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妮玲
(荊門市婦幼保健院產科 湖北 荊門 448000)
剖宮產術后高發并發癥有下肢深靜脈血栓等,下肢深靜脈血栓危害不容小覷,輕者小腿腫脹、肌肉疼痛、下肢水腫,重者引發肺栓塞,嚴重影響身心健康[1]。由于下肢深靜脈血栓起病隱匿,且無特征性表現,加上妊娠期間血液凝血因子水平升高,致使盡早開展剖宮產護理至關重要[2]。快速康復護理模式,是以循證醫學證據為依據,開展一系列圍手術期護理措施,其目的是縮短術后恢復時間,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幫助早日康復。基于此,本文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行剖宮產術產婦,隨機予以常規護理模式、快速康復護理模式,旨在探討快速康復護理模式預防術后深靜脈血栓的效果,具體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94例剖宮產術產婦。隨機分成參照組和研究組,各47例。參照組:年齡20~42歲,平均年齡(28.19±2.43)歲;孕周36~41周,平均(38.45±0.69)周。研究組:年齡20~43歲,平均年齡(28.27±2.36)歲;孕周35~41周,平均(38.39±0.58)周。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有剖宮產指證;(2)ASAⅠ~Ⅱ級;(3)無子宮破裂、胎盤早剝;(4)符合醫學倫理;(5)入選產婦有知情權。排除標準:(1)血液系統疾病;(2)臟器(心、肝、腎等)功能障礙;(3)凝血功能障礙等。
參照組:(1)術前:協助術前檢查,做好手術指導,囑術前禁食12 h禁水6 h,提前調節手術室溫度。(2)術中:密切監測病情,并精準完成術者要求的各項護理操作。(3)術后:應鼓勵盡早在四肢感覺恢復后開展自主活動,術后6 h內禁食,6 h后予溫開水少量,流食在肛門排氣后進食,并據病情逐漸至普食。尿管應術后24 h拔出,有喂養條件者,應鼓勵母乳喂養。
研究組:(1)術前:①計劃制定:根據孕婦年齡、營養、心理等情況,制定快速康復護理計劃;②開展健康教育:加強快速康復護理知識教育,幫助提高其方法、優勢及問題等認知,改善恐懼、不安等情緒;③飲食護理:術前6~8 h予12.5%葡萄糖生理鹽水(400 mL)飲用,2~4 h后再飲用200 mL,隨后禁食水;④檢查:健全凝血酶原、凝血功能等檢查,遵醫囑用抗血栓藥品,同時術前0.5 h滴注抗生素。
(2)術中:利用嫻熟、精準的操作密切配合術者,手術室溫度控制26℃左右,提前預加熱輸注液及沖洗液(37~41℃),同時為預防低體溫墊加熱毯。注:輸液劑量、速度及溫度應嚴格把控。密切配合麻醉師工作,嚴格把控麻醉用藥劑量。若手術時間過長,靜滴左旋糖酐,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
(3)術后:①麻醉復蘇期護理:自脛前至脛后按摩小腿,每個部位15 min;術后48 h內,利用音樂、暗示、轉移注意力、自控鎮痛等方式,減輕術口痛、宮縮痛等痛感;②飲食護理:麻醉清醒后,可飲溫開水50~80 mL,若未見明顯腹痛、腹脹感后,術后6 h可予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的流食;③體位護理:每隔2 h協助翻身,清醒后6 h取側臥或半坐位,每2 h更換1次;④功能鍛煉:床上翻身應在術后6~8 h進行,尿管拔除且體征穩定,除指導自行翻身和盡早下床活動外,還應開展膀胱功能鍛煉。
(1)深靜脈血栓:對有肌肉疼痛、小腿腫脹、下肢水腫等癥狀疑似下肢深靜脈血栓產婦進行多普勒超聲檢查,記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例數。
(2)凝血功能指標:PT、APTT、D-D水平。
(3)術后恢復情況: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恢復時間、腸鳴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
(4)護理滿意度:用自擬護理滿意度量表評定,總分100分,分為非常滿意(≥80分)、滿意(60分~<80分)、不滿意(<60分),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5.0處理數據,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等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凝血功能指標、術后恢復等計量資料(±s)表示,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組7例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14.89%(7/47);研究組1例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13%(1/47)。研究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19,P=0.027)。
研究組PT、APTT水平高于參照組,D-D水平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PT/s APTT/s D-D/(mg·L-1)研究組47 16.29±0.49 38.12±0.67 0.64±0.19參照組47 12.11±0.52 29.27±0.63 0.11±0.03 t 40.108 65.972 18.890 P 0.000 0.000 0.000
研究組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恢復時間、腸鳴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s)
組別 例數 下床活動時間/h肛門恢復時間/h腸鳴恢復時間/h 住院時間/d研究組47 15.76±3.29 17.48±2.37 14.72±2.03 5.16±0.69參照組47 23.60±5.31 26.19±4.11 21.23±2.71 7.01±1.23 t 8.604 12.586 13.181 8.993 P 0.000 0.000 0.000 0.000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參照組(χ2=4.209,P=0.04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n(%)]
妊娠期間,因孕婦機體生理反應特殊,故會有血管內膜損傷、血流速緩慢、血液高凝狀態,影響了下肢靜脈血流的順暢性[3]。再加上,圍剖宮產術期,產婦有禁食水期,機體無足夠水分攝入。另外,部分產婦在手術期間,因受到麻醉注射、輸液等影響,致使出現程度不同的胃腸不適、腸梗阻等癥狀,而且術后臥床時間較長,血液流通性受阻,導致剖宮產術后易出現下肢靜脈深靜脈[4]。因此,臨床日漸重視剖宮產并發靜脈血栓的風險及預防工作。
隨著臨床護理理念的完善,臨床護理模式更具系統性和多樣化,故選擇更優質的護理模式已成為剖宮產術成功與否的關鍵。既往臨床護理中,常規護理應用最廣泛,但僅僅是對患者病情開展對癥護理,因具有一定隨意性和盲目性,故并無顯著的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效果[5]。因此,在剖宮產圍術期,開展細致、全面、合理的護理模式,對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快速康復護理模式屬于新型護理模式,是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以多學科協作過程,依據循證醫學證據,制定科學、有效的快速康復護理計劃[6]。同時,護理計劃還應根據產婦狀態及時調整護理方案,以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的同時,產婦獲得最完善的護理效果。本文顯示,研究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術后恢復情況低于參照組,凝血功能指標(PT、APTT、D-D)及護理滿意度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這說明,與常規護理模式相比,快速康復護理模式的應用,更能夠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促進產婦盡快康復。究其因:針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的常見原因,制定術前教育、縮短禁食水時間、盡早食用流食及盡早下床活動等快速康復護理措施,不僅促進了下肢血液循環的改善,還有促進了胃腸道功能的恢復,從而明顯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快速康復護理模式用于剖宮產后患者并發深靜脈血栓的護理效果顯著,有效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改善其凝血功能,且護理滿意度較高,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