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玲 羅戴琛


【摘要】目的:分析聯合治療方式(穴位埋線與針灸)對單純性肥胖癥的治療價值。方法:研究共抽取110例單純性肥胖癥病例,來源時間為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獲得患者完整資料后進行分析。分組方式結合實際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n=55,針灸)與觀察組(n=55,穴位埋線與針灸),分析兩組患者經不同治療方式干預前后的各項血脂指標、體質量、體重以及治療后臨床療效。結果: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治療前TG、LDL、TC和HDL水平對比(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TG、LDL、TC和HDL水平更低(P<0.05)。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治療前體質量、體重水平對比(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體質量、體重更低(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更高(P<0.05)。結論:聯合治療方式(穴位埋線與針灸)對單純性肥胖癥而言,不僅能夠改善患者體質量、體重,同時還能降低各項血脂指標水平,增強整體臨床治療效果。
【關鍵詞】聯合治療;穴位埋線;針灸;單純性肥胖癥
在臨床中發病率最高疾病之一是單純性肥胖癥,在整個肥胖癥患者當中所占百分比高達95%以上。而導致該疾病發生的核心因素為自身機體能量攝入與消耗成反比,脂肪不斷堆積,自身實際體重遠超于標準體重20%甚至更高,但是不存在內分泌與系統功能變化以及神經系統功能變化。若未能對單純性肥胖癥患者予以早期有效的治療,會導致患者外觀受到影響,同時還會引發多汗、氣短以及疲勞等癥狀,嚴重者自身重要器官將受到威脅,影響整體身體健康。以往臨床主要采用減肥方式包括運動療法以及飲食控制,但是其中一部分患者依從性較差,而藥物治療存在極大不良反應,會損傷患者機體。隨著國內中醫減肥不斷崛起,受到了臨床廣大群眾認可。中醫減肥法最常使用之一是針灸療法,但存在一定缺點,治療費力并且時間長。而穴位埋線治療是建立于針灸療法之上進行改良后的一種治療方式,挑選對應穴位將可吸收生物蛋白線埋入,刺激穴位,作用時間長、治療次數少,可減少患者治療痛苦。鑒于此,本研究分析聯合治療方式(穴位埋線與針灸)對單純性肥胖癥治療價值,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共抽取110例單純性肥胖癥病例,來源時間為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獲得患者完整資料后進行分析。分組方式結合實際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n=55,針灸)與觀察組(n=55,穴位埋線與針灸)。對照組,男36例,女19例,年齡24歲~35歲,平均年齡(29.46±7.13)歲;觀察組,男29例,女26例,年齡24歲~35歲,平均年齡(29.66±7.34)歲。兩組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分別選取陰陵泉穴、中脘穴、脾俞穴、命門穴、太溪穴、腎俞穴、中極穴、關元穴、中脘穴,調整患者體位,以仰臥位為主,對以上穴位型常規消毒并直刺。得氣后采用平補平瀉方式,留針時間控制為0.5 h,每10分鐘治療1次。關元穴、中極穴以及中脘穴,采用聯合治療方式艾灸加針刺,把艾柱鉆孔以后套入蒸餅點燃,放置紙板,避免患者皮膚被燙傷。起針后調整串則體位保持俯臥位,對命門穴、脾俞穴等進行消毒斜刺,留針時間為0.5 h,qd,持續治療6d,休息1d。
1.2.2 觀察組:針灸治療方式與對照組患者治療方式完全一致,隨后結合穴位埋線治療。分別挑選關元穴、氣海穴、太橫穴、足三里穴、天樞穴、陰陵泉穴以及梁門穴等,對以上穴位進行常規消毒處理。在穿刺針前端位置放置1.5cm左右羊腸線,采用食指與拇指固定患者皮膚,另一只手進行穴位穿刺,得氣后將針芯往前推,退出針管,確保羊腸線能夠埋于以上穴位肌肉層或者是皮下組織層。拔針以后對患者進行局部按壓,進行止血處理,每2周治療1次。
以上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12周。
1.3 觀察指標
(1)分析兩組患者經不同治療方式干預前后各項血脂指標,分別包含: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總膽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2)分析兩組患者經不同治療方式干預前后體質量、體重變化情況。(3)分析兩組患者經不同治療方式治療后臨床療效,治療后患者體質量恢復至18.5kg/m2~22.9kg/m2視為顯效;治療后患者體質量下降至>4kg/m2視為好轉;治療后患者體質量下降至<2~4kg/m2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好轉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分析兩組患者經不同治療方式干預前后各項血脂指標
對照組與觀察組治療前TG、LDL、TC和HDL水平對比(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TG、LDL、TC和HDL水平更低(P<0.05),見表1。
2.2 分析兩組患者經不同治療方式干預前后體質量、體重變化情況
對照組與觀察組治療前體質量、體重水平對比(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體質量、體重更低(P<0.05),見表2。
2.3 分析兩組患者經不同治療方式治療后臨床療效
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更高(P<0.05),見表3。
3 討論
在中醫學理論中有研究人員指出,引起患者出現肥胖癥關鍵之處在于脾胃功能失調引發陽氣不布以及脾不升清所致,并且與情志不舒、飲食不節、先天稟賦不足以及過度安逸等有關。其中脾失健運會引發水谷停滯,化生痰飲和濕濁,產生肥胖疾病,針對該疾病主要以調氣和血以及健脾祛濁為主。當前臨床中主要推行的減肥方式為針灸減肥,對選擇對應穴位進行針刺,促進吸收功能以及消化功能,對其熱量攝入加以控制。與此同時,對內分泌系統和神經系統進行激活,減少患者進食量,增強患者飽腹感,促使能量代謝增強,從而達到減肥作用。溫針灸主要是經過艾灸形成一定熱力由經絡和對應穴位進行傳導,從而達扶正祛邪邪以及溫通氣血功效。
而穴位埋線是在針灸治療基礎之上不斷改良,利用羊腸線在對應穴位中進行埋入造成連續性刺激,確保臟腑陰陽平衡。關元穴具有利水化濕以及調理下焦功效;氣海穴具有去食積和通腑氣功效;太橫穴具有運脾化濕和溫中理腸功效;足三里穴具有生發胃氣和燥化脾濕功效;天樞穴具有調理腸腑、行氣導滯功效;陰陵泉穴具有化濕袪濁以及溫中運脾功效;梁門穴具有開痞郁、灼陰邪以及消寒滯功效。將以上穴位全部進行針刺,能夠起到平衡陰陽以及調理臟腑功效。并且,羊腸線能夠促使人體產生變態反應,隨后吸收與分解刺激所有穴位,加快淋巴回流以及血液循環,減少脂肪。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TG、LDL、TC和HDL水平更低,體質量、體重更低,總有效率更高(P<0.05)。說明針對單純肥胖癥患者采用針灸聯合穴位埋線治療,可有效降低患者體脂水平以及體重,增強整體治療效果,同時還能調整患者自身機體物質代謝,加速脂肪分解,從而達到減肥效果。與此同時,還可增強神經內分泌反應抑制胃腸道蠕動與消化液分泌,使患者飽腹感增強,減少每日熱量攝入,確保血脂控制效果更佳。并且該治療方式不會對患者外在造成任何影響,還能減輕患者治療痛苦,保證患者外形美觀。
總而言之,在予以患者常規針灸治療方式同時結合穴位埋線綜合治療,對于單純性肥胖癥患者而言意義重大,可促使患者各項血脂水平得到有效調節,降低自身體重于體質量,值得臨床持續推廣并加以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