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征
女 喜鑼喜鼓震山村,
男 喜聲喜色動人心。
女 喜字雙雙貼窗外,
男 喜氣充滿了王家門。
女 英俊小伙王百順,
男 娶個美妻秦望春。
女 訂婚3日去打仗,
男 秦望春村口送郎叫夫君。
女 香囊中拿出一個鎏金鎖,
男 百順我手捧金鎖謝望春。
女 鎏金鎖,
男 鎖鎏金,
合 金光閃閃照親人。鎖住情鎖住心,歲歲年年永不分。
男 戴上它殺敵打槍瞄得準,
女 戴上它千斤重擔不覺沉。
男 戴上它追殺頑敵有后勁,
女 戴上它行軍作戰有精神。
男 王百順身戴金鎖上戰場,
女 秦望春勤勞持家懷孕在身,撫摸這小生命想念王百順。
男 盼望你早日復員回山村。
女 春季里我托春風捎信給百順,告知夫君我懷上了他的根。
男 夏季里思緒隨著柳絲長,
女 望百順英勇殺敵為國立功勛。
女 秋季里我懷抱嬰兒把丈夫盼,
男 望百順早點身披紅花進家門。
女 冬季里雪紛紛,拉著孩子小手迎父親。
男 娘兒倆走出小村口,
合 白雪茫茫不見人。
女 10年不見丈夫的面,
男 活不見人死不見尸究竟啥原因?
女 幾十年盼丈夫望穿雙眼,
男 數十載想丈夫成了斷腸人。
女 下決心走上尋夫路,
男 王志新陪同母親找父親。
女 尋夫君翻過一山又一嶺,
男 找父親走過一莊又一村。
女 秦望春尋找親人逢人便問,
男 王志新石壓雙肩,心意沉沉。
女 志 新你寢食不安坐立不穩,飲食難進,有什么心事告訴母親。
男 我 報名去當兵難過政審,說我爹下落不明敵我難分,
女 等 找到你爹王百順,就不用對你問底又刨根。
合 母 子倆頂風冒雨翻山越嶺把人找,都說是沒見過這個人。
女 有一個賣菜的來相勸,
男 大 娘啊,別找了,整不好,背不住大禍降臨!
女 你說惹的什么禍?
男 說不準你丈夫投降那邊成了敵人,方方面?面受管制,弄不好要把大牢蹲,你最好悄沒聲地回山村。
女 秦望春一聽火躥頭頂,我丈夫不是那樣人。他爺爺和老毛子打過仗,他父親大刀砍過八國聯軍。我丈夫王百順本是忠烈后,新婚3天參了軍。請你說話注意分寸,不許你順口胡說埋汰人。
男 一年春風春草綠,
女 一年秋風染山林。
男 滿頭青絲變白發,
女 躺臥在床不甘心。拿出一個鎏金鎖,手捧金鎖給志新。你爹的金鎖和它是一對。拿著它接著去找你父親。
男 秦望春眼望金鎖斷了氣,
女 雙眼圓睜盼夫君。
男 父親,你到底在哪里?為什么幾十年還沒回音?求高山高山幫我找,(伴唱)登山越嶺我把爹找。求白云白云幫我尋,(伴唱)我追著白云把爹尋。求江河江河幫我問,(伴唱)我沿著江河一路詢問。求大風幫我分分神,(伴唱)順風而下覓佳音。嘆人世多少事情難遂愿,嘆世間有多少骨肉離散難找尋。包好金鎖把報紙看,
女 清明節英城陵園開園門。
男 進陵園青松翠柏威嚴肅穆,
女 一排排白玉墓碑整齊如林。
男 一位位烈士英名刻墻上,
女 大理石宋體字全是滿金。
男 王志新獻完鮮花一一過目,“王百順”3個金字切切真真。父親,父親,是父親!
女 守陵人走過來仔細詢問,
男 走爛雙腳總算找到了親人。戰斗時烈士奮勇殺敵寇,求解放南征北戰把敵擒。槍林彈雨保家國,舍生忘死為人民。有一遺物鎏金鎖,一直保留到如今。
男 (白)這個鎖是一位老鄉送過來的。他說解放前他們那里打了一場大仗,戰前一位小戰士把鎖摘下來交給了他。小戰士說等這個仗打勝回來取,如果不來取,也給親人留個念想。仗打完了,也打勝了,可是鎖的主人再也沒有回來!他光榮地犧牲了!這鎖上刻的名字,是“王百順”。
女 王志新手捧雙鎖淚如泉涌,
男 跪倒在父親名前叫母親,媽媽呀,你九泉之下可聽見!我父親是英雄為國獻身!王志新又拿出母親照片,粘貼在父親名旁陪伴英魂。
女 神州大地花似錦。
男 英雄血脈傳后人。
合 鎏金寶鎖成佳話。鎖定江山萬年春。
看了梨樹縣地方戲曲劇團新近創演的二人轉《鎏金鎖》,我的心中有一種別樣的感覺。我感覺,那里正在打開一片全新天地,里面有一位頂天立地的戰斗英雄。
多年來,我一直在舞臺近處張望,看過了許多二人轉作品。但這個作品給我的感覺很不一樣。《鎏金鎖》里有歷史翻騰激起的浩蕩長風,也有金戈鐵馬撞擊迸發的聲響,共同傳遞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特質。《鎏金鎖》的創演團隊,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歷史時刻,用二人轉的形式為“四戰四平” 的烈士打造出了一部精品力作,可喜可賀,值得關注。
作品真正的主人公王百順是一個“缺席的在場人物”,盡管只是在作品開頭露了一小面,但整個作品——包括兒子參軍不能過政審這一情節沖突——實際是圍繞他展開的,這個人物“虛而不虛”的狀態,讓作品的情感線鋪設得很自然。
王百順的原型是犧牲在三戰四平中的烈士王根幫。王根幫,1915年生于江蘇省沭陽縣,1942年參加革命,是東北民主聯軍二縱六師某部排長,1947年于吉林省四平犧牲。他的“革命烈士證明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1983年8月9日簽發,王根幫的妻子劉慧蘭(“秦望春”的原型)收藏。由此可見,王百順這一英雄形象是有根有底、有信有力、有因有果、有史可鑒的,讓作品有了堅實的“地基”和牢固的故事鏈條。《鎏金鎖》演繹出了革命烈士的初心與使命,當能為黨史學習提供更生動鮮活的課時。
2020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吉林調研,在參觀四平戰役紀念館時指出:“我們從八一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斗爭,從艱苦卓絕的長征、抗日戰爭,再到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是革命烈士的鮮血鑄就了革命成功,我們一定要牢記新中國來之不易。要讓14億人民、9000多萬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很好地學習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創業難,守業更難,我們一定要守住中國共產黨創立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作品就是在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守業”的指示,就是在為“中國共產黨創立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而腳踏堅實大地,高舉精神旗幟,展開藝術翅膀,而講出的中國好故事。這個故事沒有使用先開槍,再沿著彈孔畫靶子的“百發百中”理論,沒有讓作品成了只有激情澎湃的首尾而少了曲藝內容的“通心粉”,而是用藝術的手段,塑造出了一個個有血肉、有筋骨、有情感、有信仰的人物——比如秦望春相信王百順絕對不會做出“投降那邊成了敵人,方方面面受管制”的事情,這不僅是一個妻子對丈夫的信任,更是一個軍人家屬心底堅定信念最自然的反映。她不改初衷的經歷告訴我們,曲藝工作者要“守業”,就要守住人民心中最純的那份真,并把它挖掘出來,鍛造出來,展示出來,這是一個曲藝工作者的責任,也是光榮。
“四戰四平”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時間可以讓一切褪色,但初心跳動的聲音卻不會被其阻隔,而有絲毫的衰弱。王百順為了人民,意志如鐵,獻出自己的生命。作品中沒有對王百順的具體描寫,但秦望春用自己不懼風霜雨雪、走過春夏秋冬的實際經歷告訴我們,英雄的心是透亮的、明媚的,共產黨人的信仰是堅定的、無瑕的。感謝《鎏金鎖》的創演者們,他們沒有忘記為共和國犧牲的中華兒女。人民將英雄的事跡鐫刻在豐碑上,他們讓英雄活生生地立在舞臺上。
英雄不死,浩氣永存。
“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前途的燈火。” 魯迅先生的這句話,是我認知作品主題的窗口,也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黨對文藝的要求,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可以不夸張地說,作品在相當程度上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它的左邊是藝術創作的使命,右邊是對革命先烈的景仰,中間是守業創業的智慧良知與對人間大愛的真情謳歌。《鎏金鎖》那細膩動情、催人淚下的演唱,把我們帶進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一個弱女子用自己的雙腳丈量出的一寸寸無恙的土地,就是她的丈夫和千千萬萬的烈士用熱血與生命換來的。一念及此,我們更應該銘記英雄的精神,讓“鎏金寶鎖傳佳話,鎖定江山萬年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育人者必先育己,要講好英雄的故事,在作品中貫徹為國家和人民服務這一堅如磐石、不可動搖的信念,曲藝工作者必須就要明確自身所擔負的使命。人民的需求與時代的呼喚,勢必會對曲藝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當今娛樂漸趨浮華的當下,曲藝工作者必須在泡沫中找到對的路,堅定不移地把藝術之美表現出來,把藝術智慧貫徹下去,以英烈為楷模,以實際行動來踐行“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從業誓言。
總的來說,作品是二人轉藝術審美原則和技術要素的集成,也是創演團隊藝術成果的集中展現。他們憑借多年的努力,真正吃透了二人轉,懂得了二人轉,并且能夠把它放在藝術創新的石碾中,研磨出一部嶄新的、擁有撼動人心藝術力量的新作品。這種創作意識,首先來自于自我的審美修養與理性思辨,同時來也自于對親情與死亡的理解和深沉回望。因此我認為,作品的創作群體,找到了一種自我,一種對自我藝術立場的表述,和對自我審美世界的傾情展示。
創作很難,創作出一部優秀的作品更難。《鎏金鎖》是東北二人轉舞臺上的一顆明珠,用鮮明、生動、深刻的藝術形象,不僅揭示了隱藏在二人轉藝術深處的文化價值,表達了對英雄烈士的深深敬仰,更將深藏在創演者心中的對愛國情懷的深刻感悟和對寶貴生命的真情摯愛展現了出來。我希望更多人看到《鎏金鎖》這部二人轉作品,進而分享其中的精神財富。
(賞析人:國家一級編劇、四平市藝術研究室副主任 張振海)(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