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5月23日至25日,海南省黨政代表團在廣東學習考察,并與廣東省委、省政府座談交流,共商合作發展。期間,在廣東省長馬興瑞、廣州市長溫國輝陪同下,海南省委書記沈曉明、省長馮飛走訪了北京路步行街,調研廣東消費活力,并品嘗了“云吞面”,使廣東這個地道小吃成為熱詞。
云吞面是廣東地道小吃的一種。在廣州的“粥粉面飯”中,雖然它并不是以主食的地位出現,但大部分廣東人對云吞面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懷,云吞面占據了四分之一的江山,以一己之力打破了廣東人的飲食傳統,還強勢占據了嶺南美食的一席之地。
誕生于叫賣中的云吞面
粵菜通陳夢因在《粵菜溯源錄》里介紹,近代最早在廣州開云吞面店的是一個湖南人,清朝同治年間他在雙門底(即現在北京路附近)開了一家“三楚面館”。當時他制作云吞的步驟是只用面皮包著肉餡放入白水湯里滾燙,因搭配特別、做法簡單,周邊人便紛紛效仿。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在廣州街頭巷尾隨處可見肩挑擔子的小販一手打著竹板,以竹板發出的“獨得獨得”聲招徠顧客,一邊大聲叫賣著“云吞面、云吞面”,足見云吞面開始興盛起來。隨著流動小販把生意做大,擁有了自己的店鋪,云吞面便真正成行成市。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不同于大多數地方的面條都是面和菜的組合,廣東人用兩種面食——云吞和面,制作出獨創一格的風味,已與山西人的刀削面、北京人的炸醬面、四川人的擔擔面、武漢人的熱干面一樣,成為人們心中的地標性美食。
云吞面又稱竹升面。一般來說,云吞面由三部分組成,以湯和面為重,其次為云吞,評價一碗云吞面的好壞,就是根據這三方面進行的。
費事費力的面
正宗的廣式云吞面,用的是竹升面。竹升,其實就是竹竿。因為廣東人覺得“竿”字不吉利,所以把“竿”換成了“升”。作為一碗云吞面的靈魂,制作一份地道的竹升面,操作過程看似簡單,實際做起來卻費時費力。成年男子大腿那么粗的竹竿,做面師傅需要騎坐在竹竿一頭,一蹬一蹬地反復碾壓案板上的面團,還要一邊壓一邊移動,保證面團受力均勻。經過兩個小時按壓,再用面車將面團壓成紙一樣薄,切成細絲,薄如紙、細如絲,才算是完成一份真正的竹升面。
剛做好的竹升面,還需要放到陰涼處,蓋上濕布保濕。同時保證溫度不超過26℃,靜待堿水味道散盡,這一過程也叫做“走堿”。
而讓竹升面爽口彈牙的另一個要點,是在和面的時候,不加一滴水,完全靠鴨蛋和面,這能讓面條在爽口之余,充滿蛋香。
精心熬制的湯
湯,是廣式云吞面的精華所在。一碗面端上來,首先聞到的,就是湯的香味,嘗一口,味道香濃又清雅,不油、不咸。
按照古法,一鍋正宗的云吞面湯,由豬骨、大地魚、蝦子老火熬制,從無到有,最少需要5個小時的時間。
大地魚肉色金黃兼厚身,煲湯前先以炭火烤香,逼出油分,原條下鍋,才能確保香氣不散失。豬骨要用新鮮脊骨,肉味夠且不膩口。熬湯時,先下蝦殼和大地魚,再下豬骨。湯底在大火煲開后轉中火,逼出香氣再轉成小火,保持在“蝦眼水”(即將沸騰)的狀態,期間不斷撇去浮沫,湯底才會清澈香濃,就是這種匠心精神,才能做出讓人一口回魂的好湯底。
守正創新的云吞
一碗正宗的云吞面,因為面和湯要遵循古法慢慢弄才好吃,所以云吞就成為廚師們創新的焦點。
最早的云吞,是純豬肉制的,所以稱為“凈肉云吞”。對于云吞的餡料是很講究的,要肥三瘦七,弄成肉糜,制作過程中還要先切后剁。
后來,人們發現把鮮蝦放入云吞中,整體口感會更好。鮮蝦云吞因此慢慢流行,八分蝦仁兩分瘦肉,是鮮蝦云吞的最佳配比。
如今,云吞的品種變得越來越多樣。蟹子云吞、瑤柱云吞、鮑魚云吞、五寶云吞……廣東人對傳統云吞面的傳承和創新,在云吞上得到最大的體現。云吞品種的多元化,使食客們大飽口福。
云吞面的正確吃法
正宗的云吞面,在擺盤上是有講究的。先在碗底放一湯勺,再加入寸半韭黃墊底,放入云吞,鋪上面條,加湯,湯只能加八成,不能末過面條,這樣才能防止面條泡水而不爽。最后加一點豬油,才算完成。
在吃面之前,先喝一小口茶,意為清口;再盛四分之一湯匙的浙醋,一飲而盡,意為“呷醋”;接著夾一小塊“咸酸”,放進湯里一泡即食,意為開胃;最后喝一口湯,感受一下湯底的香濃,才開始吃面。
經過前面的種種儀式,味蕾被充分打開。這時吃面,能最大程度地感受到面條的爽口勁道,也能真正體驗到廣式云吞面的魅力。
云吞面點單方式
也有人稱云吞面為“細蓉”,據說這一叫法來自香港人。上世紀三十年代末,不少廣州人因戰亂逃到香港,同時把云吞面帶到了香港。挑賣云吞面的小販將面的大小分“大用”和“小用”兩種,由于“用”和“蓉”粵語發音相近,漸漸地香港人就根據云吞面的大小把它們分為大蓉、中蓉和細蓉三種,分別代表不同的分量,“大蓉”的分量是最多的,一般是“細蓉”的兩倍。
亦有一種說法是,因為云吞在烹煮時宛如一朵綻放開來的芙蓉花,旁邊伴著細細的竹生面,看起來別致清雅,香港人就給它起了“細蓉”這一名字。雖然,現在很多新開的云吞面館,已沒有大小蓉之分,但那些從小吃大的鐵粉們,還是在跨進店門的時候喊一聲:“老細,一份細蓉!”
蔡瀾曾惋惜過:“廣州已經找不到好食的云吞面。”其實未必。好吃地道的云吞面,依然藏在小街小巷里,活在本地老街坊的口口相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