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平


在中文語義下,金融解讀為“資金的融通”,指資金的融通(債務)往來。在英語中,金融譯作“Finance”,其詞源來自于拉丁語“finis”,指終結債務、解決爭端,同樣也是指債務借貸關系。就字面不難理解,金融的內核即債務關系。因此,金融風險主要是指社會主體間債務關系的違約風險,而金融危機指的就是社會中金融風險大范圍出現的現象。雖然現實中導致金融危機的因素多種多樣,但拉長時間跨度觀察,百年來,金融危機總是呈現周期性爆發的特點。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研究金融危機如宿命般周期性爆發的共性因素。
筆者將貨幣運行機制作為研究金融危機周期性爆發原因的切入點是因為在眾多紛繁復雜的債務關系中,貨幣是最底層也是最根本的債務關系,是用來描述全社會金融關系的基礎。如果我們把全社會的金融關系視作一座巨塔,那貨幣無疑就是構建這座巨塔的磚石。如果磚石的運作機制不明確,則巨塔的最終形態就不可控。所以,當我們把最底層的貨幣運行機制梳理清晰,就相當于明確了構筑金融巨塔的底層元素。通過對底層元素的解析,在控制系統總體變量的前提下,對金融危機周期性發生的機制進行拆解,探尋其根源并對癥下藥,找到相應的預防對策及措施。
一、貨幣的基礎運行機制
作為普通人,我們與銀行最常規的往來是兩件事:一是存錢、二是借錢。所以我們對銀行最直觀的認識就是銀行從社會吸收存款后向社會發放貸款,從中獲取利差。倘若我們再多一些好奇心,則會問:市面上見到的流通貨幣最初究竟從何而來?對此,貨幣銀行學告訴我們,大多數貨幣都是銀行基于貨幣乘數通過對基礎貨幣循環放貸而形成的。如果我們進一步探究,則會問:那基礎貨幣從何而來?如果貨幣創造是“雞生蛋、蛋孵雞”的循環往復,那最初派生出貨幣的那只雞,又從何而來?
對于這個問題,本文的觀點是:所有貨幣,包括基礎貨幣在內,其形成均源于銀行對于社會的投資與消費,貨幣與銀行的投資消費在數量上一一對應。社會上所有流通貨幣(M2),其真實屬性就是銀行對社會主動形成的負債。當銀行(含央行)對社會的投資(如放貸)以及對社會資產的消費(如買入外匯)擴大,則貨幣規模相應增加;反之,當銀行收回投資(結清貸款)、收取費用(收利息)或是向社會銷售資產(賣出外匯)時,則貨幣在社會上相應消失。
為了支持上述觀點,可通過對我國貨幣當局公布的報表統計數據的內涵及對應關系的解讀,來觀察貨幣量與銀行投資消費之間的數量對應關系:
上表數據是2020年6月國內存款性公司合并的資債數據概覽,來源于人行官網“貨幣統計概覽/存款性公司概覽”報表。報表中存款性公司由央行、商業銀行以及其他存款性機構(農信社等)構成,換而言之即指銀行系統(含央行)。為了方便表述,本文將原報表數據轉為資產負債表形式呈現,也通過這種形式來體現銀行資產規模與貨幣(銀行負債方)規模之間的對應關系。根據上表數據對應關系,我們歸納出下述廣義貨幣(M2)數量等式:
貨幣規模(M2)=(銀行國外凈資產+銀行國內信貸)-(不納入廣義貨幣的存款+銀行債券發行+銀行資本+其他權益)
等式中各項要素解析如下:
第一,銀行國外凈資產。這部分資產主要由銀行從社會買入外匯再進行投資后形成,實質上就是一種銀行消費后的資產。銀行用本幣從社會主體購入外匯,相應就會對社會主體形成以本幣計價的貨幣投放,表中所示規模約26.7萬億元人民幣。這部分資產的變動主要源于經常帳下的外匯收入:企業將這部分外匯賣給銀行,對銀行而言買入了外匯資產,對企業而言則獲得人民幣資金,形成人民幣存款。這部分人民幣流動性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外匯占款。除此以外,銀行用本幣購入的其他資產,如貴金屬、債券等,同樣也會形成貨幣投放。
第二,銀行國內信貸。這部分資產實質上就是銀行投資,總量合計235萬億元人民幣,其來源于三部分:對政府部門債權,如購買政府發行債券等,約31.5萬億元;對非金融部門債券,如對企業及個人發放信貸、買入信用債等,約177.5萬億元;以及對其他金融機構的融資,包括對保險及證券等非銀金融機構(不含銀行)的融資,約26萬億元。三者合計235萬億元,是銀行資產最主要的組成部分,相應也是銀行向社會投放貨幣最核心的渠道。
第三,不納入廣義貨幣的存款。該項目雖然屬于存款,但不納入貨幣統計口徑,屬于銀行的非貨幣性負債,主要由各類社會機構(不含銀行)存放在央行的存款構成。由于廣義貨幣統計口徑不包括各類社會機構存放在央行的存款,所以剔除在M2之外。這部分存款主要由中央政府財政存款(約4萬億元)及證券公司等非銀金融機構保證金構成,總額5萬億元左右,是計算M2的減項。
第四,銀行債券發行。銀行發行債券本質上與銀行吸收存款相似,都是銀行用自身信用對社會形成的負債關系。區別在于,發債的契約形式為債券,屬于非貨幣性負債。因此,銀行向社會發債實質上就是把自身負債的契約形式從貨幣轉化為債券。上表中銀行發債規模約30萬億元人民幣,其效用就是將社會流通的30萬億元人民幣轉變為相應數額的債券,M2規模也相應縮小,所以成為M2計算等式的減項。
第五,實收資本與其他凈權益。這部分由銀行系統自有資本金以及凈利潤構成,屬于銀行權益。銀行系統從社會獲得權益投資或是以利差、中間費收入等形式獲取利潤,從債務關系的角度看,都屬于將銀行對社會的負債轉變為銀行自身權益的過程。表中資本及權益總額約14萬億元人民幣,構成了銀行系統的自有資本。
綜上所述,可將上文關于貨幣規模(M2)的等式簡化如下:
銀行資產(投資+消費)=銀行貨幣負債(M2)+銀行非貨幣負債+銀行權益
這個等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宏觀地分析諸多情況,后面會反復引用。根據上述等式,筆者整理觀點如下:
一是等式的兩端實質上就是銀行系統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端與負債/權益端。所以貨幣(M2)的實質就是一種銀行負債。當銀行對社會以消費或是投資的形式新增資產的同時,就相應在創造銀行負債,即創造增量貨幣。二是由上點反推,既然M2已經全部包含在等式中,且等式中所有要素都屬于銀行的經營范疇。因此可推得:流通貨幣(M2) “都且僅”源自于銀行對社會資產的消費或投資。三是根據我國銀行資產結構,由于銀行資產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信貸。所以我國貨幣規模增減核心就在于銀行信貸規模的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