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巧玲,張世達,溫美嬌
(1深圳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骨科 廣東 深圳 518104)
(2深圳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院前急救 廣東 深圳 518104)
(3深圳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婦科 廣東 深圳 518104)
相關調查顯示,近年來,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肢骨折在我國臨床過程中的發病概率出現了大幅升高的趨勢,從而對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1]。總的來看,針對這一問題,我國臨床領域主要采用手術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實踐表明,該療法有利于幫助患者實現對于骨折部位結構的合理恢復,對于患者健康的有效恢復具有良好的促進意義[2]。然而,該療法的不足之處在于,在手術治療過程中,由于手術往往會對患者身體造成創傷,因此,在術后恢復階段,患者往往容易出現腫痛問題,從而對其生活質量造成了不良影響[3]。與此同時,有研究數據表明,術后腫痛可對患者睡眠質量造成影響,從而不利于患者精神狀態的合理維系,對于其術后健康的恢復造成了阻礙[4]。為了有效應對這一問題,近年來,醫護工作人員結合臨床經驗與中醫理論知識針對傳統護理模式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探索,從而有效推動了中醫綜合護理技術在臨床護理過程中的應用[5]。實踐表明,通過這一護理工作的開展,有利于幫助患者實現術后腫痛問題的合理改善,對于患者健康的有效恢復具有良好的推動價值。本次研究針對在下肢骨折患者護理過程中應用中醫綜合護理技術對于護理工作的價值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在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間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中選取10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齡37~74歲,平均(60.44±2.45)歲;研究組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齡35~75歲,平均(60.37±2.7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在研究開始前,所有研究對象及其家屬均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同意。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內容包括:(1)幫助患者做好術后體位的合理擺放,避免對患肢造成壓迫;(2)做好術后康復藥點的合理說明;(3)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4)引導患者進行術后復健鍛煉。
1.2.2 研究組 應用中醫綜合護理技術進行護理,主要內容包括:(1)耳穴壓豆:由醫療人員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其耳部穴位進行中醫壓豆治療,相關穴位主要包括皮質下、交感、神門等。在治療過程中,醫療人員應引導患者及其家屬自覺對貼壓的小豆進行按揉,以便有效實現刺激穴位的目的。相關按壓頻率為2 min/次,3次/d。(2)拍打涌泉穴:在術后第1天,醫護人員應使用軟枕對患者雙下肢進行墊高,高度在15°左右。在此狀態下,醫護人員站在患者床尾側將五指并攏對其足底涌泉穴進行拍打,相關力度循序漸進,以患者耐受作為標準。拍打頻率為30次/min,10 min/次;2次/d。(3)鹽袋冷敷干預:在患者手術結束后2 d,醫護人員應從冰箱內取出2份500 g的中號粗鹽放入自制布袋中并將相關布袋上下壓于患者手術部位進行冷敷。在此期間,應注意避開患者手術切口。冷敷頻率為30 min/次,2次/d。(4)中藥熱奄包干預:在手術后3 d,醫護人員應使用中藥熱奄包對患者進行患處外敷,相關熱奄包內的藥材包括沒藥、紅花、乳香以及獨活等,將相關藥材打成粉后,與中號粗鹽粒進行混合并放入雙層布袋內。縫制完畢后,在布袋表面噴水使其保持潮濕狀態并將其放入恒溫箱中進行加熱,加熱溫度至60℃后,將其取出在外包裹清潔毛巾并避開患者手術切口敷于患者患肢部位。治療頻率為30 min/次,2次/d。
本次將患者術后腫痛情況、生活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作為觀察指標,其中,腫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量表進行評估,患者得分越高表示其疼痛情況越明顯,分別在患者術后24 h、48 h以及72 h進行評估;生活質量采用相關問卷進行調查,患者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護理滿意度采用滿意度量表分析,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以及不滿意。
采用專業統計軟件SPSS 23.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護理,兩組患者的術后腫痛情況均得到了合理改善,且研究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臨床患者各時段VAS評分比較(±s,分)

表1 臨床患者各時段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術后24 h 術后48 h 術后72 h研究組50 2.55±0.56 2.01±0.58 1.45±0.55對照組50 4.61±0.59 3.55±0.61 2.21±0.54 t 17.907 12.937 6.972 P<0.05 <0.05 <0.05
經過護理,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均得到了合理改善,且研究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50 57.55±3.61 85.91±3.64對照組 50 57.61±3.59 74.89±3.74 t 0.083 14.931 P>0.05 <0.05
研究組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醫療人員表示,下肢骨折對于患者健康的影響相對較大。針對這一問題,通過對大量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人員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劇與機動車數量的增加是導致下肢骨折問題出現的重要誘因[6]。對于患者而言,由于受到下肢骨折問題的影響,多數患者的行動能力可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從而導致其日常學習與生活秩序受到波及,對于患者健康的有效保障極為不利。在臨床過程中,醫療人員主要采用手術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7]。實踐表明,通過手術治療工作的合理開展,醫療人員可以幫助患者實現對于骨折部位的修復,對于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與行動能力的恢復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中醫理論認為,通過耳穴壓豆治療的合理開展,有利于通過穴位刺激實現對于患者神經元痛放電的抑制,對于患者疼痛問題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進意義[8]。與此同時,通過粗鹽的使用,有利于實現患者局部滲出物與血流量的控制,對于腫脹問題的改善具有良好的指導意義。此外,有研究顯示,中藥熱奄包中所應用的藥材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對于患者腫痛情況的合理緩解具有良好的促進意義[9]。在干預過程中,通過打碎加熱,有利于促進藥物藥效的合理發揮,對于患者有效實現對于相關藥物的吸收具有良好的指導意義[10]。
本次數據顯示,通過中醫綜合護理技術的應用,患者術后腫痛情況得到了改善,術后生活質量與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水平均得到了合理的提升。
綜上,在下肢骨折患者護理過程中,應用中醫綜合護理技術,可進一步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滿意度,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