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梅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PNF)應用于偏癱肩半脫位中的效果及其價值。方法:在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本院康復醫學科收治的偏癱肩半脫位患者中抽取360例納入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參考組(n=180)和研究組(n=180),參考組施行常規的康復治療,研究組在此之上又添加PNF治療,對比兩組偏癱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生活能力評分和預后生活質量情況。結果:研究組偏癱患者接受了PNF技術治療后,和參考組相比,肢體運動功能、生活能力和預后生活質量評分均更高,數據差距較大,有顯著性(P<0.05)。結論:康復治療聯合PNF治療能夠顯著改善偏癱肩半脫位患者的肢體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促進患者的預后恢復,具有重要的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偏癱;康復效果;生活質量
腦卒中是臨床十分多見的腦血管疾病類型,主要發病原因與腦組織內部血管栓塞引發局部缺血缺氧有關。該病多發于基礎疾病多的老年人群體,并且年齡越大,其該發生的可能性也更大,且近年來有相關報道結果顯示腦卒中的發病率有年輕化的趨勢。腦卒中發病會伴隨著嚴重的頭暈、頭痛、嘔吐、偏癱、昏迷、抽搐等癥狀,且病情嚴重、發展速度快、治療難度高,具有極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由于發病位置在腦部,患者的腦組織會出現不同程度不可逆的損傷,因此在治療后仍有大量后遺癥存在。偏癱肩半脫位是臨床最為常見的后遺癥類型,會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能力和行動能力。根據相關報告顯示,對于偏癱肩半脫位患者采用科學、系統化、有效的康復治療干預來協助患者治療,可以大幅度提升患者的恢復效果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次研究分析了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PNF)應用于偏癱肩半脫位中的效果及其價值,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本院康復醫學科收治的偏癱肩半脫位患者中抽取360例納入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參考組(n=180)和研究組(n=180),所有患者中男性200例,女性160例,年齡43歲~89歲,平均年齡(69.24±2.11)歲。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腦卒中的診斷標準;②經過臨床治療后存在偏癱肩半脫位;③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受限;④病情相對穩定;⑤神志清晰能夠進行正常交流;⑥患者對研究內容熟悉明白,同意參加且簽訂有效的協議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患者;②視聽障礙;③臨床資料不全。兩組偏癱肩半脫位患者的資料對比發現沒有差距(P>0.05)。
1.2 方法
參考組施行常規的康復治療,指導患者定時進行翻身,不活動的一側關節盡量向上向前,肘關節伸直,前臂旋后,腕關節背屈,手指伸直外展;按照由遠到近、由近至遠的順序對患者的肢體進行按摩;指導患者將雙手按照手指交叉握拳額度方式向前伸展,彎曲和伸展肘關節、抬高兩個手臂向上伸展;指導患者進行坐位平衡的訓練,慢慢抬高患者床頭使患者保持坐姿并連續平穩坐半小時左右,繼續向上升床頭,直到患者可以依靠自己就能坐在床邊;鍛煉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當患者恢復的較好時可以讓患者進行上下樓梯的鍛煉,期間告訴患者如何進行正確的呼吸,幫助患者刺激唇肌、鍛煉平衡感等。
研究組在此之上又添加PNF治療,主要含有手法接觸、牽拉、擠壓、口令交流、強化、視覺刺激等基本技術,還包含主動肌和拮抗肌交替進行抗阻等長收縮、等張收縮以及進行牽拉刺激等內容,每個模式操作10次,每日兩次,所有患者的康復治療時間均為一個月。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Fugl-Meyer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Fugl-Meyer評分)和預后生活質量評分(SF-36生活質量量表)。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患者接受了PNF技術治療后,和參考組相比,肢體運動功能、生活能力和預后生活質量評分均更高,數據差距較大,有顯著性(P<0.05),見表1。
3 討論
康復治療可以按照患者的家庭情況制定針對性的康復手段,通過鍛煉肢體的反射行為等來增強肢體的敏感性和活動度,提高偏癱肩半脫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本院引進了PNF技術輔助患者康復訓練,效果十分突出,提高預后護理。結果顯示:研究組偏癱肩半脫位患者接受了PNF技術治療后,和參考組相比,相關評分均明顯更高(P<0.05)。
綜上,康復治療聯合PNF技術應用于偏癱肩半脫位患者效果十分突出,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