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頭】
喜迎建黨100年,
曲藝人心潮澎湃話從前。
趙玉明是曲壇前輩,
曾經歷往事一段;
臉上洋溢著幸福感,
時光穿越到60年前。
【太平年】
在那火紅的年代,1958年,
有一天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來到了說唱團。
趙玉明有幸為總理表演,
她唱了個單弦小段兒,為的是不耽誤總理的時間。
演唱完畢,總理到了面前,
他夸獎趙玉明嗓音特別甜。
總 理說:“《要酒菜》這個段子很風趣,可就是有點兒短。”
“哎”,忽然他問趙玉明:“你是不是共青團員?”
趙玉明說:“自己的文化淺,思想也簡單,
年齡也大了點兒,不好意思再入團。”
總理說:“你還很年輕嘛,要爭取入黨。”
趙玉明把總理的話牢牢記心間。
【剪靛花】
趙玉明,在那個夜晚,難以成寐,
輾轉反側浮想聯翩,
思想起,舊社會沿街賣藝苦受熬煎,
受盡了,欺凌壓迫有誰可憐?
是共產黨,把紅旗展,驅離了黑暗,
我們窮苦藝人當家作主才把身翻,
總理的話又輕又重撥動我的心弦,
我一定要做一名共產黨員!
【南城調】
周總理殷切的叮嚀,時常在趙玉明腦海中浮現,
如雨露似甘霖滴滴地潤心田。
從此后她思想上要求進步,業務上探索不斷,
對同志像春風暖對自己是格外的嚴。
趙玉明藝海揚帆,初心不變,
從北京到天津她拼搏了數十年。
為傳承她培桃育李,誨人不倦,
說:“誰愛曲藝我愛誰”——這句話成了名言。
幾十年她孜孜以求,未能忘多年的夙愿,
為的是總理的一句話,立志要成為一名(轉“靠山調”)
【靠山調】
共產黨員!
退休后,她講課、教學,參加演出從未間斷,
出版了自傳體《藝苑尋蹤》,道盡一生的苦辣酸甜。
到了晚年她更是老有所為風光無限,
榮 獲了“金唱片獎”“終身成就”榮譽稱號,真乃實至名歸,理所當然!
趙玉明被稱作“曲壇長青樹”,耄耋之年依然進取,
周恩來總理的親切話語她一直念念不忘,常響耳邊!
在 一個晚霞似錦的美好日子里,年屆90的趙玉明鄭重寫下入黨申請,
很快獲批為朝陽區的一名預備黨員。
北京晚報刊登了她面對黨旗莊嚴宣誓的感人畫面,
一時間在曲藝界被傳為佳話美談!
就 在預備期內,91歲老人不慎跌了一跤,引發身體病變,
家人、學生無不牽掛,焦慮萬般!
【四板腔】
趙老師,被送到,朝陽醫院,
此時節,尚在那,疫情期間。
按規定,為安全,限制望看,
也只有,近親屬,短暫留觀。
老人家,已到了,彌留之際,
睜開眼,雙唇顫,無力言談。
外孫女,說:“我知道,您的心愿,
您一定(轉“流水板”)把黨員轉正掛在心間”。
【流水板】
老人家,微微點頭,目光流出無限的期盼,
親 人們,馬上行動即刻找到所在支部把老人的心愿細說一番。
有關部門開會研究特事特辦,
第一時間把黨員轉正書面決定送達老人病床前。
外孫女兒一字一句輕聲讀念,
玉明老人面含欣慰安然合眼像進入睡眠。
(音樂轉換)
幾天后,趙玉明告別儀式隆重舉辦,
大廳內沒有哀樂,播放著怹的經典唱段動人心弦!
花叢中老人安臥神態安詳心無遺憾,
在身上覆蓋著鮮紅的黨旗氣氛莊嚴。
玉 明同志人生舞臺華麗轉身精彩謝幕迎來四周掌聲一片,
這 位老藝術家,新黨員,生前身后依然閃光,她的那,亮節高風激勵我們永遠向前!
單弦牌子曲《心愿》是崔琦先生創作于2020年的新作品,該作品講述了已故單弦名家趙玉明先生(我的姥姥)不忘初心,90歲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預備黨員,91歲臨終時最大的心愿是黨員轉正。在黨組織的關懷和家人的努力下,最終心愿得償,覆蓋著鮮艷的黨旗,走完了自己精彩而圓滿的一生。
作者崔琦先生和我姥姥相識60余年,亦師亦友,感情深厚。姥姥病危的那幾天,崔先生幾乎每日打電話來詢問病情。在姥姥去世后,更是親力親為幫忙寫挽聯、烈日下主持追悼會……在那段最難過的日子里,崔先生電話中的言語給了我莫大的鼓勵與寬慰。而令我沒想到的是,正是這幾天的聊天內容,竟在數月后成了崔先生筆下鮮活的創作素材。
我們常說“好作品是自然產生的”。的確,帶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寫就的作品肯定不如“有感而發”的作品那樣打動人。崔琦先生覺得這是個很好的創作題材,更重要的原因是發自肺腑地希望把這段事情以作品的形式記錄下來,寄自己獨有的一份哀思。崔先生想:恰逢建黨100周年,我們曲藝人用曲藝的形式歌唱我們曲藝界前輩積極入黨的事兒,總會比“空喊口號”的作品更為生動、感人。趙玉明是單弦演員,這個題材以單弦的形式表達出來最有意義。在征求我們家人同意后,崔先生醞釀良久,一氣呵成寫完了這段作品,發給我看時早已反復打磨修改了3稿。我和母親熱淚盈眶看完了作品,一則是回憶起那段生離死別的場景,同時更是被崔先生發自肺腑、認真創作的精神所深深感動。
崔先生熟知單弦曲牌的句式規律以及按腔格填詞的四聲運用技法,所以看著曲牌和唱詞,唱腔就能“躍然紙上”。這一點其實也是鼓曲創作的高難之處,就是如何處理好腔詞關系。既要做到詞句通順,又要兼顧行腔流暢;唱詞要有邏輯關系的同時,唱腔也要布局合理,使旋律氣氛能烘托唱詞內容。多年的積累和經驗使崔琦老師的創作水平深受業內人士認可。而更難得的是崔先生對自己所創作品是負責到底的態度。從演員、樂隊的人選到節目的排練、二度創作修改……事無巨細,崔先生都認真負責地盯緊每一個藝術生產環節。
在西城區文化館的大力支持下,單弦《心愿》正式首演于西城區文化館的繽紛劇場,我和母親受邀去觀看了演出。演員于紅老師和樂隊伴奏高建民、李桂芝老師也都和我姥姥交往多年,感情深厚。接到這個任務后,他們十分認真,演出之前是每天排練,根據不同情節的需要反復打磨唱腔,多次進行修改調整。首演當天,于紅老師飽含深情的演唱,使我和母親及在場觀眾都不禁落淚。演出結束后,崔琦先生聽取觀眾意見,又反復聽現場錄音、看錄像,與演員、樂隊們多次協商對作品進行了再度打磨調整。就是這樣精心的生產過程,使得這個作品在“藝韻北京”曲藝大賽中脫穎而出,摘得金獎。
作為親歷者,我目睹了一個曲藝作品完整的生產過程。不禁慨嘆曲藝創作的艱辛,敬佩曲藝作者的執著,也感激曲藝演員的敬業。周總理曾經說“曲藝是文藝尖兵”,創作是藝術發展的源動力。縱觀曲藝史,每個紅極一時的藝人,都有他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時代屬性。“把握時代脈搏、唱響時代凱歌”,是每個藝術從業者經久不衰的話題。在藝術形式上繼承傳統,為的是完整保存延續中華文化的DNA,不致其變異;我們開拓創新,為的是讓傳統文化在時代的大潮中依然綻放光芒,不使人忘懷。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時代的才是永恒的。
(點評人:單弦演員 翟靜婉)(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