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建梅 李芬 李小紅 鄭李明
產褥期是指產婦分娩后生殖器官、身體恢復的時期,一般為6~8周,在此階段產婦易疲乏,須多臥床休息,調養身體,以加快機體恢復,盡早達到孕前生活狀態[1-2]。因產婦妊娠期間生殖器官會發生改變,體型、子宮、腹壁和消化能力等均需要一個恢復期,產后應精心調養。但產婦分娩后部分激素急劇減少,減少腦內兒茶酚胺,影響高級腦活動,可誘發心境障礙,加之精神上受到角色轉換、寶寶哺育壓力等因素影響,心理狀態常發生變化,易出現抑郁,嚴重者出現自殺、幻覺等不良情況,危害性極大[3-4]。本研究探討產褥期產婦并發抑郁的危險因素,為制訂相應的護理干預對策提供參考依據。
選擇2018年1月—2020年12月就診于醫院的產褥期產婦242例,將其中并發抑郁的31例患者作為病例組,未并發抑郁的211例患者作為對照組。納入條件:認知功能正常;臨床資料完整;處于產褥期內;年齡>18歲。排除條件:精神疾患;存在視聽功能障礙、語言溝通障礙;合并慢性疾病;存在免疫性疾病;既往有抗精神病藥物、抗抑郁藥物應用史;酒精依賴;合并腦外傷。
(1)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年齡、工作情況、胎次、文化程度、夫妻感情、分娩方式、懷孕計劃、分娩時恐懼感、產后并發癥、是否存在抑郁等。
(2)抑郁評估:用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5]評估入組產婦心理情況,SDS包括20個條目,每個條目按1~4分4級評分法,將各條目得分相加即為總粗分,總粗分乘以1.25取整數部分即為標準分,滿分100分,以53分為臨界值,分數<53分為正常,≥53分提示存在抑郁,分值越高則抑郁越嚴重。
(3)調查方法:由統一培訓后的護士用標準引導語行問卷調查,若患者存在視力不佳等情況,則由調查者協助完成問卷。調查問卷當場發放,現場填寫,現場收回問卷,確保問卷調查的準確性與真實性。
應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單因素分析時,計數資料組間構成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單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夫妻感情一般、剖宮產、無懷孕計劃、產后有并發癥、分娩時恐懼感為產褥期產婦并發抑郁的相關危險因素(P<0.05),見表1。

表1 產褥期產婦并發抑郁的單因素分析
以產褥期產婦是否并發抑郁為因變量,上述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夫妻感情一般、剖宮產、無懷孕計劃、產后有并發癥、分娩時恐懼感是產褥期產婦并發抑郁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產褥期產婦并發抑郁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產褥期產婦心理相對脆弱,自身身份的改變和家庭、社會等各方面因素均會引起嚴重的情緒波動,引起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對母乳喂養質量和產后身體恢復情況造成直接影響[6]。產后產婦身體內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降低,相應的減少與情緒活動有關的兒茶酚胺分泌,體內內分泌調節處于不平衡狀態,產婦情緒穩定性較差,同時經歷妊娠、分娩后,產婦身體疲憊虛弱、角色轉變、不知如何哺育期待已久的嬰兒等,易出現抑郁情緒[7-8]。產后抑郁屬于心智性疾病,會表現為悲傷、抑郁、哭泣、沮喪等,嚴重時可出現精神病性癥狀,如幻覺、妄想等,直接影響產后機體機能恢復[9-10]。因此,充分了解產褥期產婦并發抑郁的相關影響因素,對于臨床護理方案的制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研究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夫妻感情一般、剖宮產、無懷孕計劃、產后有并發癥、分娩時恐懼感是產褥期產婦并發抑郁的高危因素。分析原因在于:
(1)夫妻感情一般:夫妻感情一般者,伴侶對產婦的關心程度不夠、把注意力全部轉移到孩子身上等,產婦可能會出現心情低落,長期以往易出現抑郁癥等不良心理。
(2)剖宮產:剖宮產后切口疼痛會影響產婦對身體狀況、生活能力恢復的自信心,對術后身體功能存在疑慮,甚至會不自覺的擔心剖宮產嬰兒的生長發育,進而出現情緒不穩定,出現失眠、心悸、易哭等脆弱心理表現,從擔憂、疑慮、疑問開始,不斷疊加,增加抑郁發生可能性[11-12]。
(3)無懷孕計劃:有懷孕計劃者妊娠前做好了充分的心理組準備,能夠有效降低妊娠對孕婦的應激程度,有助于孕婦的應對能力提高,避免妊娠期間的應激源和應激對情緒造成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可預防產褥期抑郁發生。而因無懷孕計劃者未經過充分的孕前準備,妊娠期及產褥期易出現人際關系敏感性增高,同時產婦初為人母的角色轉化、經濟負擔加重與生活方式改變等帶來的壓力,加上害怕孩子生病、哭鬧、吐奶等,存在較大的情緒變化,發生抑郁可能性相對較大。
(4)產后有并發癥:產后有并發癥的產婦擔心今后身體功能恢復、難以很好的照料新生兒等出現顧慮重重、多思少眠等現象,甚至會出現愛好索然、言語減少等表現,增加抑郁發生風險[13]。
(5)分娩時恐懼感:產婦分娩時恐懼包括多方面,如對胎兒健康安全的恐懼,擔心胎兒發育不健全出現先天性疾病等不良情況;擔心自身無法承受分娩疼痛、擔心生產過程中出現難產或死亡、害怕腹部或會陰切開所致的損傷、疼痛;害怕自己分娩時失去控制、乏力,無足夠體力支撐整個分娩過程,擔心產程不會正確用勁、呼吸、失能、自控力不強;擔心分娩會影響今后夫妻性生活、養育等,可導致產婦出現恐懼、焦慮等不良心理,增加術后失眠、抑郁等后遺癥發生風險[14-15]。
針對上述情況,臨床需制訂相應的干預措施:①護理人員需做好產婦伴侶的思想工作,使其充分了解產婦生產辛苦;角色轉變的不適應性,沒有做好當母親的準備等,主動關心產婦,提供給產婦充分的身體營養與精神支持,使其因積極健康的形態順利度過產褥期,促進身體恢復。②叮囑孕婦遠離經常抱怨生活的人,一旦有人向你傾訴分娩痛苦時,及時借口離開,多與積極向上的孕婦交流、溝通,并參加分娩公益講座,可在了解分娩知識的同時,更好的對自己的心理狀態調節。③妊娠期間積極與朋友、家人溝通、交流,與“準爸爸”積極參加親子游戲,提早適應身份,并定期參加孕檢、產檢,確保胎兒安全。④針對無分娩計劃的產婦,積極宣傳分娩生理知識、詳細向產婦及其家人講解護理嬰兒的相關技能、知識,鼓勵他們接納孩子、照顧孩子,增加產前承受能力,分娩時給予適當的安慰、心理疏導,消除不良情緒,避免產褥期并發抑郁。
綜上所述,夫妻感情一般、剖宮產、無懷孕計劃、產后有并發癥、分娩時恐懼感是產褥期產婦并發抑郁的高危因素,臨床需針對各種危險因素制訂相應的干預措施,預防抑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