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莉 寧園 吳麗娜
風濕性心臟病是心臟大血管外科的常見病,主要是由風濕熱活動所致的瓣膜損害(包括腱索、瓣環、瓣葉、乳頭肌的異常),瓣口關閉不全或者出現狹窄,引起心臟或者全身的損害。患有此病患者大多病情較重,目前該病的發生率在不斷上升[1]。針對風濕性心臟病患者,瓣膜置換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其原理是通過改善血流動力學,進而最終達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但該手術容易引起術后并發癥,如電解質紊亂或者低心排血量綜合征,并且也存在一定手術風險,術后恢復過程較長[2-3]。研究表明[4],接受心臟瓣膜置換手術的患者因其術后恢復過程比較艱難,患者容易出現焦慮抑郁情緒,進而引發各種術后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臨床在治療過程中除了臨床常規護理,還要進行康復護理,提高治療及護理的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零缺陷護理管理理念是目前主推的新型護理管理理念,其護理理念將各個護理環節中的護理缺陷趨向于“ 零”,在護理過程中以精益求精的審慎態度追求完美的護理,充分發揮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減少錯誤發生。陳惠姍等[5]在研究中發現患有心臟病的患者在術后康復過程中運用零缺陷護理管理理念,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并發癥發生率。近幾年來零缺陷護理管理理念也廣受醫護人員的青睞,但目前有關零缺陷護理管理理念的臨床研究對于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手術這一領域涉及較少,本研究探討零缺陷護理管理理念在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患者圍手術期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 2019 年 2 月 — 2020 年 12月在我院心臟大血管外科行瓣膜置換術治療的 80例風濕性心臟病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確診為風濕性心臟病,且符合心臟瓣膜置換術手術指征;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無認知障礙及精神類疾病。排除條件:伴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存在其他心臟疾病;有手術禁忌證。按照性別、年齡、心功能分級組間匹配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中男19例,女21例;年齡38~73歲,平均53.24±3.86歲;心功能分級:Ⅱ級13例,Ⅲ級14例,Ⅳ級13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39~75歲,平均53.19±3.88歲;心功能分級:Ⅱ級15例,Ⅲ級13例,Ⅳ級1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心功能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審批得到倫理委員會的許可。
1.2.1 對照組 給予圍手術期常規護理,包括做好術前詢問、術中配合、術后宣教等。
1.2.2 觀察組 在零缺陷護理管理理念的指導下給予圍手術期針對性護理,具體包括:
(1)術前護理:①常規護理。隨著患者病情進展,心排出量逐漸減少,容易引發靜脈栓塞,要適當調整病床角度,做好四肢按摩,指導患者定時翻身,因消化功能逐漸減退,存在營養吸收障礙。因此也要做好術前患者的營養支持工作,增加氨基酸及脂肪酸等食物攝入,逐步提高患者的營養吸收能力。②心理護理。術前因患者擔憂手術,負面情緒影響睡眠質量,增加心臟負擔,影響手術效果。術前主管護士和麻醉師要與患者面對面溝通交流,向患者介紹手術基本流程、疾病相關知識,及時掌握患者心理動態,針對其存在的問題給予心理指導,以減少其內心焦慮及恐懼。③術前準備。術前1d做好備皮,嚴格執行抗生素皮試醫囑,備好手術當天注射誘導麻醉藥物、呼吸機、血管活性藥物及心電監護儀。指導患者術前多臥床休息,術前1周氧氣吸入,每日3次。做好鹽分的控制及液體攝入,進行離子檢查,糾正電解質紊亂,使患者自身機體條件保持良好。給予相應的正性肌力藥物,提高患者的心功能,使其能夠耐受手術。
(2)術后護理: ①循環系統監測。患者術后及時進行心電監測,重點監測心率,出現心律失常立即報告醫師,并給予相應處理。監測血壓、尿量等,使患者維持正常循環血量,避免加重心臟負擔。②做好術后引流。手術當天密切觀察患者胸管引流量,若引流量過多要不斷擠捏, 引流出縱膈與心包內的血液,注意引流液顏色及引流量。③保持電解質平衡。術后第1天電解質的攝入量要比尿量小,后每日攝入量與尿量保持平衡狀態,術后做好離子監測。④ 做好抗凝監測。術后積極進行抗凝治療,嚴格注意抗凝藥物的使用劑量,監測凝血情況,告知患者需口服抗凝藥物,及時調整抗凝藥物劑量,保障用藥安全。
(1)并發癥: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如電解質失衡、心力衰竭、低心排綜合征、其他。
(2)生活質量:應用世界衛生組織關于生存質量的相關標準,評定內容包括食欲、乏力、運動、疼痛及睡眠情況,分值為0~4分,患者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6]。
(3)護理認同感: 采用本科室自制的“護理認同感調查問卷”評定,出院前發放給患者,根據其主觀感覺評定患者的主管護士在住院期間各項護理技能(如護士應對臨床緊急事件的處理能力、協助患者翻身及處理壓瘡等術后并發癥等)、護理態度( 溝通時的語氣、語速及微笑情況等) 、住院環境( 溫度、濕度、衛生等)3個方面的認同感,每項為10分,得分越高證明護理認同感越高。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食欲、乏力、運動、疼痛及睡眠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食欲、乏力、運動、疼痛及睡眠評分均較護理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護理認同感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認同感評分比較(分)
風濕性心臟病是臨床心病科的一種常見病,該病主要體現在心臟瓣膜狹窄或關閉不全,對患者實行瓣膜置換術是目前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式[7]。但瓣膜置換術后易誘發許多并發癥,術后護理稍有不慎,就會嚴重影響患者預后[8]。因此給予患者科學的圍術期護理是十分必要的。相關研究指出[9-10],在零缺陷護理管理理念的指導下對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的患者給予圍手術期針對性護理能夠促進患者康復,提高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運用零缺陷護理管理理念進行圍手術期護理干預能夠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有研究指出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后患者容易出現電解質失衡、心力衰竭及低心排綜合征等并發癥[11]。零缺陷護理管理理念在心臟瓣膜置換術后護理過程中通過全程循環系統監測、術后引流、維持電解質平衡及做好抗凝監測一系列措施,降低了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有效改善了患者預后。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運用零缺陷護理管理理念進行圍手術期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術后針對性護理理念的不斷發展,零缺陷護理管理理念在圍手術期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患者的護理過程中逐漸受到重視[12]。零缺陷護理管理理念要求護理人員在主觀上盡可能避免錯誤發生,護理的各個環節都追求完美。通過為患者做好按摩,指導患者翻身,做好營養支持工作及心理護理等有效措施,增加了患者的食欲,緩解了乏力癥狀,減輕了疼痛,改善了運動及睡眠情況,進而使患者整體生活質量得到很大提高。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認同感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運用零缺陷護理管理理念進行圍手術期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的護理認同感。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手術極其復雜,術后對機體的創傷也較大,患者術后容易產生焦慮及抑郁情緒[13-15]。零缺陷護理管理理念會指導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樹立更加耐心、細心的服務意識,通過醫護人員面對面溝通交流,針對患者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心理指導,可減少患者內心的焦慮及抑郁,增加患者的護理認同感。
綜上所述,在零缺陷護理管理理念指導下對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進行圍術期護理,能夠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生活質量,增加護理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