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手記
最濃不過是鄉情
■ 陳敏
《公民導刊》6期,刊登了我的稿件《在鄉村振興中開新局立新功》。
5月11日,重慶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鄉村振興幫扶集團成員單位選派的42名駐鄉駐村干部“出征履新”。按照市委統一安排,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軒負責聯系豐都縣,重點指導豐都縣栗子鄉的鄉村振興工作。
這條稿件是5月17日前往豐都縣采寫的。當天一早,我和攝影記者出發驅車前往栗子鄉。栗子鄉三面環水、一面臨崖,繞著山路行車,路很陡。當地人告訴我,這條路從海拔380米一直提升至1300米。
初識栗子鄉是因為這里的大米出名,到了才曉得,這里山形地貌獨特,有48條進鄉出鄉的羊腸小道,先民在此構筑起了易守難攻的寨墻隘口,形成了獨特的山寨文化。
從駐鄉駐村干部出發前往栗子鄉到我來采訪,只有一周時間,但是我聽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幫扶集團駐鄉工作隊副隊長楊硯翔介紹情況時,他卻一口一個“我們鄉”,看來他已經不把自己當外人了。
楊硯翔說,來栗子鄉后,他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到街上轉轉和村民聊天。有一次,他和老黨員周子權在攀談中說起這里的風土人情。周子權把他拉到家中,將一本《山寨風云》塞進他手中說:“書里寫的都是關于栗子鄉的故事,全是我挖掘整理的,你們市里的干部見多識廣,鄉里文旅資源豐富,能不能在發展旅游上想想辦法?”
據了解,這42名駐鄉駐村干部,是由幫扶集團的18家成員單位選派的,其中駐鄉工作隊員4名、駐村第一書記38名。
到栗子鄉建龍村后,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干部、建龍村第一書記潘虹為給自己定下了第一個任務:深入農戶走訪,盡快摸清社情民意。建龍村,戶籍人口502戶1748人,不到兩周,駐村工作隊走訪群眾405戶,走訪比例達80%,排查出飲水、住房、醫療等問題28個,邊排查邊解決16個。
在我跟隨幫扶干部走進69歲的村民李進華家時,他告訴我們,雖然現在收入還可以,但他最大的愿望是開一家農家樂。在他眼中我看的是對新一任幫扶干部的信任和期望。
讀者反饋
@學無止境 “三權分置”是規范土地經營和盤活農村土地資源的重要改革。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我們要在充分尊重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意愿的基礎上重點激活土地經營權。
@永遠銘記 紅色文物、紅色景區等重要的紅色資源,承載著一個個閃光的歷史記憶,是重溫黨的輝煌歷程、傳播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培育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紅色資源的珍貴不僅在于它的光輝歷史,還在于它在當下依然能帶給我們精神滋養。做好新時代紅色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責任重大、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