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環
【摘 要】在較高社會期望,師生“不對等”的地位背景下,中學教師面對的是個體成長最動蕩的青少年階段。高壓與長期低頻的應激狀態,使得中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頻出。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建立積極的支持系統、樹立積極的認知風格、培養積極情緒和訓練積極行為習慣,來調節身心健康水平,獲得職業幸福感、愉悅感和滿足感,更好的引領青少年的成長。
【關鍵詞】責任邊界;積極心理學;教師心理健康;行為設計
當前,教師的責任邊界被無限擴大,學生一有些“風吹草動”,首要推敲的是教師有沒有責任到位。道德層面我們定位為師生平等,而法律層面師生是不對等的,教師作為成年人一方必然擔起更多的責任。教師因此背負起了沉重的精神壓力。頻繁的檢查、打卡任務、冗雜的日常管理,正耗損著教師的心理健康。近年來教師心理不健康檢出率正逐年增加,抑郁、焦慮、軀體化等癥狀檢出率居高不下。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已刻不容緩。雖然早有學者注意到“為什么教師心理健康率低卻一直不能引起重視”,時至今日依然是沒有解決,陷入了“年年調查年年低,年年未解決”的循環怪圈。這一問題的根本解決,與其“外求”不如“內尋”,即教師自身的重視,積極自主的采取有效策略來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20世紀末,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了“積極心理學”這一概念,并將它定義為“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的科學”,認為其意義作用在于“幫助人們發現并利用自己的內在資源,進而提升個人的素質和生活品質”。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包括三個維度:一是主觀層面的個人積極情感體驗,二是個人層面的積極人格特質,三是群體層面的積極組織系統,本文將從這一思路入手,探討如何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思路來維護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
1.教師心理健康現狀概述
早在2010年由中國人民大學李超平博士領銜,通過新浪網發布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問卷,共有8699名教師填寫了調查問卷。結果顯示,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檢出率均到達70%,明顯高于中專、本、專科院校教師的檢出率,中學教師承受了更多的壓力和心理健康問題。調查中有38.50%被調查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只有28.80%的被調查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比較好,在該年份近四成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堪憂。2015年趙云龍在研究中發現,近20 年來,我國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水平隨著年代的增加逐漸下降,即中小學教師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可見,教師群體心理健康水平并未隨年代推進而改善。
2.引發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
2.1引發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社會層面原因
首先,社會期望不夠合理,教師角色定位失當。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長足實施,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獨生子女政策的大背景下,教育獲得了空前的關注,公眾在通識上就認為個體只要接受了足夠、良好的學校教育,成才是必然的事,較少考慮到社會教育、歷練實踐、機遇與社會趨勢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在高期望的社會背景下,教師角色被嚴重異化,代表做法如“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種不成熟的理念,將教師能力無限放大、完全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最終束縛了多少教師的創造性做法和“因材施教”之心,只能著眼于高分、高中。“高期望-低地位”的社會層面的現實因素,引發了教師強烈的內心沖突、不平衡感及高壓、高焦慮狀態。
2.2引發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組織層面原因
隨著教師評聘制度的改革,每個學校又根據校情制定了詳細而繁復的評定及考核方案,教師除了完成教學及日常管理工作外,還要去應對各種考核與評比。學校在制定考核方案的時效性、延續性及公平性上,常常不能合理變通,使得教師疲于應付,會滋生一些不滿或失望等情緒。在疫情等特殊時期,每日晨午檢、陪餐、午休、晚自習、線上線下家訪等,教師的工作量成倍增加。教師群體普遍是心理超負荷的工作狀態,難免會產生消極悲觀、職業倦怠等不健康心理。
2.3引發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個人層面原因
教師個人在認識上的局限性,難以從發展或長遠的視角看待工作壓力或職業理想;未養成成長型或系統化的思維模式,去面對工作中的變化或階段任務,容易誘發失望、無助、抱怨等情緒。教師個人的性格特點,如內向、悲觀、消極,遇到事情缺乏問題解決的能力、不能及時的進行自我調節等,也會影響到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教師也是單個家庭中的一員,來自經濟、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壓力,著實考驗著個體的抗壓能力。
2.4引發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職業本身原因
新課程改革、信息技術化、核心素養等這些教育浪潮之下,教師職業專業化要求越來越明確,也越來越高。教師這一職業,屬于助人型、情感型勞動,是單方面的付出關懷與呵護,接收到的反饋難以對等、且多會延遲。長此以往,會造成情感衰竭、去個人化等職業倦怠問題。同時,教師職業的成就感屬于滯后性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與成才常間隔數年甚至數十年,教師能獲得的成就感有限,得到的滋養也是不足的。
3.運用積極心理學維護教師心理健康
3.1建立起積極的支持系統
積極心理學認為,群體層面的積極組織系統,強調從國家、社會與家庭三個方面來建構積極的環境組織系統,從而促進個體獲得幸福感和積極人格的形成。中學教師要建立起積極的人際關系,形成自己內在的支持系統。教師職業特點屬于情感型勞動,工作內容是與人打交道,持續的助人行為勢必是長久的付出工程。如果不能及時進行能量回填,進行情感補給,難免會引發職業倦怠、身心疾病等問題。最好的能量補給方法就是擁有穩定的支持系統。來自社會、家庭、朋友、同事的物質支持、情感支持或信息支持,有助于教師對環境形成安全、穩定的評價,從而擁有正向的自我認同和積極體驗。如參加特定的團隊、每周有固定的活動或與親人朋友見面、擁有良好的同事關系、形成健康平衡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戶外運動等,在類似的活動中增強與外在的聯系,疏通了內外交流的紐帶,獲得積極的內外心理環境,得到良好關系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