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軒

“這是我對教師認識的過程”
1992年,在第二屆全國“虹雨杯”歌詞大賽上,一首歌頌教師的歌詞《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引起評委們的注意:“小時候我以為你很美麗,領著一群小鳥飛來飛去。小時候我以為你很神奇,說上一句話也驚天動地。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間教室,放飛的是希望守巢的總是你。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塊黑板,寫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小時候我以為你很神秘,讓所有的難題成了樂趣。小時候我以為你很有力,你總喜歡把我們高高舉起。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筆,畫出的是彩虹灑下的是淚滴。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個講臺,舉起的是別人奉獻的是自己。”
為了公正,大賽隱去所有參賽作品的詞作者姓名,由專家評比。《長大后我就成了你》被評委一致推舉為一等獎第一名。在打開姓名封簽之前,評委們紛紛猜測:“是哪位著名的詞作家又寫出了如此別具一格、生動感人的大作呢?”待公開作者姓名后,評委們不禁大吃一驚——作者竟是一位身在黑龍江省、名不見經傳的29歲青年宋青松。
宋青松,1963年出生,父親是工人,母親是農民。他在山東農村讀了小學,后來到黑龍江林區讀了中學。宋青松先后就讀于牡丹江師范學校、哈爾濱師范大學,畢業后在穆棱縣(今穆棱市)第一中學當了七年老師。《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歌詞獲獎時,宋青松剛剛調到穆棱縣委宣傳部擔任新聞干事。
后來,這首歌由王佑貴譜了曲。在1993年的中國音樂電視MTV大賽上,《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獲得金獎。宋青松在看電視的時候,才知道自己寫的這首歌出名了。在1994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宋祖英滿懷深情地演唱了這首歌。隨后,《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詞在許多教育刊物上發表。一位老師仔細品讀后感慨萬千:“這首歌解開了自己的心結。”
后來,記者在采訪宋青松時問道:“您是怎樣創作出這首歌詞的?”宋青松回答:“與其說這首詞是創作,不如說是我對教師認識過程的記錄。”宋青松坦言,在這個過程中,他對老師的認識從神秘到清晰,再從淡然到敬重,大致經歷了上學、當老師和離開教師崗位后三個階段。
“舉起別人奉獻自己”
上小學、中學時,宋青松對老師的認識是“仰望心中的你”。在偏遠的農村和林區,就像歌詞中所寫的那樣,老師給宋青松的印象是“很美麗”“很神奇”“很神秘”“很有力”。
宋青松回憶,當時教政治課的董老師是一位年輕的工農兵大學生,她講課時神采飛揚,竟讓宋青松對“枯燥”的課程產生了興趣。教語文的于老師,冬天時常在舊中山裝外套件小棉襖,架著副眼鏡,不由讓人聯想起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于老師教的許多古詩、古文當時并沒有教材,是他一筆一筆抄在黑板上教學生背出來的,他也是對宋青松創作影響最大的老師。班主任范老師常常穿一身灰色中山裝,蓄著小胡子,喜歡把手臂彎成直角背在后面,顯得神氣又干練。當時,許多年輕老師都在復習準備參加剛恢復的高考,范老師也是其中之一。范老師各門功課基礎都很扎實,人又聰明,因此常有其他老師向他求教。臨近考試,別的老師都請假停課專心復習了,唯有范老師還在繼續教課。后來,有的老師考上了大學,范老師卻意外落榜了。此外,還有數學老師、生物老師、化學老師、體育老師……正是老師們的教育啟迪,讓宋青松走出了蒙昧。
在七年的教學生涯中,宋青松對老師的認識是“看到真實的你”。宋青松發現,老師有喜怒,也有哀愁;有講臺上的神氣,也有分房、評職稱等生活中的苦惱。班主任范老師由于沒有文憑,在教改時被裁減。宋青松再次見到他是在一次下鄉的路上,當時一輛拖拉機陷在泥里,范老師正一身泥水、滿頭大汗地從拖拉機上卸東西——他在一個很偏遠的林場當材料員。宋青松感慨,如果范老師當時也請假復習,或許就能考上大學,如今還會精神飽滿地站在講臺上……
當年那個年輕美麗的董老師后來成了小學校長,宋青松回到母校時卻沒看到董老師和其他師生,只見學校僅有的兩間教室里空蕩蕩地擺著幾張桌子。村民告訴宋青松,學校只有兩位老師、七八個學生,當天老師都去村里動員輟學的孩子復學了。后來,宋青松在縣城的一家小吃鋪意外地遇到董老師,而她已是那里的“老板娘”——原來的那個小學被裁撤了,在重新分配工作時,董老師落聘了。
教語文的于老師曾對宋青松說,他退休后要堅持寫文章,并躊躇滿志地講了一部長篇小說的寫作計劃,可直到于老師離世,也沒有見到他的作品發表……
宋青松又從內心審視了一下自己,七年時間里,他送走了兩屆高中畢業生,其中還有幾人考上了清華大學,但自己仍在偏遠的縣城,當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學教師。每當放學后,望著空蕩蕩的教室,想起每一個座位上曾坐過的學生,宋青松心里說不出是酸楚還是快樂——這也許就是那句“放飛的是希望,守巢的總是你”的最初感受。
到縣委宣傳部工作后,宋青松對老師的認識是“回望執守的你”。作為一名新聞干事,宋青松的眼界比過去開闊了。回想自己只做了七年教師,心里就有委屈,而許多老師一輩子都在從事教育事業,特別是那些偏遠鄉村教師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更令人揪心,難道他們不委屈嗎?一個人能一輩子從事這樣清貧的事業,需要多么高尚的精神境界。
“這時我對老師的敬意油然而生,才有了那句‘舉起的是別人,奉獻的是自己。”時逢兒子出生,宋青松先寫了一首《長大后我成了你》,表達孩子出世后自己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又想起了幾年來對老師這一職業的思考,便寫下了這首獻給老師的《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歌詞藝術地再現了自己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認識過程,用教室、黑板、粉筆、講臺等意象,深情贊頌了人民教師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
“我心里是酸苦的”
有人說,《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歌詞“很美,很甜”。宋青松卻坦言:“寫這首歌的時候,我心里是酸的,甚至有些苦。”
在過去一段時間里,農村的生活和辦學條件一直很艱苦,教師資源更是十分匱乏。宋青松上小學時,學校沒有表,老師就在教室門口釘了三根木棍,以影子轉的角度決定上下課時間。不少鄉村學校也都是“黑屋子、土臺子、爛桌子、破凳子”,坐著一群“泥孩子”。
在宋青松的老師中,有工農兵大學生,有平反后重返講臺的老教師,還有為補充師資力量不足而聘用的民辦教師。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早期,中國鄉村教育都是靠民辦教師支撐著。老師在孩子們眼里是神圣的,但他們也是凡人,也要養家糊口。特別是民辦教師,在學校時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走出校門也要像普通農民一樣,為了生存而辛苦勞作。鄉村教師那些隱藏在土地和山林深處的艱辛,那種不為人知的苦澀,那種笑中帶淚的酸楚,宋青松感同身受。
盡管如此,鄉村教師們還是選擇了“大愛”。他們沒有太多的精力去經營自己的田地,卻對學生非常關心,上課時一絲不茍,培養著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對他們當中的很多人來說,當鄉村教師已不僅是職業選擇,更多的是意味著一種人生信條:學為人師,行為示范。正是幾百萬忠于職守的鄉村教師,帶著知識,帶著理想,帶著最樸素而美好的愿望,完成了中國最基層的啟蒙教育。
1989年,為了幫助失學的孩子,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希望工程”。一次,孩子們拿著“希望工程”捐贈的一架望遠鏡輪番遠望,一個孩子突然說:“老師,你就是我們的望遠鏡!”這讓在場的人們深受感動。老師讓學生的視野開闊,看得更遠,成為國家的希望,老師則是“希望的希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中,尊師重教始終是價值底色。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選擇教師這一神圣職業,眾多的“靈魂工程師”用言傳身教點亮民族的未來。從堅守三尺講臺,到接送大山里的孩子上學;從資助貧困學生,到守護一個人的“輪椅課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學校是鄉村的中心,老師是鄉村和學校的靈魂。”如今,教師已成為受人尊重、愛戴的職業,《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這首歌則和“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等名句一樣,成為對人民教師的最美禮贊。作為贊美人民教師最好的音樂作品之一,《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入選教科版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材,2019年又入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優秀歌曲10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