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靜
這個夏天,各種新聞的反轉令人震驚。從前段時間王思聰和女主播的口水仗、流量明星“劈腿”人設崩塌,到關于取消寒暑假的流言與誤讀,再到近日撲朔迷離的“林生斌事件”,各種疑點與真相并存。互聯網時代的輿論場,新聞不再單向,真相不再靜止,而是呈現為追尋的過程。于是,每當熱搜或熱門事件出現,在各路“鍵盤俠”激揚文字的同時,更會出現大批“吃瓜群眾”,他們因“不明真相”而不發表意見,只是前排圍觀,“坐等吃瓜”。
吃瓜群眾最初源自論壇,指“不發表言論只圍觀”的普通網民,后來演變成網民的自嘲心態,“一種不關己事、不發表意見僅圍觀的狀態”。之所以吃瓜,一是不明真相,二是看多了互聯網中“被操控的輿論”,被傷透了心。
近些年,人們發現無論網絡技術進步還是社交媒體更迭,帶來的都不是更清晰的意見表達,而是爭論與圍觀。在爭論與圍觀的推波助瀾下,越來越多的事件變得“說不清楚”。有了說不清楚,才有反駁,才有補充,才有你來我往,才有熙熙攘攘——才產生流量。隨之而來的是,動力勢能推動資本水車,進而轉化為互聯網企業看重的價值,包括商業價值。
當人們的爭論與圍觀,被量化為一個個轉評贊的數據時,又進一步催生了專門操縱數據的灰色產業。前幾日,網信辦展開的“清朗行動”,水軍公司“制造熱搜”的灰色產業鏈條浮出水面,讓一眾吃瓜群眾驚訝不已:3000元就能讓在榜話題上升5位,1萬元就能聯動300到500個營銷號集體造勢,3萬元就能把話題刷到熱搜榜第一。如此低價,也側面反映了營銷泛濫和水軍之盛。
這次“清朗行動”,也讓大家翻出了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女童體罰吐血”事件。當時,家長對老師心懷不滿,發布微博呼吁關注,后來,該事件微博累計轉發140萬、評論46萬、閱讀5.4億,家校矛盾由此放大。經警方調查,這是當事人以760元雇推手炒作,又被推手以270元外包完成的。不到300塊錢,粗暴地踐踏了公眾的同情心和正義感。
種種熱搜,正在透支人們對公共議題的信任。吃瓜群眾屢屢感到“受傷”,有人“瓜多得吃不及”,有人“已經吃累了”,有人“放棄吃瓜了”。這些選擇的背后,絕不僅僅只是對某條新聞的厭倦。畢竟熱門新聞往往切中的是公眾真實關心的社會議題,而一次次反轉和“打臉”,則迫使人們不得不一次次站隊選邊,無法在掌握全面信息下做出理性的評判。“吃瓜”和“圍觀”的姿態,其實是對這種無法控制的網絡輿論場的消極抵抗。
聲勢浩大、排除異己的造神,與調轉浪頭、推翻一切的毀神,不過是一體兩面,甚至可能是同一批吃瓜群眾的群體行為。但是,與其嘲笑他們的尷尬打臉,鄙薄他們的真情實感,不如共同思考:吃瓜群眾到底該如何更為理性地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