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安家,孫際宏,魏 超,陳江龍
(華北科技學院 安全工程學院,河北 廊坊065201)
近年來,隨著礦山技術不斷發展,我國對煤炭的需求不斷提高,由煤塵污染引起的問題日益嚴重[1-2]。國內對于化學抑塵劑的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紀80年代,近年來,我國加大了研發力度,已經取得顯著的成果。楊靜等[3]將表面活性劑復配應用到煤礦降塵工作中,提升了霧滴對煤塵的潤濕性,達到有效降塵的目的。LIU等[4]通過季銨鹽改性方法對殼聚糖進行分子改性,合成了一種煤礦噴霧降塵的潤濕粘結添加劑,大幅提高了噴霧防塵效果。目前,我國現有的抑塵劑雖然種類較多,但普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價格高、功能過于單一、無法降解,有的甚至具有毒性,極易造成環境污染。因此,新型化學抑塵劑的研發勢在必行。
羧甲基纖維素鈉作為最重要的纖維素醚類之一,以其來源廣泛、無毒性、無污染、生物降解性好的特點,常作為吸附劑材料廣泛應用于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淀粉是一種天然高分子聚合物,來源廣、價格低,常作為有機復合高吸水樹脂的基體。本文主要介紹一種由羧甲基纖維素鈉和淀粉作為基體、丙烯酸鈉作為單體接枝共聚而成的復合型抑塵劑,同時具備潤濕、粘附、保水、凝并等功能,并且綠色環保,不會產生二次污染,能最大程度上減少煤塵的擴散,改善作業環境。
羧甲基纖維素鈉、淀粉、氫氧化鈉、丙烯酸、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過硫酸銨(以上物質均為分析純),蒸餾水。
將盛有300 mL蒸餾水的燒杯放于水浴鍋中,溫度保持在72℃左右,稱取一定質量的淀粉和羧甲基纖維素鈉,在攪拌狀態下緩慢混合加入燒杯中,待完全糊化,使體系降至室溫,在氮氣保護下加入中和度為70%的丙烯酸,30 min后,將溫度緩慢加熱到50℃后加入過硫酸銨,通入氮氣,反應2 h后,稱取適量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于反應燒杯中,繼續攪拌1 h,得到接枝共聚的最終產物。粉碎,研磨后,得到粉末狀的抑塵劑[6]。
通過選取羧甲基纖維素鈉、淀粉、氫氧化鈉、丙烯酸、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過硫酸銨在不同配比下制備的煤塵抑塵劑進行混料設計實驗,并對混料設計實驗結果進行擬合與分析,在模型顯著前提下進行各藥劑間配比的優化,最終得出最佳藥劑配比:引發劑過硫酸銨的用量約為羧甲基纖維素鈉和淀粉總量的1.5%;交聯劑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的用量約為總量的1%;淀粉和s羧甲基纖維素鈉∶丙烯酸=3∶8;淀粉∶羧甲基纖維素鈉=2∶3;淀粉糊化溫度為68~72℃;聚合溫度為50~60℃。
將最終產物置于60~70℃真空干燥箱中烘至恒重,使用研缽研磨成粉末,將粉末狀產物與KBr混合研磨均勻后壓片,將制得的壓片使用ThermoNicolet 380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進行結構表征,設置掃描范圍為4 000~400 cm-1,掃描頻率為4 cm-1。
將所制得的產物放置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2 h,稱取6 mg的固體粉末放置于STA409 C熱重分析儀上進行熱穩定性分析,觀察其熱分解情況。熱重分析的升溫范圍為30~650℃,升溫速率為20℃min-1。
將干燥后的最終產物粉碎,置于NovaNanoSEM450掃描電子顯微鏡中,以觀察產物表面和橫截面形態,進一步對樣品進行分析表征。由于膠合樣品的導電性差,因此對樣品進行基于金屬噴涂的預處理,以增強所得圖像的清晰度。
選用DSA100型光學法液滴形態分析系統測定不同溶液對煤的動態接觸角,其角度越小,表示潤濕性越好,越容易潤濕煤塵。每隔10 s測定一次抑塵劑溶液和去離子水的接觸角大小,每種溶液測定4次后取平均值,根據測試所得數據繪制接觸角分布曲線。
采用篩網法測定抑塵劑的吸水倍率,準確稱取一定質量的產物,放入盛有足量水溶液的燒杯中浸泡,以小時為單位,每隔一段時間用篩網將剩余的水溶液過濾去除,并將產物取出,除去表面水分后稱量其質量,連續稱量直至產物質量不發生變化。按照式(1)計算產物吸水倍率:

式中:γ為產物吸水倍率;m2為產物吸水后的質量,g;m1為產物起始質量,g。
將制備好的產物置于恒溫箱中,恒溫箱的溫度保持在60℃;選用NDJ-1旋轉粘度計每隔1 h對產品進行一次粘度測量,以確定產品粘度隨時間的變化,分別測定60、50、40、30℃和20℃時的粘度,得到溫度變化與產品粘度之間的關系。
羧甲基纖維素鈉/淀粉/丙烯酸接枝的紅外光譜如圖1所示。在3 437 cm-1附近出現O-H伸縮振動吸收峰,這是由于CMC上有大量自由移動的羥基、分子內的羥基和分子間的羥基。2 987 cm-1為-CH2,-CH伸縮振動吸收峰;在1 639 cm-1處出現了-COOH中的CO吸收峰。1 488 cm-1為-CH2和-CH的彎曲振動吸收峰;1 399 cm-1為-COONa中-ONa面內變形振動吸收峰;1 173 cm-1為糖苷鍵的C-O-C伸縮振動;1 619 cm-1處出現了-CONH2中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內的N-H振動峰,這表明交聯劑成功加入到羧甲基纖維素鈉/淀粉/丙烯酸的合成中,丙烯酸已經接枝到羧甲基纖維素鈉和淀粉的骨架上。這一觀察結果與理論分析非常吻合,相應的反應機理如圖2所示。據此說明羧甲基纖維素/淀粉/丙烯酸復合環保型抑塵劑已經成功合成[7-9]。

圖1 傅里葉紅外光譜實驗Fig.1 Fourier infrared spectroscopy experiment

圖2 產物反應機理Fig.2 Product reaction mechanism
最終產物的熱重分析曲線如圖3所示,從聚合物熱重曲線(TG)可以直觀的看出抑塵劑固體粉末質量損失存在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30~183.4℃,該階段質量損失主要由于產物中的自由水和結晶水揮發導致,損失的質量大概為14.5%;第二階段為184~433.8℃,該階段損失質量比較嚴重,主要是由于糖鏈失水以及產物中C-O-C糖苷鏈斷裂導致,這個階段損失質量大約是21%;第三階段為434~509.6℃,該階段大約有16.3%的損失質量,產物中各組分因高溫繼續炭化,因而產生了較大的質量變化[10-12]。

圖3 TG曲線Fig.3 TG curve
縱觀曲線變化,產物在184℃開始分解,509.6℃以后基本分解完畢,說明該產物具有較好的熱穩定性,不會因環境因素對實際應用產生影響。
從圖4(a)可以看出,最終產品的微觀結構呈棒狀。這是由于自由基的聚合,導致生成大分子結構。圖4(b)顯示了最終產品的橫截面,可以觀察到產物表面形成了層狀結構,十分致密,因此具有較強的機械性能[13-14]??傮w而言,該干燥產物的結構緊湊,將最終產品應用于煤表面時,它會在煤的粗糙表面上結塊,從而使產品與煤塵之間形成膠結,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的散布,證明了最終產物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和固塵性能。

圖4 產物表面及橫截面電鏡圖Fig.4 Electron microscopy of product surface and cross section
從圖5可以看出,去離子水在濕潤煤塵表面的過程中,接觸角很大且沒有明顯的變化趨勢。而抑塵劑在濕潤煤塵表面的過程中,由圖5、圖7可知,接觸角隨時間不斷變化,當液滴剛滴落在煤塵表面時,其接觸角相對較大,然后迅速下降,直至降到28°達到相對穩定,具有良好的潤濕能力[15-16]。因此,從接觸角實驗可以分析得到,該抑塵劑溶液在煤塵表面的擴散、滲透速度較快,具有了良好的潤濕性能,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煤塵的擴散,進一步提高煤礦井下防降塵效率。

圖5 動態接觸角變化曲線Fig.5 Dynamic contact Angle change curve

圖6 水在煤表面接觸角-60 s時Fig.6 When the contact angle of water on coal surface-60 s

圖7 抑塵劑在煤表面接觸角-60 s時Fig.7 When the contact angle of dust suppressor-60 s on coal surface
圖8 為抑塵劑吸水倍率測定結果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產物在足量水中浸泡9 h后,達到吸水平衡,吸水倍率為150倍,可見該產物吸水性能良好。另外,從圖中還可以看出,產物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達到吸水平衡,具有優良的吸水速率[17]。因此,該抑塵劑無論是在吸水倍率還是吸水速率上,都具有較好的性能,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煤塵的表面處于濕潤狀態,從而有效抑制煤塵污染。

圖8 吸水倍率測定結果Fig.8 Determination of water absorption rate
圖9 (a)表明了產品粘度和溫度之間的相關性。隨著溫度下降,產物粘度逐漸上升。這是由于較低的溫度導致產品攜帶的能量減少,分子間內聚力增強,從而使得產品粘度得到上升。圖9(b)表明了產物的粘度在60℃時隨時間的變化情況,水不斷汽化使得溶液的濃度增加,導致產品中的分子鏈聚結并相互作用,從而形成具有3D網狀結構的凝膠。

圖9 產品粘度隨溫度、時間變化曲線Fig.9 Variation curve of product viscosity with temperature and time
該實驗表明產物的狀態會隨含水量發生變化。在實際應用中,將產品噴涂在粉塵顆粒上,覆蓋其整個表面,產品中的水會滲透到灰塵顆粒之間的空隙中,再加之水的蒸發作用,二者共同導致產品粘度的增加,使得產品從液態轉化為凝膠態,水分的大量流失最終使產品固化,形成堅硬的外殼??煞乐苟螕P塵,進一步改善礦井生產的作業環境。
(1)通過以羧甲基纖維素鈉、淀粉、丙烯酸為主要原料,接枝共聚制備出一種低成本、環保、性能優良的復合型環保抑塵劑。
(2)紅外光譜實驗證實材料間成功發生接枝共聚反應,熱重實驗證明產物熱穩定性良好,掃描電鏡實驗說明產物與煤塵之間會形成膠結,可有效防止煤塵散布,吸水性能試驗可知產物吸水倍率最高能夠達到150倍,接觸角實驗說明抑塵劑的潤濕性能良好,粘度實驗說明該抑塵劑對于粉塵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
(3)實驗表明,該抑塵劑兼具濕潤、黏結、吸水、凝并等功能,具有很好的抑塵效果,同時具有綠色環保、無二次污染等特點,可以最大程度上減少工作面的粉塵污染,改善作業環境,其現場運用必然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應用前景[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