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柳燕,高志媚,黃秀營
(廣州市番禺區何賢紀念醫院康復病區 廣東 廣州 511400)
骨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關節疾病,其主要特征有關節軟骨破壞、變形及骨質增生等,尤其多見于坐起立行、負重以及上下樓梯時。該病常發于中老年人群,40歲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為10%~17%,60歲以上50%,75歲以上則高達80%[1]。該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如遺傳因素、代謝障礙、關節的過度使用、炎癥、創傷等,治療不及時極易引發關節畸變[2]。由于該病致殘率較高,并且病程比較漫長,容易反復性發作,因此臨床上有必要加強康復護理,從而促進其盡快康復。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老年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在常規護理的同時加強綜合康復護理,獲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在對其應用價值進行分析和探究。
選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老年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觀察組30例。對照組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齡56~85歲,平均年齡(68.25±6.56)歲,病程5個月~14年,平均(6.25±3.57)年;觀察組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57~86歲,平均年齡(68.48±6.39)歲,病程6個月~15年,平均(6.87±3.61)年。對比組間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所有患者均確診為膝關節骨關節炎,有膝關節腫脹、疼痛以及活動障礙等臨床表現,通過X線檢查結果可見骨性關節炎改變。本次在經醫院倫理委員會許可下開展。
對照組均實施常規護理,如實施基礎護理、在飲食上進行指導、進行疾病宣教以及心理疏導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同時運用綜合康復護理,具體內容包括:(1)關節活動度訓練。對于慢性期患者可實行關節松動訓練,包括滑動、牽引、伸膝與屈膝擺動脛骨關節,滑動(上下、左右)、分離與牽引髕骨關節等,以上動作均重復3次,2次動作以10 s為間隔。急性期患者可實行被動關節訓練,取患者仰臥位后在關節康復器上固定患肢,開始時按照實際情況確定關節活動的范圍,一般在0~40°,活動范圍從小逐漸增大,每5 min時間即增加1°,每次均鍛煉30 min,每日鍛煉1次。(2)肌力訓練。慢性期患者需實行等張肌力訓練,重點進行膝關節屈伸訓練,屈伸的角度可從小逐步增大,每次訓練10組屈伸動作,各動作均持續10 s,2個動作之間均保持30 s休息,每日訓練1次,每次訓練20 min。急性期患者則行直腿抬高、股四頭肌等訓練,各動作均維持10 s,休息10 s后進行下一個動作,每日訓練2次,每次時間為20 min。(3)有氧運動。急性期患者需減少活動,保持臥床狀態,避免加重其關節腫脹與疼痛等癥狀。慢性期患者可適當進行快步走、瑜伽及打太極等活動項目,每日活動1~2次,每次持續30 min。(4)進行心理疏導。由于關節疼痛,患者多會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因此需對其實施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與護理,并對患者普及有關老年洗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疾病與康復知識,幫助其緩解心理壓力。
比較組間疼痛情況、膝關節活動功能與總有效率。(1)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負重時站立5 min膝關節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3]。(2)采用膝關節功能評分表(HSS)對患者關節活動情況進行評估,分數越高代表患者活動情況越好[4]。(3)療效判定:采用HSS評分評定臨床療效,85分以上為優秀,70~84分為良好,60~69分為可,59分及以下為差。總有效率=(優秀例數+良好例數)/總例數×100%[5]。
護理前,兩組各項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護理后,觀察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HS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VAS、HSS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VAS、HSS評分對比(±s,分)
VAS評分組別 例數HS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30 7.33±1.36 2.76±1.35 61.73±5.24 87.21±10.53對照組30 7.15±1.46 4.12±1.28 60.53±5.32 73.34±6.37 t 0.494 4.004 0.880 6.172 P 0.623 0.000 0.382 0.000
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膝骨關節炎為慢性退行性病變類疾病的一種,其發病率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而不斷上升。其病程持續比較長,發病原因也比較多樣化,臨床上主要采用手術、藥物等方法對其實施治療,通常情況下早期適宜給予藥物治療,而晚期則通常實施手術治療,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術式為膝關節置換術,常用藥物為透明質酸鈉。透明質酸鈉作用在膝關節骨關節炎病變位置,可起到潤滑關節墻的作用,同時促使關節、組織之間摩擦,從而對關節軟骨起到愈合、再生的效果[6]。超短波治療可起到促進炎癥在關節腔內吸收的目的,以幫助患者減輕疼痛感。因此,在臨床治療的同時,為確保患者更好的恢復,有必要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7]。
對此類患者實施綜合康復護理,可有效避免關節攣縮,起到有效修復洗關節腔臨近組織的作用,從而修復關節軟骨并促進其再生,全面改善其關節活動的能力[8]。本研究中共選取60例老年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不同組后,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綜合康復護理,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2.76±1.35)、(4.12±1.28),HS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87.21±10.53)、(73.34±6.37),以上數據組間比較差異顯著(t=4.004,P=0.000;t=6.172,P=0.000);觀察組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93.3% vs 70.0%),差異顯著(χ2=5.455,P=0.020)。提示對老年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實施綜合康復護理,可獲得顯著臨床療效,對緩解其膝關節疼痛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有利于促進其關節活動。
綜上所述,老年膝關節骨關節炎起病隱匿,發展至嚴重期的患者可出現關節畸形、關節功能障礙等臨床表現,對患者的正常生活與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本研究結果證實,在對患者實施對癥治療的同時,給予患者常規護理與綜合康復護理,可有效減輕患者膝關節疼痛的程度,同時還可改善其關節功能,從而獲得比較好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