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偉
建黨百年譜華章,曲藝聲聲唱盛世。今年5月底,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由中國曲協等單位主辦的“向黨報告”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曲藝節目展演一連數日在北京喜劇院舉行,既有多個曲種薈萃的“牡丹花開心向黨”綜合場演出,也有來自東北沃土的“梨花飄香黑土情”吉林梨樹二人轉專場演出,更有壓軸出場的“曲苑芬芳浦江情”上海專場演出,南曲北調交相輝映,名家新秀共寫時代新篇,有深度、有品位、有韻味,一經演出便引發廣大觀眾的強烈共鳴。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發表的新年賀詞中指出,“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從上海石庫門到嘉興南湖,一艘小小紅船承載著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過急流險灘,穿過驚濤駭浪,成為領航中國行穩致遠的巍巍巨輪。”講好中國故事,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值此之際,用百姓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在說說唱唱中禮贊建黨百年、傳承“紅船精神”,是廣大曲藝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展演中,京韻大鼓《百年禮贊》、群口好來寶《百年贊賦》、蘇州彈詞開篇《紅船頌》、快板聯唱《竹韻聲聲心向黨》,或直抒胸臆,或借事明理,檀板弦歌深情禮贊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解放到開放”“從五星到五環”“從溫飽到小康”“讓神州大地換人間”的動人景象,來自內蒙古草原的琴聲熱情謳歌中國共產黨一心為民的不變初心和造福百姓的偉大功績,吳儂軟語款款訴說100年前那艘為風雨飄搖的中國指航定向的紅船,激情快板則一氣呵成地精彩演繹《長征》《劫刑車》《奇襲白虎團》《立井架》4個展現不同歷史階段英雄壯舉的經典作品。這些節目立意高遠、內蘊豐沛,在守望初心中勇于創新,在經典傳承中牢記使命,與時代同頻共振,努力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唱人民群眾之所思所想,道人民群眾之肺腑心聲,將中國共產黨的豐功偉績用接地氣的藝術形式生動展現出來,入腦入心,引發觀眾共鳴便不足為奇。

特別是《百年贊賦》,來自內蒙古的青年曲藝家斯琴、巴雅爾、寶音朝克圖、吉格希扎布、騰吉思等,身著民族服飾,手持樂器以坐唱形式在舞臺中央一字排開邊彈邊唱,節奏明快、激越昂揚。盡管演唱用的是蒙古語,但對很多觀眾而言,即便是不看舞臺兩邊的滾動字幕,也能在他們神采飛揚的演唱和酣暢淋漓的旋律中,深深地感受到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組人民實現民族解放和民族復興的光輝歷程,真切地體悟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和“只有共產黨才能團結帶領人民前進”這一歷史事實和客觀真理,心領神會廣大曲藝工作者憶百年征程、慶百年輝煌的激動心情和真摯情懷。
中華曲藝源遠流長、多姿多彩,然而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才由撂地擺攤搖身一變為曲藝藝術,傳統的說唱藝人一躍而為備受尊重的藝術工作者。70余年來,以人民為中心,說新、唱新、演新,成為曲藝人的自覺行動和指南。曲藝人也創作表演過大量新作品,如《野火春風斗古城》《社會主義好》《紅巖頌》等,深受大眾喜愛。
近些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宏闊視野、“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千磨萬擊還堅勁”的意志品質,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開創新時代、展現新作為、寫就新篇章,彰顯新擔當、實現新氣象、邁向新征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因此,曲藝既要客觀冷靜地回望歷史的中國,更要滿懷深情地觀照今天的現實。如展演節目《念奴嬌?追思焦裕祿》,把歷史與現實有機勾連,由來自河南南陽師范學院的11名同學用南陽大調曲子加以演繹,“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字字動人、聲聲含情,將“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的共產黨干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立在人們心里。

中國航空航天科技雖起步較晚,卻如大鵬展翅“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近幾年更是接二連三地不斷刷新“中國高度”,并引領世界潮流。原創相聲《航天夢》即取材于此,在兩位青年相聲演員徐濤、郭威舉重若輕的一捧一逗間,盡顯中國航天事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更抒寫出作為當今中國人的自豪之情。放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的國際大背景下,這樣的節目尤其凸顯其悠遠而深長的意味和所指。
還有,當代全國道德模范、中國英雄機長劉傳健“世界級”迫降的驚人之舉。這樣的中國故事,感人之余最是驚心動魄,如何用文藝的形式謳歌我們的英雄?除了改編電影《中國機長》,曲藝是否可為?評書《我愛祖國的藍天》迎難而上,用口語說故事,發揮曲藝“一遍拆洗一遍新”的特長優勢,千錘百煉、精益求精,大寫出中國人的無畏精神與不凡智慧。評彈《秀發》則是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期間,根據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90后護士劉文進在馳援武漢之際毅然剪短頭發的真實故事創作而成,以小見大,通俗又時尚,反映出當今青年一代的歷史擔當和責任精神。這些節目,無不閃爍著用曲藝講好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傳播中國聲音的獨特魅力,無不展現出當代中國曲藝人關切現實、踐行使命擔當、勇攀藝術“高峰”的努力與追求。
“牡丹花開心向黨”綜合場演出的開場節目——京韻大鼓《百年禮贊》,由73歲的曲藝家崔琦作詞、津門“三弦圣手”張子修作曲,呼斯楞圖編曲,中國曲協“牡丹綻放”曲藝英才培育行動入選者楊菲、馮欣蕊、羅曉靜演唱,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曲藝系的8名同學伴唱,可謂是老中青三代曲藝人精誠合作、攜手共創,獻禮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藝術結晶。臺前幕后,名家新秀各展風采,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由此可見一斑。

這樣的示例,展演中比比皆是。“曲苑芬芳浦江情”上海專場演出中,更是匯聚上海曲藝界的老中青少四代演員,年齡最小的僅有10歲,演出的節目既有女聲小組唱《浦江美》、故事《豐碑》、快板書《江姐闖關》、鑼鼓書《女飛行員闖關》、獨腳戲《姆媽》《“唱”游江南》、彈詞開篇《足跡》,也有上海說唱《上海的早晨》、相聲《時代贊歌》、評彈《秀發》、評話《往事并不如煙》、評彈與說唱《兩輛紅旗車》、說唱《初心曲》,厚植于紅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豐沃土壤,曲頌中國紅、藝贊時代美,如此“潤物細無聲”的藝術熏陶,必將有助于順利實現代際傳承,形成和諧融洽、精誠團結、奮發有為的良好曲藝生態。
眾所周知,近年來欣賞傳統曲藝的年輕面孔越來越多,也正因為其備受關注,一些舊的不良風氣沉渣泛起,一些人追求“娛樂至死”,只講“笑”果不講后果,急功近利,屢屢因負面新聞“出圈”,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中國曲協不僅發出倡議,旗幟鮮明地同行業不良風氣作斗爭,更把曲藝行風建設要求貫穿到協會工作的各環節全過程。不看難處,“向黨報告”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曲藝節目展演在選題策劃與節目遴選上用心良苦、在曲種配置和有機編排中竭盡全力、在演員選擇和演出呈現上盡心用情不留遺憾,這也正是主辦方為推動形成風清氣正的良好局面盡職盡責的具體行動和實踐,且從另一個角度實現“向黨報告”——說千道萬,莫大于行。
(作者:《中國藝術報》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