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 王云

左圖:藏羚羊遷徙期穿越青藏公路動物通道

中圖:哈佛大學理查德·福爾曼教授考察環長白山旅游公路

右圖:巴基斯坦中巴喀喇昆侖公路沿線生態保護調研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公路路域野生動物保護創新團隊(簡稱“創新團隊”)針對當前我國公路網絡對野生動物影響程度不清、機理不明的突出問題,選擇六大動物地理分區的典型公路,通過長期跟蹤監測、國內外大量調研、遙感影像解譯、野外試驗、理論分析、工程示范及驗證等手段,針對典型區域公路建設對野生動物的影響規律及野生動物保護關鍵技術開展了系統研究,為我國典型區域公路建設野生動物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創新團隊闡明了典型區域公路交通對鳥類的行為影響特征,以及對野生動物致死和阻隔的影響程度,揭示了青藏高原交通基礎設施對藏羚羊等典型物種的疊加影響規律,發現了藏羚羊等典型物種對公路交通干擾的適應周期。提出了“嘗試穿越”和“實際穿越”的概念,通過雙相機校核進行動物通道有效性評價。建立了公路大中型獸類動物和兩棲類動物通道設置技術體系,給出了利于青藏高原特有動物和長白山兩棲類動物穿越通道的尺寸參數及阻隔兩棲類動物上路的隔離柵高度和利于逃生的排水溝坡度尺寸參數。
除此之外,創新團隊還建立了長白山保護區路域野生動物及棲息地保護基礎信息平臺和長白山區路域野生動物調查技術系統,開發了基于移動GIS的長白山野生動物道路致死調查軟件。
公路對野生動物影響規律、路域動物調查與監測技術、動物通道設置技術、路域動物與棲息地保護基礎信息平臺等研究成果,在全國六大動物地理分區的30多條公路和鐵路上得到應用,監測了100多處動物通道,累積里程達6000多公里。
創新團隊編寫了《綠色公路建設技術指南》中的野生動物保護技術、大量論文專著出版、10多次媒體宣傳等將公路野生動物保護理念在交通行業廣泛宣傳,具有顯著社會效益。
項目研究成果提高了我國綠色公路的國際影響力,創造了“我國五個唯一或首次”。該項目研究成果得到歐洲基礎設施生態網絡委員會IENE的關注,并邀請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加入了該組織(我國唯一);得到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關注,邀請項目組加入了“亞洲象交通與生態專家組”(交通行業唯一);得到澳大利亞交通生態學委員會的關注,受邀加入了“交通生態學信息網絡”工作組,任亞洲區編輯(我國大陸唯一);受邀參編IENE主編的國際標準“A Global Strategy for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Transport and other Linear Infrastructure”(我國交通行業首家,將于2021年正式出版);項目組受邀參編國際專著編寫“Handbook of road ecology”,并獲得北美和歐洲兩項獎勵(我國首家和唯一)。
12年來,項目組開展了26次國際交流,培養了2名國際學生(美國、巴基斯坦),受邀出席了幾乎所有交通生態學大會(北美ICOET,歐洲IENE,澳洲ANET),與幾乎所有國際著名研究機構(北美、歐洲、澳洲、非洲、亞洲等)保持聯系。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北美“道路生態學之父”理查德·福爾曼教授曾訪問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并考察長白山區綠色公路示范工程,回國后撰寫了“Emergence of road ecology in China”,他認為中國的道路生態學發展決定著全球道路生態學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