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彩琴,陸慈軍,黃浪潮
(信宜市人民醫院肝膽胃腸外科 廣東 信宜 525300)
胃癌作為當前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手術治療是根除患者體內癌組織、遏制患者體內癌細胞擴散的主要手段。然而無論何種胃癌手術均會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創傷,同時胃癌患者基于自身病情特性導致營養消耗異常,多存在貧血癥狀且體質較差的情況下,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速度較慢,對胃癌患者術后快速恢復以及生活質量均造成不利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胃癌手術患者術后并發癥較多、創傷較大、胃腸功能恢復較慢,已經成為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正因此,如何幫助胃癌患者術后胃腸功能快速恢復[1]已經成為胃癌患者的護理重點內容?;趩栴}導向的護理干預模式是一種以患者生理、心理訴求為出發點的護理模式,是幫助患者解決生理、心理問題,保障患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護理手段[2]。當前臨床有關基于問題導向的護理干預模式研究數量較少,本次研究將其用于胃癌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護理中并取得良好效果。具體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胃腸外科接受手術治療的胃癌患者80例,依照患者住院碼單雙數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0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55~81歲,平均年齡(72.26±8.15)歲。本組患者腫瘤分期涵蓋Ⅱ期16例、Ⅲ期14例、Ⅳ期10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11例,年齡55~80歲,平均年齡(72.35±8.11)歲。本組患者腫瘤分期涵蓋Ⅱ期15例、Ⅲ期12例、Ⅳ期1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常規護理干預模式。護理人員依照醫囑及患者實際情況協助患者做好各項術前檢查及準備,例如抗生素預防注射等。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講解個體手術注意事項、麻醉配合事項、不良事件可能發生等情況,引導患者盡可能保持身心放松狀態,塑造患者手術治療信心。
1.2.2 觀察組 基于問題導向的護理干預模式。(1)首先是以患者術后不良心理狀態為問題的護理干預措施:護理人員要通過誘導交談的方式與患者進行親切溝通,引導患者積極闡述個人術后心理狀態的實際情況,了解患者當前是否存在較為明顯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交流過程中護理人員注意引導患者不必在乎自身語言邏輯,只要能夠清楚表達自身情緒狀態即可。護理人員以換位思考的方式了解患者當前心理狀態下需要得到的情感護理措施,以此為基礎為患者提供溝通交流的負性情緒緩解干預。護理人員提前準備筆記本,全程拍攝與患者交流的過程,交流結束后引導患者通過紙筆記錄自身當下情感狀態。次日護理人員再次與患者進行親切交流,而后為患者播放前1 d交流過程,共同觀看并討論患者今日心理狀態是否好轉。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還可以“旁敲側擊”的通過患者生理感受的好轉,引導患者心理狀態逐漸改善。(2)其次是以患者自護能力為問題的護理干預措施:護理人員待患者術后清醒時著急患者家屬,要求患者及其家屬口述當前患者術后渴望知道的康復知識內容。護理人員通過視頻或者紙筆記錄,而后借助查閱文獻、詢問醫生等措施詳細回答患者有關術后康復的各項疑問。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要注重術后康復知識講解時的系統性和結構性,幫助患者及其家屬能夠全面清晰的掌握胃癌術后各項康復知識與注意事項,引導患者保持健康規律的康復狀態。而后護理人員將視頻傳送給患者及其家屬,或者將紙筆懸掛在患者床前,以此確?;颊吣軌蚣皶r有效的獲知各項康復知識與注意事項。(3)最后是以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為問題的護理干預措施:護理人員要求患者術后康復早期必須遵從各項護理要求?;颊咝g后6 h可使用溫水漱口,術后10 h服用少量0.9%氯化鈉溶液(20 mL),術后1 d服用少量流質飲食(100 mL,1~2次/d)。確認患者肛門排氣后將流質飲食逐漸過渡為半流質飲食、常規飲食。每次飲食后護理人員詢問患者是否存在嘔吐、惡心等問題,如果出現則立即停止飲食。此外,要求患者術后堅持規律運動,由床上運動逐漸發展至床下運動,在患者可耐受的情況下協助患者盡早下床。護理人員引導患者家屬對患者四肢、足底進行局部按摩,聯合運動鍛煉幫助患者改善身體血流,對于促進患者腸胃消化亦有積極幫助。
(1)胃腸功能:統計患者術后胃管拔除時間、自行排氣時間、腹脹消失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2)心理狀態: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時間為術前、術后7 d。
所有結果經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整理分析,胃腸功能及心理狀態均為計量資料并以(±s)表示,以t檢驗。此外,計數資料以(%)表示,以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術后胃管拔除時間、自行排氣時間、腹脹消失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
腸鳴音恢復時間/d觀察組40 3.55±0.31 32.61±6.05 3.44±0.41 2.81±0.44對照組40 4.96±0.65 45.83±7.72 4.25±0.58 3.67±0.55 t 12.383 8.525 7.212 7.722 P 0.000 0.000 0.000 0.000組別 例數 胃管拔除時間/d自行排氣時間/h腹脹消失時間/d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SAS、SDS得分相較干預前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患者干預后SAS、SDS得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指標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指標對比(±s,分)
SD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40 58.24±3.66 41.26±3.12 49.27±5.54 35.06±4.27對照組40 58.49±3.51 49.61±3.55 49.39±6.01 42.08±5.51 t 0.312 11.174 0.093 6.369 P 0.378 0.000 0.463 0.000組別 例數SAS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胃癌患者基于自身病情創傷導致個人存在較為嚴重的軀體疼痛感,導致胃癌患者常存在明顯的生理不適與心理感知[3]。持續時間越長的情況下生理與心理上的不適就會越嚴重,患者術后康復效果遭受不利影響的同時生活質量亦會明顯下降。此外,手術創面的存在以及患者本身對于手術效果的不確定性,同樣會導致患者心理不適反應被進一步放大。如此在生理與心理的雙重不適狀態下,患者術后康復也必然會受到不利影響。因此確保胃癌手術患者在術后保持較為良好的生理與心理狀態,對保障患者術后康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基于問題導向的護理干預模式就本質而言是一種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的護理干預模式[4]。該種護理干預模式要求護理人員必須對患者有全面且充分的了解和評估,進而結合患者實際情況設身處地地了解患者康復進程中可能存在的疑問。本次研究中將問題導向護理干預模式應用于胃癌手術患者術后護理進程中,主要以患者心理狀態不適、胃腸功能恢復、自護能力要求作為主要問題。護理人員通過視頻記錄患者前一日的心理狀態,通過患者筆記描述自身心理情緒,幫助護理人員積極把握患者當前心理狀態的同時更加有效的采取針對性的撫慰措施;通過問題記錄給予患者全面的自護引導,確?;颊咴诳祻瓦M程中的各項疑問均能得到快速有效地解決;通過飲食限制、運動鍛煉、家屬按摩三項措施幫助患者術后胃腸功能快速恢復。最終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術后胃管拔除時間、自行排氣時間等均短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說明基于問題導向的護理干預模式對促進胃癌患者術后胃腸功能快速恢復發揮了非常積極的效果。這一結果與其他研究結果[5]相比也是一致的。同時觀察組患者干預后SAS、SDS得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說明以患者心理狀態不適為出發點的問題導向護理干預,對緩解胃癌患者術后焦慮、抑郁情緒同樣發揮了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基于問題導向的護理干預模式能幫助胃癌患者術后胃腸功能快速恢復,改善患者術后負性心理情緒,具有積極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