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蘭 劉潤芳
摘要:本文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數據,通過控制訪問形式、省份、家庭規模和一系列個人特征,利用多元回歸檢驗了子代基本特征變量和父輩自評健康狀況、醫療總費用、醫療保健支出等變量對于子代收入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子代受教育程度和父代醫療保健支出對子代收入的影響是正向的,其他健康變量對子代收入顯著性影響。在利用分位數回歸(QR)模型,研究對比不同子代收入條件下的變量差異,結果顯示子代中等收入與高收入下的變量顯著性差異較小,且父輩能否獨立進餐對子代收入正向影響最為顯著。
關鍵詞:健康 代際傳遞 子代收入
一、引言與文獻回顧
健康狀況是衡量家庭居民收入持續平穩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身體健康是立身之本,家庭成員的健康情況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一代甚至幾代人。高收入家庭重視健康,且關于健康的投資占比較高,如選擇優質的健康服務和進口的名貴藥材等。如果沒有一定程度的健康,可能影響自身甚至子女受教育的年限,即失去充分發揮價值的機會,進而影響家庭的收入。關于農村健康問題,自黨的十九大以來,政府施行精準健康扶貧政策,一定程度上減輕農民在健康方面的負擔。
健康與其他人力資本積累方式大相徑庭,健康狀況易受到外沖擊,導致其狀況下降,減少人力資本存量,進而降低勞動生產率。國外已經有大量研究表明,Marmot,et al.,(1997)發現健康與經濟收入存在正向影響關系,且收入較高的人會增加對健康的投入。Pelkowski等(2004)研究了發達國家工人的健康狀況對其就業的影響,發現健康狀況下降會影響工作時間和收入水平。Thomas等(2006)利用一次自然試驗,發現通過向當地缺鐵的居民提供鐵,改善了居民的健康狀況,健康狀況良好的居民工作收入更高。在國內,任娜、陳岱云(2007)在老年人的健康狀況遭忽略的個人健康狀況的訪談中,68%的老年人認為自己患有某項疾病,但其中87%以“覺得沒有必要”,或“嫌麻煩”為由不去治療。這一方面反映了父代對自己健康的忽略,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子代對父代身體狀況的關注不足。張川川(2011)研究了健康對農村居民勞動供給和家庭收入的影響,發現良好的健康狀況有利于家庭收入的增加及農村居民的勞動供給的改善。林閩鋼、梁譽、劉璐嬋(2014)于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分析認為城鎮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總體好于農村,農村高齡老年人口健康狀況明顯差于城鎮,東部地區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以及家庭成員供養的生活來源都優于中西部老年人。李俏、姚莉(2020)指出農村子代對于下一代過分關注,而對其父代的身體健康、心理與情感需求卻有所忽視。由于長年累月投身于家庭的瑣事和勞務,再加上隨年齡增長而引發的身體機能退化,大多數農村老年人都處于“亞健康”狀態。這種情況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提供物質經濟資助的同時,應關注父母的健康,不能讓父母年輕時出苦力落下的苦疾,折磨其余生。
以上國內外對于宏觀健康對貧困家庭分析的文獻較多,但對于微觀視角健康狀況現狀分析的文獻較少。尤其是建立農村家庭健康狀況與父代收入子代收入的相關模型,并進行顯著性檢驗,進而具體分析哪些因素對代際傳遞影響較大,結合當前學者關于健康對貧困方面的論述。
二、數據的選取及描述性統計
(一)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選自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庫(CFPS)。該數據庫是一個旨在通過跟蹤搜集個體、家庭、社區三個層次的數據,反應中國社會、經濟、人口、教育和健康的變遷,為學術研究和政策決策提供數據為目標的重大社會科學項目。本文選用2018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通過stata15.0進行家庭、個人數據庫合并,只保留戶口在農村的一系列相關的數據,最終得到有效樣本2453份。
(二)模型的建立
為檢驗本文假設,建立一下回歸模型:見模型1、2。
1.被解釋變量。被解釋變量ln(s_income)表示子輩收入的對數。
2.解釋變量。本文解釋變量主要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健康、工作特征。gender代表子輩性別;子輩age代表年齡;edu代表子代受教育程;work代表子代工作的地點;healthy代表父輩自評健康狀況;T_med代表父輩醫療總費用;med代表父輩醫療保健支出;place代表父輩就診地點;frequency代表子輩一周鍛煉身體的頻率;self的代表父輩能否獨立進餐;lns_income代表父輩收入對數。
3.控制變量。為檢驗關鍵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解釋程度,本文對訪問形式、省份、家庭規模、個人一般特征等變量進行控制。
(三)變量說明及描述性統計
表1列出本文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描述性統計分析了全樣本、以及將全樣本劃分成父輩和子輩下的各個變量均值、標準差的統計結果。
性別變量男記為1,女記為0;受教育程度變量由已完成的最高學歷表示,0表示文盲/半文盲,3—10分別表示小學、初中、高中/中專/技校/職高、大專、大學本科、碩士、博士、從未上過學;工作地點變量1-6分別表示工作在當前居住村/居、當前居住鄉/鎮/街道的其他村/居、當前居住縣/市的其他鄉/鎮/街道、當前居住市/區的其他縣/市、當前居住省份的其他市/區、境內的其他省份;自評健康狀況1-5分別表示非常健康、很健康、比較健康、一般、不健康,由于“一般”代表的含義不清晰,所以此分析數據不讀出;就診地點15分別表示看病地點在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診所;鍛煉身體頻率由過去一周鍛煉身體頻數表示;變量中能獨立進餐記為1,否記為5。
統計結果顯示,全樣本自評健康狀況均值2.75,說明大部分受訪者的身體狀況是比較健康的;總收入均值3.36萬元,其中醫療總費用均值0.24萬元,醫療保健支出均值0.58萬元,看病及對身體健康的投資占收入的24%,說明醫療健康仍是日常生活開銷中的重中之重。
父輩、子輩自評健康均值分別為3.04、2.76,即子輩身體健康程度略高于父輩;父輩醫療總費用(均值0.33萬元)略大于子輩醫療總費用(均值0.28萬元);父輩、子輩醫療保健支出分別為0.53萬元、0.57萬元;一周鍛煉身體的頻數對比,發現現代青年人更缺乏鍛煉。
三、回歸結果分析
(一)主要變量對子代收入的影響
根據統計模型和收集數據,本文針對父輩健康的特征變量對子代收入對數的影響進行了檢驗,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模型(1)是全樣本中的特征變量對子代收入對數的影響,回歸結果表示子代性別對其收入的影響呈非常顯著負相關,且系數值在1%水平上顯著;子代受教育程度對其收入的增長有顯著相關性,受教育程度每增加一個單位,子代收入提升3.22%;父輩在醫療保健方面支出對子代收入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父輩對自身健康投資越多說明家庭經濟情況越好,進而子代收入在父輩的影響下也就越高。在全樣本中,父輩的自評健康狀況和醫療總費用對子代收入無直接顯著性影響。
模型(2)是模型(1)的進一步分析,即進行分位數回歸檢驗。本文將子代收入劃分為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將子代收入進行低到高排序,小于下四分位上的數值為低收入、大于下四分位上數值小于上四分位上數值為中等收入、大于上四分位上的數值為高收入。即可以用上分位數代表低收入、中位數代表中等收入、上四分位數代表高收入。回歸結果表明無論子代收入如何,子代性別對其收入的影響都呈非常顯著負相關,父輩自評健康狀況和醫療總花費對子代收入無顯著性影響。一是在低收入子代的條件下:子代年齡、受教育程度對子代收入有較為顯著的正向影響,即年齡增加一個單位,收入提升5.88%,受教育程度增加一個單位,收入提升7.97%;父輩在醫療保健的支出、就診地點的選取與子代收入增長有顯著正相關。二是在中高子代收入條件下:工作地點對中高收入子代的影響呈顯著正相關,尤其是中等收入的子代影響最大,即工作地點距居住地遠一個單位,收入提升2.7%。父輩能否獨立進餐對子代收入的影響呈非常顯著的正相關,且高收入子代的系數值在1%水平上顯著。一周內鍛練身體的頻率只對高收入的子代有正向的影響;即一周內鍛煉身體頻數增加一個單位,收入提升2.6%。但父輩就診地點對高收入的子代呈較為顯著的負相關,即父輩就診地點增加一個單位,收入下降6.63%。
(二)代際收入流動性分析
代際收入流動性主要描述父代和子代之間經濟地位的變化,即子代收入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父代的影響。代際收入彈性可以測度我國父代收入對子代收入的影響,本文得出農村家庭全樣本代際收入彈性為0.2110。農村低收入家庭代際收入彈性最小,為0.1744,代際流動性較大但不具有顯著性;中等收入家庭代際收入彈性(0.1916)略小于高收入家庭代際收入彈性(0.1995),可見農村高收入的居民代際收入流動性比較低,說明代際收入傳遞比較嚴重,子女享受父輩給予的經濟優勢,難以跨越舒適區,而中等收入家庭子女為擺脫命運、獲得優質的資源,大多遠走他鄉尋求更好待遇的工作,因此這一階層的農村居民代際收入流動性比較大。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是從全樣本的角度來看,子代受教育程度與父輩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對其今后的收入有較為顯著的正向關系;而父輩的自評健康狀況與子代收入不具有顯著性。盡管父代自評健康并不直接影響家庭代際流動,但它在子代的代際流動中發揮了一定能的中介作用,即父輩的健康與子代生活密不可分,不直接影響子代收入可能間接影響子代的其他方面。二是在分位數回歸中子代工作地點對子代收入的影響是顯著的,尤其是在子代中高收入的情況下,子代在越繁華地段工作收入自然越高。三是在低、高子代收入情況下,父輩就診地點對子代收入影響較為顯著,低收入下的檢驗系數為正,高收入下的檢驗系數為負。父輩就診地點越接近綜合醫院,子代收入越高。四是父輩日常生活中能否自理對高收入的子代影響非常顯著,且檢驗系數為正,即父母生活越能自理,其子女生活負擔壓力小,相應收入也就越高。
(二)建議
一是針對農村低收入家庭,注重父輩的健康幫扶,更注重子輩收入因父輩疾病進入再貧困的風險性,政策應加大基礎教育及醫療保障等扶持力度,著實解決低收入農村家庭看病難、沒錢看病等多項問題,對于不同的家庭狀況采取不同的補助政策,避免因父輩健康導致子代教育水平低,進而導致子代收入低。二是解決農村健康問題的根本還是要解決經濟問題,強化農村地區非農培訓及有良好的就業渠道首先考慮低收入家庭,切實為子代就業提供支持。三是政府對于農村家庭父輩中因先天性或后天導致生活起居不能自理的根據實際情況給予經濟補貼,或者看病比常人多一部分報銷,真真切切為其子代減輕生活負擔。若補助人數較多可在村子里成立機構,進行集體照看,工作人員進行工資發放,其父輩子女也可視情況外出打工,減緩家庭經濟壓力。四是呼吁大眾積極合理進行身體素質鍛煉,正確認識鍛煉身體對于健康的重要性,規范鍛煉身體方式方法。舉辦有關健康知識競賽,從思想上讓更多的人重視身體健康,鄉村還可定期舉辦體能競技比賽,對于表現突出的選手給予豐厚獎勵,號召全民參與。
參考文獻:
[1]劉歡,胡天天,2017.家庭人力資本投入、社會網絡與農村代際貧困[J]教育與經濟,33(05):66-72.
[2]林閩鋼,梁譽,劉璐嬋,2014.中國貧困家庭類型、需求和服務支持研究——基于“中國城鄉困難家庭社會政策支持系統建設”項目的調查[J/ OL]南京大學.
[3]李俏,姚莉,2020.父慈還是子孝:當代農村代際合作方式及其關系調適[J]寧夏社會科學,(01):106-112.
[4]張川川,2011.健康變化對勞動供給和收入影響的實證分析[J]經濟評論,(04):79-88.
[5]任娜,陳岱云,2007.我國農村家庭代際關系研究——基于在山東省招遠市的實地調查[J]理論學刊,11(165):52-55.
[6]Joachim Pelkowski,2004.A painstaking historian of meteorology: On Gustav Hellmanns 150th anniversary[J]Meteorologische Zeitschrift,13(04):335-343.
[7]Marmot M,Feeney AGeneral,1997.explanations for social inequalities in health[JIARC Scientific PublicationsIssue,(138):207-28.
[8]Thomas,D.,E.Frankenberg,and J.Friedman,2006.“Causal Effect of Health on Labor Market Outcomes: Experimental Evidence.”On - Line Working Paper Series[D]California Center for Population Research.
(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大學)責任編輯:宗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