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中國公路學會 本刊編輯部 執行 本刊編輯部
一直以來,公路行業通過創新突破技術瓶頸,有效地發揮了公路網和運輸系統的效能,提高了公路交通的供給能力。高速公路建設成套技術的創新,加快了我國公路交通的現代化進程;長大跨徑、深水基礎橋梁建設技術的不斷進步,使我國橋梁技術躋身國際一流;信息化建設提升了公路交通建設、運營管理的現代化水平,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公路領域的創新應用,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智能交通的快速進步;交通軟科學研究碩果累累,戰略規劃研究成果豐碩,有效地服務了政府和行業的科學決策。
可以說,公路交通的科技創新支撐了公路事業的跨越式發展。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519.81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10萬公里、覆蓋了98.6%的20萬以上人口城市和地級行政中心。公路橋梁數量高居全球首位,公路隧道數量也位于世界第一梯隊。全國道路網絡基本實現規劃合理、功能齊全、分布廣闊、安全可靠,展現出縱橫交錯、脈絡清晰的公路布局。
作為公路交通科技創新風向標的“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見證了21世紀以來我國公路行業科技創新的整體歷程,同時也代表了行業科技發展的趨勢。自2002年設立以來,已有2588個項目獲獎,綜合授獎率約為30%。
2020年度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經評審委員會評審并報理事長辦公會議審定批準,評選出178個獲獎項目。其中,科學技術獎174項(特等獎6項,一等獎34項,二等獎83項,三等獎51項),科普類獎4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
近年來,BIM技術在我國交通工程中的應用逐漸增多,并成為行業研究的熱點。從2019開始,中國公路學會設立“交通BIM工程創新獎”,順應了信息化技術發展的大趨勢,完善了學會科技獎勵的拼圖。
2020年是“交通BIM工程創新獎”評選的第二年,這一年,經評審委員會評審,共評選出78個獲獎項目。其中,特等獎4項,一等獎12項,二等獎39項,三等獎23項。
從2020年度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和2020年度中國公路學會“交通BIM工程創新獎”獲獎項目來看,橋梁和隧道等關鍵構造物依然是行業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獲獎數據反映出我國橋梁建設需求仍將持續旺盛,山區、跨海大橋的建設條件將更加復雜,功能要求將更加多樣,建設難度將越來越高,這些都需要設計和建設技術的突破。整體而言,橋梁領域開始更多地關注橋梁的工程質量、創新問題、耐久性問題和管理養護問題。

除了橋梁的耐久性之外,一批涉及公路設施安全耐久性的橋隧結構、路面壽命、安全風險評估的創新技術也獲得了行業認可。耐久性、長壽命的理念正在科技層面得到不斷加強,獲獎項目從不同技術角度和領域探索更加經濟耐久的新型道路材料和結構,為設施的安全耐久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支撐。
與耐久性同時引發人們關注的是綠色公路技術研發,從眾多相關的獲獎項目來看,行業正在大力研發節約資源、節能降耗、保護環境的綠色公路關鍵技術,不斷建立健全公路全壽命周期成本評價體系,研發環境保護和生態防護技術、廢舊材料和建筑垃圾循環利用技術。當前,節能、降噪等新型環保路面技術正成為行業研發、推廣應用的熱點領域。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多學科的綜合交叉與深度融合,特別是信息技術、工程材料與結構等學科的交叉融合,BIM信息化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自主研發及在公路領域的應用,正在推動設計、施工、養護和運營的整體進步。智能感知、5G通信、高精度定位和邊緣計算等技術已開始在公路工程和路網管理中探索應用,車路協同技術發展和對智慧公路建設的探索也方興未艾……
為更好地對這些獲獎項目進行宣傳和介紹,《中國公路》雜志每年都會將獲獎項目的精華內容集結成冊,推出《中國公路·創新號》專刊及《2020年度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交通BIM工程創新獎獲獎項目集錦》,成為記錄和展示中國交通運輸領域科學技術創新、發展的珍貴資料。
未來,為了更快、更好地實現“交通強國夢”,希望交通運輸行業的科技工作者們能夠繼續不斷探索、以創新為己任,推動公路交通事業的蓬勃發展,也希望我們每年一期的《中國公路·創新號》專刊和《2020年度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交通BIM工程創新獎獲獎項目集錦》,能對公路交通行業的從業者有所啟發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