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尼瑞·拉米拉 □ 劉 夢 編譯

“死亡天使”是犯罪學家對謀殺病人的醫生、護士和護工的稱呼。這些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及職務之便殺害患者的人究竟為什么要這樣做?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才能及時發現他們?
“她看上去很正常,就和我們組里其他護士一樣。”2017 年8 月,馬德里一家醫院的工作人員在接受警方調查時說道。當月4 日,他的同事比亞特里斯被警方逮捕,理由是她涉嫌謀殺了一位86 歲的女性患者。這名患者本來已經可以出院了,但卻突然病情惡化,幾個小時后就去世了。起初,法醫懷疑可能是在用藥的過程中出現了失誤或過敏反應,但在對其進行X 光射線掃描后,法醫發現該患者體內存在大量的空氣。這只有一種可能:有人將空氣注入了患者的靜脈。三天后,警方逮捕了比亞特里斯。巧合的是,在2015年7月,同樣是在這家醫院里,也有一名患者因為相同的原因去世。而比亞特里斯當時就被警方傳訊過,但由于證據不足,她隨后便被釋放了。
美國法醫心理學家凱瑟琳·拉米斯蘭對這類罪犯的分析如下:任何利用職務之便謀殺犯罪的醫務人員,在罪行被人們發現之前,都最少作案兩次,殺害過至少兩名患者,并具有繼續殺人的心理能力。
英國的哈羅德·希普曼就是這樣一位“死亡醫生”。1974 年,他開始作為一名醫生在診所工作,但不久后,他便被同事發現對止痛藥上癮,且經常利用病人的處方為自己開藥。于是,他被開除了,但他的行醫執照并未被吊銷。兩年后,他開始在曼徹斯特市郊行醫,同時開始殺人。他選擇下手的對象,通常是相對比較健康的婦女,他會先到受害者家中聽診,再給她們注射過量的海洛因或嗎啡。如果受害者是獨居,他會立刻離開現場,而若受害者是和家人一起居住,他便會以受害者心臟病突發為由,讓家屬當場簽署死亡證明,并建議家屬盡快將其下葬,以銷毀證據。據估計,在20 世紀80 年代,希普曼每年以此手法殺害至少8 到12 人,僅在1997 年就殺害了32 人。證據顯示,被他殺害的受害者總數至少為215人,但實際人數可能還要更多。
希普曼的罪行暴露于1998 年,當時,他的病人臨時變更了遺囑,將38.6 萬英鎊的受益人改為希普曼。兩周后,這位病人就突然死亡了。病人的女兒感到十分可疑,于是向警方報了案。希普曼被英國法庭判處終身監禁,最后在獄中自殺身亡。
據犯罪學家分析,希普曼的犯罪動機可能和他的母親有關。他母親長期靠海洛因和嗎啡來緩解病痛,但最終還是在他17 歲時去世了,這給了他不小的打擊,并讓他產生了用海洛因和嗎啡殺人的欲望,且專挑年長的女性下手。這或許是因為,他無法容忍與自己母親同齡的女性健康幸福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這些“死亡天使”有哪些共同特征?盡管這類醫護殺人的案件在全世界范圍內并不算少,但還沒有犯罪學家對這些殺手作過系統的分析研究。英國伯明翰大學的犯罪學家伊麗莎白·亞德里和大衛·威爾遜于2014 年出版的《尋找死亡天使》一書,是迄今為止對這類案件最全面的調查研究之一。
兩位犯罪學家的研究顯示,這些殺手不局限于特定的年齡、性別、性取向或智商水平,他們有些是醫生,有些是護工,但大多數是護士。從表面上看,很難給這些“死亡天使”歸納出一個具體的共同特性。
例如,在1976 年至1996 年間,有“黑寡婦”之稱的奧地利護士埃爾弗里德·布勞恩斯坦納,曾先后與她照顧過的三名患者結婚,并在偽造遺囑后將他們殺害,將巨額財產據為己有。而在2000 年至2001年間,至少殺害了三名患者的匈牙利護士緹美安·法魯迪的作案動機則是因為“這些患者看上去都很悲傷,沒有痊愈的希望,死亡可能才是他們唯一的解脫”。
這讓我們對這類犯罪的動機更加困惑了。他們究竟為什么要這樣做?是為了經濟上的收益?還是為了讓患者從病痛中得到解脫?
犯罪學家巴斯·德·富恩特曾列舉過最明顯的四種作案動機:1.出于虐待狂心理并以此取樂;2.為了感覺到他們對患者有著絕對的控制權;3.本身存在自尊問題或嚴重的心理障礙;4.不愿看到患者繼續忍受病痛折磨。

馬德里護士比亞特里斯被指控犯下兩起故意殺人案

謀殺了三名患者的匈牙利護士緹美安·法魯迪(右)
不過,第四點也被很多“死亡天使”用作庭審時為自己開脫的借口。根據亞德里和威爾遜的調查,有些受害者的確是年紀很大或患有嚴重疾病,但并不全是絕癥,且有些患者在被害前甚至已經有所好轉。
在西班牙,也有一個號稱自己是“出于憐憫”而殺人的養老院護工——胡安·維拉。2013 年,他因犯下了11 起謀殺案被法院判處127 年監禁。他的罪行是在2010 年10 月17 日被揭露出來的,起因是養老院一位85 歲的老婦人突然去世,而驗尸報告顯示,這名老婦人的呼吸道、口腔和食道中有嚴重的灼傷,應該是攝入了腐蝕性物質所導致的。但這名老婦人已經癱瘓多年,且完全喪失了行動能力,所以警方立馬就排除了誤食藥物或自殺的可能性。
經過一番調查后,警方很快鎖定了維拉,因為據養老院的其他工作人員稱,維拉曾試圖阻止他們將老婦人送往醫院救治。警方接著順藤摸瓜,又發現在他值班期間,已發生了多起老人猝死事件,他還曾對同事抱怨稱:“我可真夠倒霉的,這些老家伙總是死在我當班的時候。”
被捕后,維拉終于承認了謀殺11 名老人的事實。不過警方懷疑,實際的受害人數應該有更多。他常用的手法是給老人們服用巴比妥酸鹽,或注射大量的胰島素。最后三起案件所用的手段更為殘忍,他強迫老人們喝下了大量的漂白劑和清潔劑。
在最后的審判中,維拉堅稱自己這么做是出于同情心,并為自己辯解道:“我沒有殺害他們,我只是在幫助他們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活得已經夠慘的了,每天都要穿著紙尿褲,連飯都不能自己吃……”但被害人嘴唇和下巴的灼傷痕跡,顯然是有人使用暴力強迫其喝下漂白劑所造成的。而且,并非每一位受害者都患有絕癥或完全喪失了自理能力,對這些老人來說,他所謂的“同情心”又從何而來呢?
那么,我們該如何盡早辨別出這些隱形殺手?亞德里和威爾遜在研究了1970 年至2016 年間的90 多起醫護殺人案件后,發現了有關“死亡天使”的四個危險信號:1.在他們的工作輪班期間死亡人數更多;2.通常有抑郁的病史或精神狀況不穩定;3.在家中或工作場所保存有大量的藥物;4.通常具有反社會人格特質,不擅長與同事及周圍的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