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旭燕

【摘 ?要】中小企業在解決就業、科技創新、滿足生產生活需要、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生力軍。但是,中小企業管理理念、自身規模、抗風險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其可持續性發展,政府如何引導和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就顯得尤為關鍵。
【Abstract】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olving employm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eeting the needs of production and living, and promoting th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become the new for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in China. However, the limitation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erms of management concept, their own scale and risk resistance capacity are to some extent restricting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t is especially crucial for the government to guide and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關鍵詞】中小企業;金融政策;融資問題
【Keywords】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inancial policies; financing problems
【中圖分類號】F276.3;F83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1)07-0099-02
1 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
1.1 國際環境
2018年,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與地區通過雙邊或多邊談判簽署了一系列貿易協定,全球貿易體系的影響力不斷增強。此外,醞釀已久的WTO改革也被提上日程。這些重大談判與合作事項表明國際貿易規則正在重構,新一代國際貿易標準正在形成。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貿易規則變化,進一步影響了我國企業的對外貿易環境。
1.2 國內環境
1.2.1 經濟環境
從經濟發展宏觀環境來看,經濟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總體向好,三大攻堅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展順利,我國的發展仍將長期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但同時國內經濟發展正處于“三期疊加”的階段,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和攻堅區,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新的下行壓力出現。
1.2.2 政策環境
近年來,國家積極出臺各類政策,就營商環境建設、組織建設、融資問題、財稅支持等多方面支持中小企業健康發展。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針對中小企業面臨的生產成本上升、融資難融資貴、創新發展能力不足等問題提出具體實施措施,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紓解中小企業壓力,穩定和增強企業信心,加大創新支持力度,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1]。
2 政府對中小企業扶持的相關政策
2.1 稅收優惠政策
近年來,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了一系列針對小微企業的普惠性減稅政策(見表1)。
2.2 金融促進政策
從政策的關注角度看,緩解中小企業發展的融資困難、融資成本昂貴問題一直是政府制定政策的核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關融資擔保、融資租賃、應收賬款融資、創業風險投資等方面的政策以及鼓勵金融創新政策,促進中小企業加速轉型與發展(見表2)。
3 中小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及問題
3.1 缺乏寬松自由的發展環境
寬松自由的發展環境是當下中小企業能夠健康有序發展的必要條件。然而,目前我國的經濟環境對中小企業的發展依舊存在部分明顯的政策限制[2]。首先,產業政策的差異性。所有制類型和行業特性是相關政策和相關配套扶持政策制定時主要的考慮因素,這些優惠政策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小企業。其次,行政監管和執法不規范。尤其是在新興產業中,不完善甚至缺失的行業法律體系,對該行業的健康成長不利,增加企業負擔。最后,公共服務供給有效性不足,不能很好地滿足中小企業需要。
3.2 相關扶持政策落地難,監管機制有待完善
盡管各級政府部門都在大力出臺政策和措施來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但很難實施。政策執行不力、可操作性差、缺乏針對性等問題依舊存在。為解決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困難,政府需要堅持以服務市場經濟為原則,下放權力,簡化管理,轉變觀念,從中小企業內部特征出發,結合地域發展的現狀,做到準確定位,創新服務舉措,開拓援助思路,凝聚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建立面向全社會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3,4]。
3.3 融資難且融資成本高
3.3.1 融資難
融資難是中小企業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銀行貸款難度大,當前金融行業貸款收緊,特別是信用貸款、長期貸款以及無還本續貸難;其次,抵押擔保難,動產和權利質押的相關機制不完善,銀行允許的擔保物范圍相對較窄,且抵押率較低,部分銀行要求企業主以個人或家庭財產作擔保,直接造成有限責任無限化的局面;最后,直接融資較難,公開發行股票上市門檻高、標準嚴,“新三板”、區域股權市場缺乏融資功能。
3.3.2 融資成本高
融資成本高主要體現在:第一,貸款利率高,銀行貸款利率一般在基準利率上上浮40%~50%,平均利率為6%~7%,小額貸款公司的平均利率在10%~12%,民間及網絡借貸利率則高達30%;第二,中介費用高,擔保費、審計費、評估費和公證費等附加費用較多,收費較高;第三,“過橋”資金成本高,借款年化利率高達30%,中小企業在融資價格上處于不利地位。
4 完善和實施中小企業金融扶持政策的建議
4.1 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加強政策體系建設
當前,世界各國政府支持和保護中小企業發展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在稅收政策上給予中小企業一定的支持。我國的稅收優惠政策需要進一步系統化、全面化、規范化。
4.2 提高金融業間的競爭程度,構建新型金融業態
我國在“十三五”期間首次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效率。建立一個完善的網絡監管體系,逐步減少和消除新型金融業監管套利空間,提高新型金融銀行間的競爭水平。
4.3 完善征信體系,加大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
信用信息征集系統的完善是中小企業信用體系構建的必然路徑,應從不同方面用多種方法來推動信用信息收集系統的完善。加強組織領導,推動各相關部門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農戶等經濟主體的信息記錄。在大數據背景下,通過互聯網信息共享平臺的構建,逐步健全信息征集系統,更加快速便捷地獲取所需的信息。
【參考文獻】
【1】董濤.改革開放40年中小企業的騰飛之路[J].中國中小企業,2018(12):19-23.
【2】王穎.基于“長尾理論”的招商銀行小企業金融發展對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6.
【3】彭勇.中小企業融資研究:一個基于系統論的理論模型[J].綠色科技,2017(24):168-172.
【4】詹謹熙.政府扶持中小企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