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各級財政部門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把四川農業大省金字招牌擦亮”等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財政部工作部署,以實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契機,打好財政“投”“引”“精”“提”組合拳,創新扶持機制,優化資金投向,著力將現代農業園區打造成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展示平臺和引領支撐,涌現了一大批示范引領園區,探索出了一條推廣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路徑。
截至目前,四川省共建成各級各類現代農業園區1142個,園區綜合產值達3023億元,吸引1908家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駐,培育農民合作社15732個、家庭農場13743家,園區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149元,較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13.9個百分點,園區助農增收成效明顯。
一、做好“投入”文章,構建財政優先保障格局
(一)實行先期培育獎補
從2018年起,每年從中央、省、市、縣四級財政統籌投入 200億元,支持實施川糧油、川豬、川茶、川菜、川酒、川竹、川果、川藥、川牛羊、川魚等十大“川字號”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實行“省級培育+期滿認定”建設模式,每年按約1:2比例確定省級園區培育對象,省財政按每個園區1000萬元的標準給予支持。
(二)實行建后結果獎補
從2019年起,四川省每年預算安排現代農業園區省級財政獎補資金5億元,每年評定35個左右省級星級產業園,分別按五星級2000萬元、四星級1500萬元、三星級1000萬元的補助標準予以獎補。對園區建設推動不力、進度緩慢、水平不高的,進行通報批評;對發生重大農業生態環境事故、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重大疫情事故的,實行“一票否決”,為培育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儲備更多高水準候選園區。
(三)注重財力統籌和績效考評
統籌用好中央、省、市、縣四級財政資金,形成保障合力。堅持事權清晰,對惠民富民環節加大公共財政支持力度;對適合市場化運行的事項,運用財政金融互動機制引導撬動。強化“花錢必問效”,制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項目管理辦法,組織開展評價,將績效評價結果作為激勵補助政策兌現依據。
二、做好“引導”文章,撬動各類資本流向園區
(一)構建財政資金創新使用機制
省級財政安排4億元專項資金,通過以獎代補方式,支持市縣建立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發展貸款風險補償金制度,支持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農業園區經營主體和涉農小微企業發展農業產業融資貸款。據初步統計,2018年以來,各地通過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發展貸款補償金政策引導金融機構為各類園區貸款達100余億元。
(二)強化保險政策扶持
把國家現代產業園作為改革試驗田,推廣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經驗,推動農村綜合金融服務站進產業園,加快農業保險向產業園覆蓋,開展特色農業保險62種,提供地方特色農險風險保障160多億元。
(三)實施融資成本補助
對全省現代農業園區PPP示范項目單位融資成本給予據實補助。對農業園區PPP項目的固定資產投資貸款給予項目單位貼息補助,單個項目年最高補助資金不超過500萬元;對現代農業園區PPP項目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實現融資,給予項目單位不超過同期銀行基準利率50%、不超過5年的費用補助。
(四)實施定向財力補助
對全省PPP項目庫中符合條件的執行階段現代農業園區PPP項目上年度運營補貼、股權投資、配套投入三項支出責任,分別按不超過50%、30%、10%的比例給予財力補助。
三、做好“精準”文章,突出支持糧食和種業園區
(一)實行財政資金支持糧食園區硬約束辦法
圍繞主要糧食作物,在產量3億斤以上的90個糧食生產重點縣,集中連片建設現代糧油產業園,確保糧食產業園占省級產業園總數的20%以上。將獎補政策的支持方向調整到重點扶持糧食、生豬種養循環園區,并明確一定比例予以約束。比如,從2020年開始,省級財政現代農業園區命名獎補,50%以上的園區為糧食、種養循環園區。將各地高標準農田、糧食、生豬生產任務完成情況納入支農項目分配和推薦上報國家重點支農項目重大因素考慮。同時,省級財政鄉村振興轉移支付項目、現代農業發展等農業產業項目,必須聚焦高標準農田、糧食、生豬生產等農產品有效供給領域。
(二)多措并舉支持現代種業快速發展
省級財政每年安排種業基地建設資金1億元,支持建設雜交水稻、雜交玉米、雜交高粱制種基地,以及馬鈴薯良繁基地等。落實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2億元,支持邛崍市創建國家現代種業園區和建設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
(三)打造糧食生產“稻香杯”激勵平臺
每年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66億元、省級財政種糧大戶補貼資金1億元,糧食播種面積常年穩定在9400萬畝左右。2017年恢復糧食生產“稻香杯”評選活動,習近平總書記對此給予充分肯定,2018年2月來川視察時指出“你們中斷10多年的全省‘稻香杯優質米評選活動又恢復了,要堅持下去,樹立優質品牌形象”。
(四)聚合資源夯實糧食園區基礎
會同農業農村廳等部門制定《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綱要》,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的方式,優先在糧食產業園區布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從2019年開始,每年落實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60億元支持實施高標準農田400萬畝左右,糧食總產量常年位居西部地區首位。
四、做好“提質”文章,推進園區建設再上新臺階
“十四五”時期,四川省財政廳將認真貫徹財政部支農工作部署和2021年財政支農政策培訓班會議精神,細化完善政策舉措,盡全力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園再上新臺階。力爭到2025年,創建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園區300個以上、市縣級現代農業園區3000個以上。
(一)補齊產業園發展短板再發力
加快建設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優先開展全程機械化、設施農業、數字農業試點示范;推廣“基地+加工+營銷”模式,建成清洗分級、烘干冷鏈等設施1.5萬座以上,實現省級產業園冷凍倉儲設施100%全覆蓋。
(二)推進園區規范化建設再突破
積極配合省人大有關部門開展現代農業園區立法工作,加快出臺《四川省現代農業園區條例》,進一步提高園區建設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高效化水平,推動現代農業園區高質量發展。
(三)推動產業園發展水平再提升
把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作為擦亮四川農業大省“金字招牌”的重要名片,持續深入推進創建工作。在突出支持糧食生產、種業發展等基礎上,大力推動川豬、川菜、川果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每個產業園選擇培育壯大1—2個主導產業,實現主導產業產值占省級產業園總產值90%以上。
責任編輯:宗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