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勤 徐芳
手術是治療肛裂、肛瘺及混合痔等肛腸疾病的重要方法,但由于肛門部位神經豐富,患者術后疼痛明顯。術后疼痛在增加患者恐懼心理外,會增加排便困難等并發癥發生風險,影響患者的就醫滿意度、舒適度及生活質量造成影響,故給予有效、科學的臨床干預措施以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緩解患者疼痛顯得尤為重要[1]。地佐辛作為肛腸科術后常用的鎮痛藥物,鎮痛效果良好,但也存在藥物依賴性及不良反應等不足[2]。近年來中醫療法在臨床不斷應用,其中中醫穴位針灸逐漸獲得臨床認可,具有長效及安全等特點[3]。鑒于此,本研究探討撳針聯合熱敏灸對于肛腸科術后患者疼痛的臨床療效。
選擇2020年1—12月于我院行肛腸手術的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均具有手術治療指征,經保守治療無效;體質量指數(BMI)16~30。排除條件:患有神經系統疾病;患有腫瘤疾病;耳部皮膚或其他部位皮膚破潰;患有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按照性別、年齡、疾病類型匹配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48.27±6.13歲;疾病類型:肛裂5例,肛周膿腫7例,肛瘺8例,混合痔20例。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48.32±6.09歲;疾病類型:肛裂6例,肛周膿腫8例,肛瘺9例,混合痔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對照組 術后給予地佐辛鎮痛處理,肌內注射5 mg/次,必要時服用,同時采用護理干預措施,主要內容包括:①用藥指導:向患者及其家屬提供用藥指導,謹遵醫囑就各類藥物進行詳細指導,提高用藥安全性;②飲食指導:依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相應食譜,嚴禁煙酒及其他刺激性食物;③并發癥防治:通過健康宣教等方法向患者講述并發癥預防技巧及相關知識,并制定有效性、針對性的防治措施;④疼痛干預:患者術后疼痛明顯,通過與患者聊天及播放音樂、電視等方式轉移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力,同時在換藥時動作輕柔,并與患者進行溝通,以減輕其疼痛感。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撳針穴位埋針輔助熱敏灸。撳針穴位埋針:選擇合谷、內關、足三里穴,選擇直腸、大腸、肺、神門等耳穴,采用撳針(0.2 mm×1.5 mm,日本清鈴株式會社提供)刺入上述穴位,并采用醫用脫敏膠帶固定,中等力度按壓5 min,以患者得氣為宜,留針48 h,每2 d1次。熱敏灸:選取八髎穴熱敏高發穴位,將點燃艾條置于皮膚上約3 cm部位,手腕緩慢搖動進行左右回旋灸,以患者無灼痛感但感到溫熱為宜;同時選取雙側大腸俞,進行雙點熱敏灸,于大腸俞上方同時采用兩條艾條行灸,艾灸時間以患者熱敏感消失情況判斷,1次/d,7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評估兩組疼痛緩解情況。
(1)疼痛緩解情況[4]:疼痛基本消失,NRS評分≤4分為顯效;疼痛有所減輕,NRS評分4~7分為有效;疼痛癥狀無改善,NRS評分>7分為無效,依據有效、顯效病例計算疼痛緩解總有效率。
(2)舒適度:干預前、干預7 d后采用舒適狀況量表(GCQ)[6]評估,包括社會文化、環境、心理及生理等方面,共28個項目,各項目評分1~4分,評分越高則舒適度越高。
(3)統計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費用。
(4)不良反應:干預前后檢查兩組肝腎功能及血、尿、糞常規與糞便隱血試驗。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疼痛緩解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疼痛緩解情況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GCQ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GCQ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GCQ評分比較(分)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肝腎功能及血、尿、糞常規與糞便隱血試驗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肛腸科手術并不復雜,手術風險小,但由于肛門生理部位特殊,肛門中齒狀線遍布豐富神經末梢,手術中會導致淋巴、血液循環受阻、括約肌痙攣,患者術后疼痛明顯[7-9]。同時術后由于換藥、尿液及糞便刺激等影響,患者由于畏懼疼痛會產生抗拒心理,影響患者依從性,傷口愈合緩慢。故肛腸科術后實施必要的鎮痛及護理干預處理有利于減輕患者疼痛、促進肛門功能恢復及傷口愈合。
止痛藥物為西醫緩解肛腸科患者術后疼痛的主要方法,但對患者胃腸道刺激大,且具有藥物依賴性,可能會增加相關不良反應[10]。護理干預措施的實施有利于引導患者以正確的態度看待術后機體疼痛,并采取飲食指導、用藥指導、并發癥防治及疼痛干預等改善患者心理體驗,提升患者舒適度[11]。中醫認為患者行肛腸手術后,會致筋脈受損,術后局部筋脈阻滯、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撳針法屬于針法中浮刺及淺刺范疇,為傳統醫學重要組成部位,將腧穴、皮部理論相結合并應用,通過撳針刺激體穴、耳穴,能夠發揮行氣活血、調節衛氣及通經止痛的效果[12]。撳針療法能夠將針體長期留置于體內,在患者換藥、排便前或疼痛時,隨時可以進行按壓刺激,以精確、快速緩解疼痛,且對患者正常生活無影響,臨床應用簡便易行。熱敏灸采用艾條燃燒形成的艾熱,以經絡運行為指導理論,對熱敏穴位進行懸灸,可對人體經氣運行、經絡傳導進行激發,達到推氣至病所的作用[13]。熱敏灸具有“小刺激、大反應”的作用,能夠經經絡直達肛門部位,起到消淤、散結及鎮痛的效果[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疼痛緩解總有效率及GCQ評分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肝腎功能及血、尿、糞常規與糞便隱血試驗檢查未見明顯異常。提示撳針聯合熱敏灸用于肛腸科術后患者中鎮痛效果確切,能夠減輕患者疼痛程度,加快患者術后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提高患者舒適度,臨床應用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撳針聯合熱敏灸可顯著緩解肛腸科術后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舒適度,縮短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經濟負擔,臨床應用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