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樹云

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開展,“人文資源”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在營造地方性“文化旅游”方面,成為一種有效的手段。在“遺產旅游”[1] 熱的趨勢下,“非遺”作為一種“人文資源”,在越來越多的旅游觀光活動中,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驗證了費孝通先生晚年“人文資源”思想觀念的社會價值,以及方李莉教授在此基礎上提出的“遺產資源論”理念。本文以“非遺小鎮”為考察題材,來分析鄉村振興與“非遺”保護雙重社會語境中,費孝通的“人文資源論”與方李莉的“遺產資源論”如何成為可能?以及該理論提出的當代社會意義是什么?
費孝通的“人文資源”思想,概括起來就是:“人類通過文化的創造,留下來的、可以供人類繼續發展的文化基礎?!盵2] 由此,我們足以看出“人文資源”是地方性的、無形的、世代累積的、可延續的,是蘊含人類生活多元樣態的文化資本,且對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起到指導作用。“遺產資源論”是由藝術人類學家方李莉在其導師費孝通的“人文資源”理論的基礎上,基于長期的田野研究提出來的,該理論進一步闡釋了“文化遺產到社會資源的轉化”是文化變遷的一個歷時性特質,表現了文化被重構與文化再生產的動態性的發展過程,成為理解“全球地方化”“本土性現代化”的理論視角。其中,關于“本土性現代化”理念,方李莉指出“我們不需要摧毀我們的傳統文化,以換取現代化的實現,相反傳統可能會轉化成一種構成新的文化或新的經濟的資源”[3]。如果將“人文資源”“遺產資源論”與當今社會熱議的“遺產旅游”連接起來,從人類學的視角來看,它是一種社會知識的文化再生產,因為“非遺”作為一種文化資源,是游客了解某個地方性知識、族群文化形貌的途徑。“遺產旅游”并非自然景觀的旅游,游客的來源地、身份、文化類型、社會性質等多樣性,一定會對旅游地的文化進行再建構,這個過程其實是“去中心化的”“地方性知識的”“趨同中的差異”[4]“生態的”“政治意識形態的”等,可以說,“人文資源”與“遺產資源論”是一種后現代主義的人類學觀念。
城鎮化進程中,“非遺小鎮”的產生,既是一個文化景觀的建構,也是一個地區文化產業類型的再生。“非遺小鎮”的打造,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非遺”專家的知識支持、設計師的視覺美學呈現、運營商的經濟操控等,也是“非遺資源”在旅游業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同時也是“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發展理念的結果,是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的一種文化實踐。這也是方李莉教授提出的“非遺保護的3.0層級”,即“非遺保護所帶來的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一個重要層級”[5]。
一、東沙古鎮的人文地理空間概述
東沙古鎮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因坐落在岱山島嶼半圓形海灣的東角沙灘上,又稱“東沙角”。岱山海島屬于北亞熱帶南緣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溫熱適中,雨量充沛、陽光充足,特別適合人類居住。古鎮南側的念母岙北畚斗遺址以及良渚遺址孫家岙出土的文物,可證明這里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古鎮的東、南、北三面環山,西臨岱衢洋,自古就是舟山漁場的著名漁港。
東沙古鎮的建置,可追溯到唐朝。五代時吳越錢忠懿王曾鑄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千尊鐵塔,藏于東沙山渚頭的普明院??梢?,東沙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影響力之大。但明清兩代的“海禁”使這里“片板不得入海”[6],以致島上荒無人煙。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海禁”結束,東沙漁港逐漸繁榮。每到漁汛期,北到大連、威海、青島,南到江蘇、浙江、上海、廈門、福建諸省市的漁船聚集于此,進入岱衢洋捕魚,形成“船以千計,人以萬數”的繁華盛景。明末清初,因漁業的繁盛帶動了四方居民、百作工匠的聚集,使得這里人口集居、百業興旺、漁鄉風情濃厚,以及不同歷史時期建造的商鋪、作坊、漁公所、民居、廟宇、石板路、老弄堂等,共同營造了濃濃的魚鹽文化氣息。
保存完好的東沙古鎮,從歷史遺存的建筑景觀來看,它不僅顯示著多元建筑樣態、多地移民文化,還是蘊含著鮮明的歷時性文化融合、變遷的樣本。在“非遺”保護與鄉村文化振興的社會語境中,不僅是獨具特色的優質文化資源,更是區域綜合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
為了提升舟山的經濟水平,舟山市政府文化旅游局開啟了一條“非遺+旅游”的保護生產性發展之路。在當地政府相關部門與當地群眾的努力下,2009年東沙古鎮的海洋魚類傳統加工工藝成功入選浙江省“非遺”名錄;2014年東沙古漁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9年東沙古漁鎮(非遺小鎮)的特色發展案例,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19文旅融合的十大優秀案例”。從這一系列政府給予的“頭銜”可以看出,國家在場的“非遺”保護事業,與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的實施之間,有著一定的粘合性。創建“非遺小鎮”是適應時代經濟新常態、實現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也是“后非遺時代”遺產旅游業發展的必然之路。
如何在當下學界熱議的“非遺保護”“鄉村振興”“文化旅游”等社科研究中,找到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筆者對舟山市東沙古鎮進行了多次深入調查后發現,研究“后非遺時代”具有深厚傳統文化的古鎮,其人文資源如何被再創新、再利用?這種人文資源的再建構在當代社會中的各種價值與意義在哪里?傳統人文資源的再利用對于當地文化的再生產起到什么作用?浙江舟山群島的東沙古鎮,含有幾千年遺留下來的無形與有形的人文因子,對其進行合理的挖掘、保護和利用,是我們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東沙古鎮建筑群的時空變遷
東沙古鎮在不同的社會轉型中,經歷了四個比較重要的歷史分期:其一是明末清初,東沙古鎮建筑群原始樣貌的形成;其二是民國時期,中國南方古典建筑的飛檐畫廊與西方卷花欄桿的融合,呈現出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其三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東沙古鎮在紅色文化的影響下,“社會主義建設”“為人民服務”“文化大革命”等符號在建筑上的呈現;其四是信息時代,“非遺小鎮”的文化景觀再造。
(一)海島遺韻:明末清初的東沙古鎮建筑樣態
明末清初,“海禁”的取消,使得全國各地的漁民來到了東沙港捕魚。魚貨的腌曬加工業,帶動了岱山制鹽業的發展。俗話說“一業興帶百業旺”,隨著魚鹽之利的發展,東沙成為遠近聞名的商貿碼頭,有著名的“橫街魚市”“嚴永順米店”“聚泰祥棉布”等。內地移民的海島落戶,帶來了內陸的舞獅子、跑旱船、跳蚤舞等民俗活動,與東沙原住民的“海祭”“迎神賽會”“弄堂節”“媽祖”“羊祜”崇拜等本地風俗,共同形塑了東沙古鎮的民俗文化形態。
來自天南海北的商人把自己的家鄉建筑元素移植到了東沙鎮,在這里可以看到徽派、蘇式、閩南等建筑元素形成的各式各樣的民居。以董家大院為例,青瓦白墻、磚雕門樓,宅院上的檐廊梁枋,檐廊上的花卉石榴、飛禽走獸,梁坊下的八塊雀替,處處透出徽派建筑的藝術特色。
徽州民居比較有特色的是天井中的積水裝置,屋檐下一般都會放置或大或小的幾口水缸,幾根竹竿從屋檐漏出來作為水渠,將屋頂的雨水通過水渠落到缸中以供人們日常使用。徽州建筑講究“四水歸堂”,院子里一個個大缸,被賦予了“水韻財氣”的寓意。
閩南建筑的燕尾脊也在東沙古鎮建筑中體現出來,如和平弄4號民居的屋檐上方,兩端類似燕子尾巴,向上翹起。按照閩南民間的說法,只有舉人以上的官宅才可以使用燕尾,東沙居民使用燕尾脊也足以見出其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過筆者游走街巷可知,大戶人家蓋大房子,一家幾代兄弟住在一起,如董家古宅、俞家古宅、孫家古宅等;家族再大一點的就住在一條弄堂,如鄭家弄、李家弄等。小戶人家,一般為獨院,院墻很低,沒有臨街高大的門樓,也獨具清閑特色。
東沙古鎮的整體建筑風貌,因為地形地勢、沿海氣候的影響,房屋南高北低,錯落有致,呈現出低矮、密集的特征。古鎮房屋的外墻多用堅硬的石材壘制,堅固又防風。里屋的主體部位多為木質穿斗式結構,這種結構對于抵抗臺風和多雨天氣有特殊作用。古鎮上的門戶也別具特色,幾乎找不到完全一樣的門樓結構。大戶人家的臨街門樓一般為飛檐脊,大多為三段式,中間部分凸起;檐脊兩端上翹,呈飛起狀;飛檐下端,根據主人的喜好配有飛禽、走獸、花卉、故事等題材裝飾的各類磚雕、木雕。從整體來看,整個古鎮建筑給人呈現出獨特的古舊、靜謐、異彩紛呈的海島風韻。
總之,明末清初的漁民把自己對于生活的熱情融入建筑中,在這片曾經荒涼的海島上,用自己的雙手將對故鄉的情感用有形的藝術元素表現出來,共同建構了早期東沙古建筑群樣態。
(二)碰撞與融合:民國時期的東沙古建筑
據史料記載,民國六年(1917年)停泊于東沙碼頭的漁船計12601艘,漁民82650人。每年汛期,東沙漁港漁船密集。二三百號冰鮮船,百余只駁魚舢舨日夜運魚。近???0多具落地灶,晝夜烤網,山咀頭、鐵畈沙等漁埠,絡繹不絕。尤其在夜間夜燈高挑,形成“橫街魚市”的海上燈市盛景。在貿易繁榮的東沙古鎮,為了最大程度地通商,東沙古鎮的建筑樣式在這一時期呈現出“商宅一體”的新型建筑樣式。如俞家古宅,主人為魚貨加工廠的廠主。這是典型的四合院,古宅南向開門,三面兩層樓,各九間房,正屋朝東,下為廳堂,上為祖宗堂;南面為臥房,舍頭間是廚房;北面房子,上層為賬房,下面為四間作坊,存放著用來制作腌魚的落地木桶?;掖u院墻,木質回龍圖案,龍、鳳、笙簫、如意鏤空浮雕,青石庫門雕刻等,處處透出主人的殷實家底。
又如東沙橫街的聚泰祥,建于清末民初,占地面積566平方米。沿街的為店鋪,店鋪后經過一個露天的庭院,即為住宅和庫房。位于和平路的“升記號”發兌鋪,建筑的一樓為兌鋪的商貿活動場所,二樓則為民居住宅和庫房。平日里在樓下工作,生活起居則在二樓。這種“商宅一體”的建筑形式,體現了民國時期東沙古鎮貿易的繁榮,也是東沙人民智慧的象征。
海內外的商貿交往所帶來的文化碰撞,改變了東沙古鎮民國以前的建筑樣式,西式的建筑元素被糅進了古鎮的弄堂建筑上。從現存的建筑樣式來看,既適應東沙本土的生活方式,又借鑒了西式建筑的時髦元素。橫街的聚泰祥,內部構架為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外觀樣式則為西洋式,如拱形門窗、半月形陽臺、圓拱形雕花檐脊。此建筑在民國時期,為東沙當時著名的布莊之一,現在已變成了東沙禮堂。位于和平路55號的民居建筑,都是當時大戶人家的宅院,也是東西結合的建筑典范,現今被改為民宿,用于遺產小鎮的旅游業。
無論是“商宅一體”的傳統建筑,還是東西結合的建筑樣態,都體現出民國時期,東沙古鎮曾經的繁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胺沁z小鎮”的打造,有利于為后人留下寶貴、多樣的建筑形態,是一種景觀再造,同時也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再生產,具有本土化的現代性社會意義。
(三)紅色記憶——解放時期的東沙古鎮
解放時期的東沙建筑,處處透出紅色文化特質。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東沙居民將愛國熱情用當時最流行的“標語”,深刻在他們的建筑之上。承載著世代家族故事的宅院,人們對黨的感恩之情與對國家的摯愛之意,共同生長為古鎮的紅色建筑文化,并在民居建筑、廠房建筑和公共建筑中均有體現。這種文化是一種集體情感的傳達,也是一種警示,是人們對家國平安、生活幸福的期盼。據調研,東沙古鎮的一些大戶宅院,在新中國成立以后,被黨分配給當地貧窮百姓。居民們并非一家,根據居住空間的大小,往往有5-6家共用。為了永遠記住黨的恩澤,百姓們在宅院的外立面墻上、屋檐下面的牌匾上,用毛筆體、宋體等字樣寫著當時最流行的口號、標語。如交通路22號民居,有“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以及毛澤東語錄。在橫街的一家民居正進門的石墻上刻有“為人民服務”的毛主席字體,在字體的兩側也刻有“指導我們思想的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標語。新中國成立后,東沙古鎮也和全國各地的村鎮一樣,建立了國營魚市場和漁業供銷社,在這些國有企業的企業建筑中,我們也能看到紅色文化的痕跡。如運動路39號,原為漁業供銷社廠房門口的石柱上寫著“人學王進喜,廠舉大慶旗”的紅色標語。在東沙古鎮的公共建筑東沙禮堂的最上方,寫著“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毛主席萬歲”等。
現在的東沙古鎮,仍然可以看到解放時期的紅色文化殘存,紅色的基因在這里助長,紅色文化使得東沙古鎮的歷史遺韻更加豐厚,文化樣態更加多元。
(四)傳統與再造——信息時代的“非遺小鎮”
考察得知,東沙古鎮曾經以盛產大黃魚著稱。由于過度捕魚和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大黃魚現在幾乎絕種。古鎮的魚鹽商貿受到極大的損傷,漁業不再,這里的經濟水平與往日形成天壤之別,碼頭和鎮政府也搬到了岱山縣的高亭鎮,香干、魚類、玩具等加工廠也都倒閉了,鎮上的40歲以下年輕人都紛紛去外地就業安家,曾經作為碼頭的東沙鎮,只有古老的建筑在訴說著曾經的繁華,而它的未來在哪里?
隨著時代發展,“經略海洋”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沙傳統的海洋文化、魚鹽文化與漁業“非遺”文化的發展都進入了瓶頸期,如漁民號子、漁網編織技藝、唱新聞、變戲法、魚骨畫、鹽雕等傳統技藝的生存空間不斷萎縮。面對這樣的情況,岱山縣以東沙“非遺”主題小鎮建設為契機,大力舉辦“非遺”文化旅游節(謝洋節、弄堂節等),通過重塑“非遺”民俗商業街區、打造特色“非遺”旅游商品(魚繩結、魚骨塑畫)等一系列措施,推進“非遺+旅游”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使古鎮傳統文化重獲新生。
從“非遺”一條街的技藝傳承到節慶活動中的“非遺”展演,從“非遺”產品的延伸到“非遺”保護理念的傳遞,從“非遺”的保護傳承到構建開放活態的海洋“非遺”博覽園,一張張鄉村“非遺網”,帶給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體驗,也讓人們真切品味到“非遺”在百姓生活中的傳與承。小鎮構成了展示文化的絕佳舞臺和承載各類旅游產品的最好場所,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僅停留在口口相傳、師徒相承上,還通過旅游、文化產業的協力發展,形成了較好的“非遺”和旅游融合的本土化和開放性的社會知識傳播。
正如方李莉教授在“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高度”時提出的,“只有將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化成當今民眾生活的一部分,內化成當今新的時代潮流的一部分,并推動著中國的文化和經濟向前發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才會有更加深刻的意義”[7]。她將“非遺保護”與“文化再生產”放到一個全球文化發展的層面上,并用“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辯證關系,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社會實踐理論。
三、東沙古鎮上的人文景觀
如果說,時代的變革是東沙古鎮建筑群樣貌變遷的內在動力機制,那么,這里的原住居民,則是東沙古鎮的魂。歷史的變遷給了東沙建筑獨特的風韻,東沙的居民則讓這些呆板的建筑變得“活”了起來,使古鎮的文化有了生氣與源遠流長的資本。透過一個個大院內部的空間結構以及一條條弄堂,我們就能感知到古鎮里的人文氣息,這股氣息才是當下遺產旅游最珍貴的文化資本。
(一)血脈相連——宅邸建筑里的世代家族
家宅院落是一個家族歷史變遷的縮影,通過建筑的設計與構造,能夠看出東沙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在東沙的建筑群中,東沙的民居建筑以大型的宅院建筑居多,大都為一個大家庭住在一起,一個宅院能容納十余戶小家。在建筑院落里,家與家之間既相互溝通,又有著單獨的門戶空間。在這種大戶人家之中,庭院、水井甚至是廚房等為公共設施,有點類似北京的胡同與四合院。一個大的家庭就在這種聯系之間變得更加和諧,小家之間相互幫助為的是大家庭的共同繁榮。東沙的這種建筑環境和東沙古鎮的移民有關,東沙古鎮從清末一直到現在為止的移民結構,都是一大家一起移民。在考察期間,我們居住的一戶人家,就是在移民的時候帶著舅舅家、姑姑家所有人一起來到這里的。移民之后所面臨的生活困難,是每個家庭都要面對的,只有親人間相互幫助、共同努力才能共渡難關,這種居住建筑的設計構造,是親情互助的最好體現。
(二)生死共濟——弄堂里的街坊鄰里
古鎮的建筑布局以弄堂為中心,“弄堂”在古鎮中比“路”的文化內涵更強,這是當地的生產方式決定的。傳統社會中,物質基礎匱乏,漁船的造價偏高,一般都是一個弄堂里集體包一條船,集體出去打魚,由選出的船老大來照顧船上的日常生活和利益分配。在出海之前,要集體祭拜海神,弄堂里的百姓通常有著生命之約。在丈夫外出打魚的時候,弄堂中的婦女們在家中相互照顧,一起勞動、吃飯、游戲等,男人們捕魚歸來的時候,一個弄堂的男女老少必定慶祝一番,產生了濃厚的感情。因為東沙古鎮位于島上,多有臺風,臺風的來臨會導致建筑的損壞,依靠一個人的力量是很難修補完善的,所以在臺風過后,弄堂里的鄰里就會相互扶持,一起重建家園。以上因素都致使弄堂的鄰里成了一個溫馨的大家庭,相互扶持、相互幫助,東沙建筑的布局顯現了鄰里間的生產關系、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生死情感、人生價值觀等。
(三)老齡化來臨——當下東沙小鎮的人口狀況
根據政府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東沙古鎮有2900多人,70歲以上的有2000多人,60—70歲以上的約有800—900人,40歲以下的本地人屈指可數??梢?,這里老齡化已經非常嚴重,一條街上壽衣店、超市、養老院是相對多的。
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東沙古鎮上生活的居民,大多是60歲以上的,這些人曾經是這里工廠的工人。他們退休后,有的去給身在外地的兒女照管孩子,小孩子不用照顧后,就回來養老了,年齡越老的獨居的越多,不愿意隨兒女一起移居大城市,依然選擇居住在老宅之中,也許是源于對故土的眷戀。晚上8點以后,鎮上很少看到有人出來,尤其能感覺到什么是“老齡鎮”而不是“留守村”,留守村至少還有兒童,他們會帶來生的希望。
從東沙古鎮的人口結構來看,近幾年出現了一種有趣的現象。隨著“非遺”旅游業的發展,2008—2018年的十年間,東沙古鎮的人口比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許多來自鄰省安徽、江蘇和上海的外地人,因看中了東沙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旅游資源,前來投資商鋪或開辦民宿。而東沙古鎮上相對年輕的原住民,則因東沙古鎮發展落后、經濟收入低等問題選擇遷往寧波、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打工。這樣一來,外地人口占比逐漸增加,本地人口相對減少。但是,外地投資者的入駐,也為東沙古鎮的發展帶來了新生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本地人的“回潮”。
四、東沙古鎮建筑群的功能類型劃分
在我們調研的過程中,了解到東沙古鎮建筑群的功能分類,大概有四種形態,分別是居民住宅建筑、民間信仰建筑、文化旅游建筑、老宅廢棄建筑。(表1)
(一)居民住宅建筑
居民住宅是東沙建筑群中占比重最大的,東沙古鎮雖然以文化旅游為主體進行了系統開發,但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護當地的人文環境,留住當地的人文氣息,政府并未將居民直接遷出旅游規劃景區,而是把旅游景點和民居住宅相結合。除了幾條有名的弄堂兩邊的住宅,被改成了適合旅游的商鋪外,其余建筑都依然保持了居民住宅的原始樣態。因此,民居住宅依然是古建筑群中占比重最大的部分。這些建筑群一般分為兩部分:一是清末留傳下來的不同風格的傳統民居;二是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鎮上職工樓房。筆者在考察時,看到一家人在拆自己的百年房子,當被詢問為什么要拆掉文物時,女主人回答:“都壞掉了,不拆,你來住?”可見,當地的居民并非人人都懂古鎮的歷史價值、人文價值,他們蓋新房也是房屋居住的“本真性”使然,是改善生活質量的需要。
(二)民間信仰建筑
民間信仰是一個地區精神文化的體現之一。在東沙古鎮,宗教信仰建筑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古鎮居民的信仰呈多元化,除了信奉傳統的佛教、道教俗神以外,還信奉基督教。據說,基督教信仰源于1863年,英國“沙達門號”輪船在三星洋面的國際航道上的遇難事件。1910年,寧波基督教會派孝章牧師來衢山傳道,并得到政府層面的支持,基督教逐漸在各鄉鎮傳播,并建有“三自愛國教會”聚會點,直到2001年在衢山新建福音堂教會為止,這期間該島上的各種信仰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取締與復興。
舟山當地最主要的民間信仰是“羊府大帝”,據說在乾隆年間,舟山有位姓羊的船老大,在海上救人無數,在死后被封為“羊府大帝”,東沙民眾便集資在東沙古鎮建立起了民間信仰建筑“羊府宮”。羊府宮現在經過了幾輪的修建與擴張,成為了東沙古鎮具有代表性的民間信仰建筑。東沙鎮小嶺墩上的廟宇“都神殿”也信奉一種本土民俗神,起源于殷商留傳下來的神話故事,講述了當時五位征戰沙場的武官,因此又叫“武都府”。清末民初時,每逢農歷五月二十五,一些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平民百姓等都來這里祭拜、祈福,香火旺盛。在“文革”中被破壞之后,丁卯年秋,民眾又集資修復,并擴建了太平庵、觀音亭等。到現在為止,觀音亭上的明燈長夜不滅,為周圍的居民和海上的漁船指路引航。
(三)文化旅游建筑
除去居民居住的老住宅外,東沙的古建筑很多都成為用來發展文化旅游的商鋪了。東沙古鎮在開發之時就著眼于文化發展和旅游休閑的兩個定位,以東沙古鎮有名的老弄堂為主干道,將兩側的老商鋪、有文化價值的大宅院、革命遺址(地下黨聯絡處、金維映故居等)、民國風情街等形成一個具備可游、可居、可觀、可購的古建筑群區。在這些古建筑物中,利用當地的“非遺”項目,如布偶戲、漁民畫、魚結繩、鹽雕等進行填充,共同打造了一個適合外地人旅游的好去處。除去文化旅游商鋪和居民住宅以外,一部分具有歷史文化底蘊和形式獨特的老宅院被改建為民宿,穿插在居民住宅的中間,成為了東沙古建筑最新型的利用方式。這些民宿的樣式都是請專業的古建筑修復師傅,對建筑的外部、內部,依據當代時尚審美與傳統建筑元素進行再設計,成了新舊結合的東沙建筑樣式。
(四)老宅廢棄建筑
東沙古建筑群除了上述這些已經被充分利用的建筑以外,還存在一些廢棄的老宅。我們在調研的過程中發現,在一些弄堂的深處或是依山而建的建筑半山腰,會有一些無人居住的老宅,它們大多因為地理位置較為偏僻、宅邸面積較小而被廢棄。院內已雜草叢生,木板也幾乎腐爛,足以見出荒廢的時間之久。
五、東沙古鎮的多樣性“非遺”項目
費孝通先生說,自然生態和文化藝術生態,也是一種資源,一種財富,而且是一種難以用人工再造的財富和資源[8]。一旦破壞,就難以修復與再造。東沙古鎮,素來以“中國唯一的海島古漁鎮”著稱。自2008年以來,當地政府依托東沙古漁鎮和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蘊,以橫街魚市為核心,以“非遺小鎮”為亮點,對東沙古漁鎮的“非遺”項目進行了一系列的開發。手工漁繩結、漁民畫、魚骨塑畫、剪紙、布袋木偶戲、弄堂節千人漁宴等陸續被政府列入“非遺”名錄。
(一)弄堂節——千人漁宴傳喜悅
千人宴源于明清時期的弄堂節,作為非遺項目的千人漁宴,其實是“遺產旅游”的產物。在山咀頭一路擺放著長龍般的桌子,每個桌子上面擺放著豐富的極富海洋特色的飯菜。五湖四海的人們來到這里,和當地人一起感受海洋魅力,共享豐收的愉悅。
在吃飯的同時,可以觀賞街道兩邊的表演,有舞獅的、坐花轎的、唱戲的、敲舟山鑼鼓的、唱漁民號子的,還有挑鹽、豆干制作、百工表演的。這里有一條古老的橫街,街上陳列各項岱山“非遺”產品,還有創意集市坊,既滿足旅游者對岱山傳統文化的理解,也能看到岱山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變”。千人宴為東沙打造非遺小鎮帶來了經濟效益,拉動了人氣,宣傳了東沙的文化,達到文化遺產旅游的目的。
(二)漁民畫——海島古鎮生活樣態的再現
岱山漁民畫實際是一般意義上的農民畫,2000年左右更改為漁民畫,自此其繪畫主題有了更精準的定位。相對于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漁民畫的誕生時間不長,約有40年的歷史。1983年,當地政府組織當地熱愛繪畫的漁民,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繪畫技巧培訓,這些學員依靠對漁民生活的真切體驗與熱愛,創作出了獨具東沙特色的繪畫作品,并培養了一批在當地小有名氣的漁民畫家,受到浙江省美術家協會的認可與贊賞,將繪畫水平出色的畫家推薦出省外進行巡展。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漁民畫創作出現了一個繁榮期,但是,因缺乏新人加入、題材狹窄、創意不足等原因,迅速進入衰落期。21世紀初期,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加強,市政府對當地漁民畫進行大力宣傳與扶持,定期舉行培訓,但是參加的學員已不再是漁民了,更多的是外出求學歸來的、系統地學習了繪畫理論和技巧的學生和老師。老一輩的漁民畫家認為,這些年輕的畫家能帶領古鎮的漁民畫走得更加長遠。
蔡世成是岱山漁民畫的代表畫家之一,也是岱山漁民畫中比較年長的一位。他大半生都與海洋、漁船、捕魚打交道,對海島生活有著獨特的情感,諳熟漁島的文化資源。他的作品就是對漁家生活的描繪與想象,用色大膽,構圖飽滿,情感充沛,畫面充滿對幸福生活的憧憬與歌頌。《搶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畫面描繪了一艘大型漁船的船底破洞漏水后,船員駕駛小船搶修的緊急場面,色彩對比強烈,動態十足,是對漁民生活的點滴寫照。隨著“非遺小鎮”的旅游業的發展,漁民畫成為文創和體驗經濟的主打產品,受到外地游客的喜愛。
(三)布袋木偶戲——方寸舞臺上的百態人生
東沙古鎮的布袋木偶戲,又名“掌中戲”“小戲文”等,俗稱“下攏上”,是一種獨特的民間戲劇表演形式。布袋木偶戲是產生于明末清初的福建泉州、漳州的一種地方戲,于清中后期由寧波人朱譚山傳入舟山,被稱為舟山布袋木偶戲的始祖。2009年6月,布袋木偶戲被列入省級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調研過程中,東沙布袋木偶戲的第三代傳承人王嘉定先生接受了采訪。他告訴筆者,岱山布袋木偶戲屬單檔木偶戲,布偶戲必須在特制的舞臺幕后表演,通常是三個人協作完成,大戲、小戲、文戲、武戲,生旦凈末丑,說唱白以及操縱木偶,全靠一個主唱藝人。他能同時操縱幾個布偶并能夠模仿男女老幼不同音質、不同風格,九腔十八調張開就來,模仿起來盡顯人間百態。一個主唱,一個人敲小鼓,一個人拉二胡,僅僅靠3個人,便能完成一臺精彩的演出。拉二胡、敲鼓的藝人作為陪襯,他們的演奏技藝同樣精妙絕倫,最重要的是他們之間的默契,這是長久的舞臺經驗與情感的認同才能完成的合作。
布袋木偶戲的內容多取自歷史演義、公案小說、民間傳奇、神話故事等,如《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反唐》等。它向民眾傳播歷史知識,并宣揚忠孝節義的倫理道德,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在東沙古鎮,布偶戲是漁民生活里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是海上艱辛勞作后的另一種人生體味,在當地深受大人和小孩的喜歡。
六、東沙“非遺小鎮”的可持續發展策略分析
東沙古鎮作為浙江省“非遺小鎮”文化振興典型案例,從古鎮的開發現狀與人文資源的利用過程來看,存在著內涵開發不夠、保護力度不夠、宣傳力度過窄、展示形式多樣、社會群眾參與程度不高等多種問題。
費孝通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了有效看法,“文化遺產的保護,應該把文化遺產留在原處,一方面該族群人民與后世子孫得以接近利用;另一方面,為此文物與周邊環境之關系,依借‘脈絡關系帶來知識與信息,有助于對文物歷史的了解”。據此,東沙古建筑群應該在盡量保存原貌的過程中,進行一種文化的重構,使得古建筑群中以前所包含的舊文化變成一種新的文化,供人們享用,使得古建筑群有著活態化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對于東沙古建筑群的保護,筆者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一)以價值提升為目標
經過調研發現,東沙古鎮中的很多人,對東沙古建筑人文資源的認識模糊,更談不上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故而,應對優勢資源進行整個挖掘,實現價值提升,以達到文化的廣泛傳播。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宣傳提高知名度。東沙古鎮中的博物館眾多,但有關于介紹東沙建筑變遷歷史的博物館卻少之又少,在大多數東沙人的眼中,建筑只是一種歷史的遺存,所以不用建立物質形式的資料館。但經我們調研發現,東沙古建筑群的歷史人文資源十分雄厚且是不可忽視的,建立資料性的大數據庫是很有必要的。其次,要甄選優質資源進行重點的活化保護,在東沙古鎮中對于存續狀況好、有一定消費群體、具有市場潛力的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宣傳。東沙的古建筑群承載的不僅僅是建筑中的人文,同時也反應著民俗等多方面的歷史資源。要想對建筑進行活態化的保護,就要把“活”的東西融入建筑形式之中,比如將木偶戲、漁民畫等資源與建筑資源的保護相結合,提升建筑資源整體的資源價值。
(二)以“活”態保護為手段
對于如何有效地保護東沙古建筑群,所謂“保護”不是封存,而是不斷地利用和創新,找尋的是一種“活”態傳承的發展方式,使東沙古鎮在保護中能夠存續以前的發展風貌?!盎睢睉B傳承并非原生態傳承:其一,就是要求居民人口結構的完整性和生活樣態的多元性,這樣才能保留古鎮活力,東沙古鎮的人文資源都體現在他們的古建筑中,沒有了“人”的存在,建筑便失去了“生命力”,也就是費孝通先生所說的“把遺產留在原處供居民所享用”;其二是把東沙的地方性知識,通過有形的文化符號展現出來。
(三)以全民廣泛參與為保障
人不僅是文化的消費者,也是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在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對于東沙古建筑群的保護,最關鍵的就是要提高東沙居民的文化自覺性,以全民的廣泛參與為保障。費孝通先生說:“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痹跂|沙古鎮,當我們問及年輕一代,關于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歷史時,大多得到的答案都是“不知道”,只有在一些老一輩的人那里才能略知一二,這就說明了在東沙古鎮,還是缺少文化的自覺性。這種傳承不應該是政府強制的,而是由居民本身自覺去遵守,是在一代一代的耳濡目染中堅持下去的。
東沙古鎮擁有的豐富人文資源,既見證了歷史的進步,又承載祖輩遺留的無形文化資源,更是對東沙人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活動的記錄與傳承。對于東沙古建筑群與人文資源的保護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在本文中只是做了簡短的探討。今后,在保護中進行創新,在創新中加以保護,相信東沙古鎮將會有更好的發展,因為“保存文化,帶動旅游,發展經濟”的發展理念,顯明了“非遺”融入東沙古鎮文化建設的“遺產資源論”的現代性實踐的必然結果??傊P于“非遺小鎮”的建設,沒有模式,只有依據各自的“文化資源”,做到“生產、生活、生態”[9] 的融合發展,才能實現小鎮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
注釋:
[1] “遺產旅游”作為文化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旅游組織(UNWTO)對“遺產旅游”的界定是:“深度接觸其他國家或地區自然景觀、人類遺產、藝術、哲學,以及習俗等方面的旅游?!币跣溃骸斗俏镔|文化遺產與遺產旅游研究》,《人文天下》,2016年4月刊。
[2] 費孝通、方李莉:《關于西部人文資源研究的對話》,《民族藝術》,2001年,第1期。
[3] 方李莉:《本土性的現代化如何實踐——以景德鎮傳統陶瓷手工技藝傳承的研究為例》,《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4] 彭兆榮 著:《旅游人類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75頁。
[5] 方李莉:《非遺保護的 3.0 層級與中國文化的當代復興》,《中國木偶皮影》,2015年,第4期。
[6] 淘沙 著:《仙島攬勝》,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第57頁。
[7] 方李莉:《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高度》,《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8] 費孝通、方李莉:《西部開發的人文思考》,《民族藝術》,2000年,第3期。
[9] 戴寶寬:《關于非遺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思考》,《赤子》,2019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