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力吉圖
回顧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民族曲藝光輝歷程,我們滿懷信心,展望未來,深刻感受著時代的召喚。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號召,民族曲藝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承擔著光榮而艱巨的責任與使命,面臨著一系列新的考驗和新的課題。
作為我國最早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有著壯麗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民族風情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作為北方游牧文化的搖籃,千百年來,內蒙古高原上的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了璀璨奪目的人文精神,并唱響著蓬勃發展的精彩樂章。輝煌的民族曲藝,以其厚重的歷史積淀、濃郁的民族風韻、強烈的藝術感染和廣泛的傳播基礎,成為內蒙古文化皇冠上的一顆耀眼的明珠。
曲藝是百藝之根。曲藝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其形式多種多樣,各地不盡相同卻百花齊放。內蒙古自治區作為多民族聚居區,曲藝形式十分豐富。蒙古族擁有“烏力格爾”“好來寶”等為代表的8大曲種,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以其曲種形式多樣、表現題材多元、藝術風格多姿及傳播方式多向的特點,不斷豐富和繁榮著中華曲藝百花園 。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內蒙古民間曲藝藝人到田間、到牧場進行說唱活動,宣傳黨的政策,記錄黨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曲藝藝人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生活境遇得到改善,各地經常舉辦民間藝人培訓班。蒙古族較集中的蘇木鄉鎮建立了說書館,一些旗縣還成立了民族曲藝團隊。民族曲藝藝術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內蒙古的文化時尚,涌現出了丹森尼瑪、朝玉邦、琶杰、毛依罕等一批偉大的蒙古族曲藝藝術家,他們把烏力格爾藝術帶到了北京,演到了毛主席、周總理身邊,巡回演出到全國12個省市,把民族曲藝傳遍祖國大江南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民族曲藝事業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隨著社會發展和傳播途徑的擴展,許多曲目在電臺、電視和舞臺上廣泛傳播和大力發揚。內蒙古連續舉辦了多屆全國烏力格爾、好來寶大賽,并為曲藝大師琶杰、毛依罕樹立紀念碑舉辦紀念活動。期間,烏力格爾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通遼市扎魯特旗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被中國文聯和內蒙古文聯命名為“民族曲藝之鄉”。好來寶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近年來,中國曲協組織的各類大型文藝展演活動中,民族曲藝作為重要的文藝形式和優秀的文化遺產得到了重點推介和大力扶持,民族曲藝藝術又一次迎來繁榮發展和全面傳播。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期間,接見了古典民族史詩《格斯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代表。在觀看演出后,總書記說“你們的演唱讓我們感受到歷史文化的厚重”,指出“我們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強調“黨中央是支持扶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這為民族曲藝的保護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中國曲協也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在繁榮曲藝創作、扶持曲藝人才、組織展演活動,特別是加強優秀民族民間曲藝人才傳承培養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推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前幾日,無意中在翻閱2000年出版的中國曲藝志內蒙古卷時看到,1963年和1982年,內蒙古發布的全區蒙古語說書班的會議通知“注意事項”里寫到:參加培訓班學員請帶足60斤內蒙古糧票和必要的經費或零用錢。看到這段文字,頓時兩行熱淚滾滾而下。是啊,我們曾經走過那么漫長的艱苦歲月,迎來今天的輝煌,是黨的文藝政策賦予我們現在的繁榮景象,給了我們民族曲藝希望。
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民族曲藝家們用自己獨特的形式,為人民書寫,為時代說唱,為國家、為中華,把激情與感慨化作一部部優秀的文藝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
征途漫漫,唯有奮斗!
(作者: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內蒙古曲藝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