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余是著名的毛衣女傳說[1] 的發祥地,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優勢,瞄準主攻方向,傾心于這一口頭文化傳統的再創造。如今,仙女文化成為新余城市重要的建設定位,仙女形象已經成了新余靚麗的文化景觀,“仙女下凡地”成了新余的“文化地標”。作為天下有情人的情愛圣地,已然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并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以重新講述古老傳說的方式開展城市文化建設,這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其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傳說”。
關鍵詞:新余 毛衣女傳說 文化建設 文化品牌
近十多年來,我國政府加大治理環境的力度,一大批造成空氣污染的企業紛紛關閉或轉型。倒逼地方政府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利用當地獨特傳統文化資源構建旅游業和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普遍的發展模式。在所有的口頭文化傳統中,民間傳說與當地的社會文化和自然景觀關系最為密切,屬于當地人共同的歷史記憶,能夠強化當地人的地域認同意識。民間傳說不僅具有文學審美特質,還蘊含鮮明的社會屬性,因此,能夠溢出文學的邊界,進入政府部門制定的發展規劃當中。毛衣女傳說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流傳,最早的記載是在江西新余。在江西新余,與此傳說有關的歷史遺跡和文化景觀眾多,成為當地著名的旅游景點。一則民間傳說帶動了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這在中國并非個例。中國民間口頭文化傳統這一無形的文化資產儲量極其豐富,可發掘的潛能巨大。這種模式符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的發展理念。
一、毛衣女傳說之于新余
新余,是一座新型工業城市,又叫仙城。在江西新余眾多文化遺產中,七仙女下凡故事是其中最為光彩奪目的一件瑰寶。中國毛衣女故事的最早記錄,見于東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四),記述了豫章新喻縣(今江西新余市)“男子”和“田中毛衣女”人仙相戀、喜結良緣的傳奇經歷。這是迄今為止史書中最早記載的“七仙女下凡的傳說”,成為新余“仙女下凡地”最有力的佐證。日本學者君島久子也認為“《‘毛衣女》的產生地——豫章,六朝時原是苗族和瑤族聚居的地方。因此,此故事最早當是苗族、瑤族故事,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得到傳播。它不只是中國此類故事的故鄉,也是東方此類故事的發祥地”。[2]
由于此傳說產生較早,流傳時間較長,各地流行的故事內容比較復雜,又有各種不同的樣式,但故事的基本情節和主要母題與文獻記載相近。在中國漢族、納西族、苗族、傣族等民族中間,乃至歐洲及日本等東亞國家,都有這一傳說文本的遺留。“毛衣女”是全世界流傳最為廣泛的傳說類型之一。就傳說文本而言,想象豐富、情節曲折生動,具有較強的藝術魅力。其中包含的某些古代觀念和習俗,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故而諸多學者都為之投入了專門的學術精力,曾一度成為民間文學界的學術熱點。19世紀末以來,中外學者如英國的哈特蘭德、日本的西村真次、中國的鐘敬文等,都曾關注此類傳說的搜集和研究。
筆者研究領域主要是民間傳說故事,“毛衣女”是筆者第一篇像樣的論文研究主題。論文的題目是《一場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對話——從禁忌母題角度解讀天鵝處女型故事》[3],發表于《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當時,學報主編看了這篇論文,坦言筆者的學術功底扎實。從此,筆者便有了學術自信。也可以說筆者的學術自信是仙女給予的。后來,筆者的博士學位論文選題與毛衣女傳說也有直接關系。筆者一直想寫一篇文章,題目是“毛衣女傳說與我的學術經歷”。
談論新余與“毛衣女”的關系,需要回答兩個問題,一是毛衣女傳說為什么能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世界性的故事類型;一是為何這則傳說落戶新余,為何仙女對新余情有獨鐘?
先試圖回答第一個問題。首先,毛衣女傳說具有無與倫比的文體優勢,既是傳說又是民間故事。在民間文學的體裁上,傳說具有真實性的講述訴求,發生的時間、地點都比較明確,人們之所以愿意去傳,愿意去說,就在于傳說是祖先的歷史,是當地人共同的口傳記憶。所以傳說有傳說圈,有大致的流傳范圍。而“毛衣女”不僅是傳說,還是民間故事,在故事學上屬于天鵝處女型故事,民間故事的流傳是沒有邊界的,同一故事類型可以在世界各地流傳,而“毛衣女”就是流傳最廣泛的故事之一。
其次,這則故事構建了一個流行最為廣泛的也最吸引人的敘事結構——禁令、違禁、懲罰。仙女和新余男子結合,有一先決禁令:所藏的羽衣不能被仙女發現。有了禁令,進而出現違背禁令的行為,這是故事基本的敘事邏輯,而一旦禁令被打破,就會受到懲罰:仙女重新穿上羽衣,離開了新余男子,回到天上。禁令—違禁—懲罰的敘事結構常出現于很多故事類型中。“毛衣女”是這一敘事結構的首創者。這是“毛衣女”能夠成為世界性故事的內在動力。
再次,“毛衣女”的主題是愛情,傳說總能把愛情主題演繹得凄美動人,中國的四大民間傳說,梁祝、白蛇傳、孟姜女、牛郎織女的主題都是愛情,但這四大傳說都只在中國流傳,并沒有在國外口頭流傳。“毛衣女”是唯一一個既表現了愛情主題,又能在國外廣泛流傳的民間傳說。
下面說說第二個問題,“毛衣女”最早的記載為什么指定在新余?在干寶記錄這則傳說之前,就已在新余不知流傳了多久。
傳說具有傳說圈,有中心點,圍繞著中心點,傳說圈不斷向外擴張,直至國外。故事發生在新余,新余具備了這則傳說產生和流傳的一切條件和環境,新余自然就是中心點。這則傳說的幾個關鍵性母題,飛鳥、羽衣、農田、稻谷,新余是典型的稻作區,這里留下了遠古時期鳥崇拜的遺跡。羽衣意象的產生,來自織布。新余自古就有種植苧麻和用苧麻紡織夏布的傳承。紡織夏布的織女極易讓人聯想到天上織女。織女、織布和對鳥的崇拜,“毛衣女”的形象便呼之欲出。仙女到新余是沐浴,“田中有六七女”,并不是說仙女在稻田中沐浴,而是在湖里面。湖是毛衣女傳說發生地的又一關鍵因素。恰好新余有一個美麗的湖泊,后來當地人稱之為仙女湖,正是為了證實這則傳說發生于新余的合理性。稻作生產、紡織夏布、湖和鳥崇拜各種要素交織在一起,直接演繹成“毛衣女”的傳說。當然,毛衣女傳說的形成根本原因還在于對美好姻緣的向往。
二、打造仙女文化品牌
在新余各地,留存大量的仙跡,諸如神牛洞、仙女洞、龍母廟、神山、鵲橋、趕仙橋、仰天崗、仙女湖等;新余老城西南有鳳凰池、鳳凰門,相傳有鳳凰浴于此得名,城東還有鳳落灘等。這些人文景觀和命名是對毛衣女傳說的現代“紀念”,它們一直在默默而又生動地講述著“毛衣女”的傳說。這些景觀和標識提供了傳說的經歷、地方歷史,加深人們對“毛衣女”下凡的事件記憶。這些景觀同樣具有堅固傳說真實性的作用,尤其是“仙女湖”,為“毛衣女”下凡沐浴提供了直接注腳。
新余市內,“毛衣女”這一古老的口頭文化傳統儼然轉化為一個山洞、一片湖水、一座橋梁、一座神廟、一道山門、一所小學、一種商標和品牌等,傳統的發明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新余,以現代生活樣式講述著“毛衣女”的傳說,“毛衣女”似乎無所不在,無所不有。民間文學作品難以尋覓,而民間文學生活方興未艾。毛衣女傳說深入到日常生活當中,轉化為一個個具體可感的文化符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新余“中國七仙女傳說之鄉”的稱號,乃實至名歸。
自2015年“中國毛衣女傳說之鄉”在新余掛牌以后,新余市委、市政府著力打造名副其實的毛衣女傳說的故鄉,夯實民間文藝之鄉建設的基礎。在以下十個方面重點發力,使這塊國家級的文化品牌成為構建綠色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撐。
(一)關注毛衣女傳說的活態狀況,持續進行毛衣女傳說的搜集整理工作并陸續在《新余日報》發表,出版毛衣女下凡傳說專輯《走近仙女湖》《仙女湖》故事;2009年出版《新余市仙女文化論文集》;全面系統采錄毛衣女傳說傳承人的口述史。
(二)在中小學開展毛衣女傳說及其異文的講述活動,強化年輕一代關于此傳說的口述記憶,并在相關的旅游景點講述這一傳說。
(三)進行有關新余毛衣女傳說的文獻典籍《搜神記》《玄中記》,各種版本的《新余縣志》《新余縣地名志》等文獻的收錄工作。
(四)新余毛衣女下凡神話傳說成功申報為江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為今年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打下了良好基礎。
(五)成立了新余市仙女文化研討會。此后,多次舉辦“七仙女高峰文化論壇”,加強對毛衣女傳說的研究,擴大毛衣女傳說的影響。
(六)由新余市委宣傳部牽頭,仙女湖區管委會具體負責,協同市文廣新局、市旅游局、市非遺中心、各區、縣政府共同組成“新余毛衣女傳說申報國家級非遺領導小組”。
(七)2017年,仙女湖區文化創意產業園管理處與江西師范大學新余毛衣女下凡傳說研究課題組聯合,進行了申報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保護政策和措施。
(八)多次延聘北京、南京、南昌等地的非遺專家為顧問,對毛衣女下凡傳說的傳承和保護進行針對性指導和謀劃。
(九)新余市人民政府、仙女湖區管委會聯合各級各地新聞媒體、演藝策劃公司舉辦了仙女湖形象小姐評選,電視連續劇《歡天喜地七仙女》拍攝,《走遍中國之仙女湖的傳說》拍攝,“情山愛水·仙女湖”MV拍攝,七夕特別節目《天下有情人》節目錄制,走近仙女湖攝影、征文、詩歌、講故事比賽,一年一屆的仙女湖愛情文化旅游節等活動。通過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活動,加強對新余毛衣女下凡傳說的活態保護。2017年,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在新余錄播七夕特別節目《天下有情人》,投入約3000萬元。
(十)專門開展新余毛衣女傳說故事傳承譜系研究,進行了傳承人的選評工作。
圍繞建設“中國毛衣女傳說之鄉”,當地政府定期舉辦系列文化活動,開發出頗受歡迎的文化消費產品。盡管此傳說不再只是口頭講述,已進入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以注冊商標、學校和街道名稱、文藝表演、繪畫雕塑、文學作品等面目出現。毛衣女傳說作為流傳最廣泛的地方性突出的口頭傳統,被當地政府充分利用,進行傳統的再創造,成為新余的一張文化名片,擴大了新余的文化和社會影響力,大大促進新余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讓仙女重返新余
禁令違背以后,仙女獲得羽衣,穿上羽衣回到天上。人和仙不可能永遠結合在一起,現實中是這樣,傳說故事中也是這樣。這就是故事的邏輯。仙女飛走了,但美好的故事一直在新余流傳,并且持續了一千多年。如何讓仙女重返新余,就是要把毛衣女的傳說故事講得更加精彩。
每座城市都有屬于它自己的傳說,但屬于城市傳說卻超脫地域限制,它屬于全世界。正因這則傳說,讓全世界認識了新余,了解到新余是仙女下凡的地方,并且心向往之。對新余來說,毛衣女的傳說就是一座金山銀山,一座文化富礦,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任何運用所形成的社會效益都是正能量的,不會產生負面影響,這就是民間口頭敘事的魅力。新余市的幾任領導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都在用最為動聽的聲音講述這則傳說。他們講述的主題明確而又具體,就是讓仙女重返新余。仙女已然演繹成一個美好的文化意象,蘊含著美好、幸福和新余人民的夢想。
近年來,作為七仙女傳說的發源地,新余一直致力于歷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先后出臺了《新余市2020—2025年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文化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新余市成為首個中央電視臺“中國七夕節·天下有情人”晚會舉辦地,連續三屆中國七夕晚會的錄制地,連續四年舉辦七仙女文化高峰論壇、中國(新余)七夕文化高峰論壇、中國(新余)七夕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上述研討會,共邀請了國內外100余位知名專家和學者,就毛衣女傳說在中國七夕文化中的意義地位,毛衣女傳說的申遺、保護與再利用,如何弘揚七夕文化、實現七夕文化在新余的產業化,毛衣女傳說的具象化傳承方向和模式研究,毛衣女傳說對七夕文化的傳播演繹的作用與意義等選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為更好地傳承、保護和發展七夕文化把脈開方、獻計獻策。
為進一步挖掘毛衣女傳說的底蘊與價值內涵,擴大新余“中國七仙女傳說之鄉”文化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提升新余文化軟實力和感召力,自2016年起,新余會同中國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連續四年成功舉辦了七夕民俗文化研討會,成了中央電視臺首個“中國七夕節·天下有情人”晚會舉辦地,連續成功舉辦了三屆中央電視臺七夕晚會。40集大型電視連續劇《仙女湖》曾在中央電視臺春節檔一套和八套黃金時段熱播,成了中央電視臺當年春節期間收視率最高的電視連續劇。近幾年,新余市更是創造性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夏布技藝和“仙女下凡”傳說貫穿于中國洞都旅游觀光全過程,豐富了景區的文化旅游資源,成為中國罕見的以求姻緣文化為主的洞群旅游區。
新余市以毛衣女傳說為切入點,打造以愛情為主題的文化名片,讓美妙的古老傳說煥發新的敘事生機。筆者以為這是一條文化興市的康莊大道。在江西新余,與此傳說有關的歷史遺跡和文化景觀眾多,成為當地著名的旅游景點。圍繞建設“中國毛衣女傳說之鄉”,當地政府定期舉辦系列文化活動,開發出頗受歡迎的文化消費產品。一則民間傳說帶動了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新余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案例。
新余一直致力于毛衣女傳說的講述,除了仙女湖外,還有牛郎織女洞、鵲橋、仙女大道、仙女小學、仙女注冊為商標,等等。毛衣女演變為景觀敘事、物品敘事。僅有這些還不夠,這些只是毛衣女傳說的自然延續,缺乏創意和設計。應該用現代語言進行重構。譬如,應該將毛衣女傳說濃縮為一個符號、一種象征意象,用簡潔明快的線條予以表達,使之成為這座城市標識,逐漸得到廣泛認同和使用。還可以使毛衣女傳說成為城市文化景觀和文化形象,用雕塑、繪畫、音樂、舞蹈等再現毛衣女傳說的母題和情節單元。還可以有選擇性地還原七夕節的民俗活動,使之儀式化,成為具有觀賞性和參與性的文化表演。總之,毛衣女傳說作為一種元敘事,可以進入到不同的藝術形式當中,進入到新余市的建設規劃之中,極大限度地深化新余市的歷史文化底蘊。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注釋:
[1] 毛衣女傳說又稱天鵝處女型故事,是指以仙女下凡沐浴,男子竊取仙女羽衣而得妻為核心母題的傳說故事。
[2] [日] 君島久子《圍繞羽衣傳說談東方的仙女》,載《民話與傳承》,朝日新聞社,1978年版,轉引自劉守華 著:《中國民間故事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84頁。
[3] 萬建中:《一場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對話——從禁忌母題角度解讀天鵝處女型故事》,《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