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艷
(云南大學附屬醫院胸外科 云南 昆明 650021)
近年來,胸腔鏡微創手術因對患者的身體損傷小,術后恢復快而成為胸外外科手術的首選方式。但胸腔鏡手術同樣可引起患者肺功能損傷,從而影響患者的恢復,故對臨床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循證護理是其基于循證醫學的重要研究結論,重點強調護理措施的現實依據和科學理論支持,從而提高臨床護理工作的科學性和可行性[3-4]。基于此,本文將循證護理應用于胸外科胸腔鏡手術患者的術后恢復過程中,且獲得了良好的臨床實用效果,現匯報如下。
隨機選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收治的胸外科患者100例。根據患者的住院序列號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例。觀察組患者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齡31~49歲,平均年齡(37.45±1.7)歲;手術方式包括肺大皰切除術32例;肺葉切除術15例;縱膈腫物3例;對照組患者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齡29~52歲,平均年齡(31.5±1.1)歲;手術方式包括肺大皰27例;肺葉切除19例;縱膈腫物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措施主要包括:體外護理、切口護理以及生命體征監護護理等。觀察組患者采用循證護理的模式,主要方法如下:(1)成立循證護理小組,提出循證胸腔鏡手術后存在的循證問題,包括術前準備不足、不良心理情緒、術后恢復情況、相關并發癥的護理方法。(2)查找相關循證學依據: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總結循證學證據,結合本中心相關護理經驗,提出最佳循證學護理方案。(3)循證護理干預實施:臨床護理人員根據循證學護理方案實施循證學護理措施。主要包括:①心理干預措施:胸腔鏡患者術前擔心無法行微創手術治療,加之腫塊病理類型的不確定性,因而會引起焦慮、抑郁的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特異性的個人背景、疾病種類、手術方式等進行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同時提高患者相關知識的認知度,從而增加患者的內在自信心,減少術前應激狀態;②術前肺功能準備不足:由于患者術前肺功能準備不足,加之術中相關肺葉的切除對肺容量產生了影響,從而術后容易誘發呼吸困難。護理人員應在術前重點示教腹式呼吸、正確的咳痰方法、絕對戒煙,同時配合有效的霧化氣道準備,定時的拍背排痰,從而促進了術后肺功能的恢復;③其他護理措施:指導患者清淡、高纖維、高熱量的飲食以及早期下床活動有利于患者術后肺功能的恢復。④傷口護理:患者術后嚴格執行無菌原則進行傷口換藥處理,如發現滲血、紅腫、滲液等,應及時向管床醫生匯報,必要時采用藥敏實驗配合抗生素進行抗炎處理;⑤引流瓶相關護理:每日記錄引流管中液體的引出量及色澤,若突然間大量液體流出考慮內出血可能,及時匯報值班醫生,進行相關止血處理;其次引流管中如有氣泡溢出則提示氣胸的可能,每日記錄氣泡變化。
對比分析護理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FEV1/FVC指標變化情況;同時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內出血、呼吸困難、氣胸等。并發癥總發生率=(切口感染例數+內出血例數+呼吸困難例數+氣胸例數)/總例數×100%;護理滿意度:采用問卷調查法在出院前1 d對患者進行填寫,主要包括護理技能、護理服務舒適性、護理主動性以及溝通能力,共計100分,得分越高,滿意度越高。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比)[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觀察組及對照組的FVC、FEV1、FEV1/FVC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FVC、FEV1、FEV1/FVC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肺功能變化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肺功能變化情況比較(±s)
注:*表示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護理時間 FVC/L FEV1/L FEV1/FEC,%觀察組50 干預前 2.14±0.57 1.34±0.51 0.34±0.04干預后 3.57±0.64*1.78±0.16*0.67±0.09*t- 11.818 5.820 23.741 P-0.000 0.000 0.000對照組50 干預前 2.24±0.26 1.49±0.07 0.37±0.09干預后 2.89±0.35 1.66±0.07 0.53±0.05 t- 10.535 12.143 10.667 P-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22.0%vs 44.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4.6±4.77)分,高于對照組的(91.2±4.03)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572,P=0.012)。
隨著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胸腔鏡手術已成為胸外科手術的首選治療方式,其可通過有效的三維技術全面探查胸腔病變情況,從而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加之手術創口較普通手術方式小,因而獲得了廣泛的臨床使用[5]。現在醫療講究綜合治療理念,即術后護理工作在患者的恢復過程中同樣可起到重要的作用。既往的胸外科的護理工作多依仗口傳經驗性護理,缺乏有效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6]。
在大數據時代,護理人員可利用網絡數據庫的大量文獻資料從而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循證學方法,從而提高臨床護理效率。本研究結果顯示了觀察組患者經過循證學護理措施后臨床肺功能指標較對照組患者均佳,體現了循證護理在胸外科胸腔鏡手術患者術后恢復的良好應用效果,與既往的研究結論相似[7]。
循證學護理措施基于相關胸腔鏡護理經驗,從而獲得了胸腔鏡手術并發的相關預見性,并提出了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了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可見循證護理措施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佐證了既往的研究結論[8]。
循證學護理方法基于科學的循證學依據,要求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具有嚴謹的工作態度以及扎實的臨床護理能力,從而促進了護理質量的提升。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了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優于對照組患者,初步說明了患者對循證學護理措施的認可,臨床適用性較好,與既往的研究結論類似[9-10]。
綜上所述,實施循證護理對胸外科胸腔鏡手術患者進行護理干預,不僅提高患者術后肺功能的恢復,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率,同時提高了護理滿意度,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