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第八中學 劉明智
回顧以前的教學,很少進行單元整合,基本上都是進行單篇教學。單篇教學是注重局部的教學,雖然有其獨立的意義和價值,但它只是單元教學設計的一個組成部分。長期以來,我國小學數學課程教材雖然是按照單元來編制的,但教學設計基本是以課文作為教學單元的模式。這種教學設計實質上是以“文本”為中心,單元內每節課的“孤立”內容,按單元教材的自然排列次序排列,往往缺乏系統思考,缺乏整體框架,難以真正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全面有序地推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多局限于單一課堂教學的點狀發展層次,其重點和真正的落腳點不能很好地突出以“人”為中心,而是以“文本”為中心,難以擺脫其局限和狹隘。基于單篇教學設計的目標,實施起來的時間有限、內容有限、活動空間有限,而難以讓學生有經歷體驗、探究、合作的過程,難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影響了課程教學實施的效果。
針對這些問題,本文以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這一單元教學為例,進行了實踐探索。
“面積”這一單元是根據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它涵蓋了四方面:面積的單位與定義,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以及運用有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材試圖引導小學生經歷度量的過程,感悟度量的本質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具體內容的編排上,正如本書所說,都有兩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其一都通過圓(硬幣)、正三角形和正方形三種圖形的比較,發現正方形更適合作為度量面積的標準。但這個討論有一個前提,即以長方形或正方形作為度量對象的,如果以其他圖形(如正三角形)作為度量對量呢,是否也得到這樣的結果。
其二,認識面積單位的本版教材分為前后兩段,前面是引入面積單位和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并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認識,然后在探究完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后再認識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及其相互之間的換算。這樣對知識的整體性會不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從書中對學生情況分析可知: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大量有關面積的感知,能直觀地判斷表面及平面圖形的“大”與“小”,但學生用語言描述“面”這樣一個抽象的數學概念是很困難的,而且容易與“周長”這個概念不分,容易混淆。在日常生活中對一些常見的面積單位也有一定的認識,而對這些面積單位的具體含義和實際大小是比較模糊的。對于正方形和長方形面積計算,學生并不陌生,能計算出面積,卻不知為什么這樣計算。基于以上學生的情況,我也進行了相關的調研。的確,學生對面積有直觀上的感覺,而語言描述卻十分困難,或許這也受到年齡和語言能力的限制。對“周長”和“面積”兩個概念不分,是多數學生容易犯的錯誤,主要是這兩個概念都蘊含在同一個圖形中,學生容易弄混。另一個原因是面積是第一次從一維空間到二維空間的變化,學生這種空間形式的變化未能及時達到這樣的認知水平。在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時候,學生往往只注重于公式的度量,對工具度量和對面積的本質抓不住,所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公式怎么算,不知道為什么。
小學數學在內容上注重數學知識的縱橫聯系,教材在編排上,根據數學知識縱向聯系,螺旋式安排教學內容,又根據橫向聯系,單元式安排教學內容,注重數學知識的整體性、邏輯性、遷移性。單元整合教學,就是根據數學單元內構成的一個整體的教學內容開展教學,并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內容與結構以提高教學效率。所以,要充分掌握教材內容,對它們之間的聯系和結構進行深入分析,把握內容的邏輯性、整體性、關聯性,合理整合教學內容,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本案例整合中,書中的著力點是體現以下幾方面。一是通過“面積”和“周長”的結構性對比,充分借助動作、手勢等肢體語言直觀理解“面積”的含義,淡化語言表述。二是淡化面積單位形狀上的比較過程,把討論的焦點從“為什么要選擇正方形”轉為“為什么要建構標準”,積極引導學生體驗度量的標準是可以多樣化的,在標準多樣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感悟統一標準的必要性。三是尊重學生在“正方形、長方形面積計算”上的認識,積極引導學生溝通面積度量的一般方法(“數格子”)與公式計算之間的聯系,回到思維原點并逐步從“計數”過渡到“計算”,實現方法的優化,從而深入理解公式的內涵。
“面積”這一單元從教材編寫入手,以學生熟悉生活情景為基礎,以組圖的方式創建單元主題圖,并啟動本單元的學習活動。專題圖表融合了結構化數學知識和學生日常生活經驗,構成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生活場景,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活動空間,促使學生構建數學知識體系,形成思想方法。

課 型 內容 課時安排 目標設計復 習 課 長度測量 1 1.回顧長度的度量了解“有限可加性”“運動不變性”以及測量中“正測性”的具體表現2.回顧周長的概念,能測量并計算物體的周長認識面積(理解測量對象) 1 1.用例子說明面積的意義2.將兩個圖形的面積進行比較,加深對面積本質的理解3.兩圖面積比較過程中培養獨立思考、用于探索的精神面積單位的認識( 理解測量單位)1 1.了解統一單位的必要性,并選擇單位(平方)作為面積標準2.掌握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感受它們的實際大小。探 究 課長方形的面積(理解測量方法)2 1.感受面積度量策略的多樣化學會用不同的方法度量面積2.探尋正方形、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學會合理的推理,會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3.經過具體操作、討論交流等活動,積累生活經驗,養成獨立思考、積極探究的習慣面積單位的換算(測量單位的線性關系)1 1. 通過對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探討,可以解釋相鄰面積單位間的進率2.會選擇合理的面積單位描述身邊物體的面積3. 增強推理能力促進空間觀念的發展面積的應用(用面積知識解決實際問題)1 1.進一步理解面積和周長的區別和聯系2.利用周長和面積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本單元整合的側重點是以長度度量的認識遷移到面積度量的學習,所以在學習面積單元之前,進行了長度度量的復習,具體整合如下表。
“面積”這一單元無論是長方形,還是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都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充分驗證—歸納總結,引導學生大膽操作實踐以激發興趣,深入地自主探究以激活思維,廣泛地交流分享以獲得樂趣。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深入思考,在合作交流中完善推理,在概括總結中掌握方法,讓學生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經歷公式的推導過程,形成正確的學習方式,并自覺在學習中實踐運用,獲得遷移的能力,實現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培養良好的數學素養。
簡而言之,單元整合教學,能夠讓知識之間的聯系更加清晰,能夠讓學習方式的溝通更加有效,能夠讓數學思想方法得到培養。在新課程標準背景下,整合單元教學內容,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使課堂教學效果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