功能應答,參與體內炎癥反應等,臨床研究發現,急性乳腺炎患者血液中TNF-α及白細胞介素等血清炎性因子變化明顯。本研究中可以看出,經過治療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優于對照組,血液中IL-1及TNF-α水平均明顯下降,IL-10L含量升高,觀察組患者的炎性反應的控制水平優于對照組。有效的臨床護理干預手段能夠顯著降低治療期間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對于急性乳腺炎其并發癥包括乳頭皸裂、膿毒癥、乳房脹痛等,乳頭皸裂及脹痛的發生率較高,通過專業護理可以減輕疼痛感,并采取正確的處理方式使皸裂傷口盡快恢復,膿毒癥的發生與乳頭感染相關聯,護理干預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于減少膿毒癥的發生有重要意義,根據研究結果,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并未有患者發生膿毒癥。
綜上所述,早期護理干預能顯著提高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改善其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控制炎癥反應,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