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 魏秀婷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高。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對服務業產生了較大的沖擊。尤其是對客源依賴程度高及依托物理場所的服務業影響十分明顯,而對于“互聯網+”模式下的服務業影響則微乎其微。為了減少疫情帶來的經濟損失,一些企業以“線上”和“數字化”為推手,不斷進行服務業的創新發展。基于此,本文分析疫情背景下服務業的現實困境,并提出后疫情背景下服務業創新發展的突破路徑,希望對服務業的發展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服務業;現實困境;突破路徑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6(b)--03
從目前我國經濟結構來看,2019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比2018年提高0.6個百分點,達到53.9%,可以說,服務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新冠肺炎疫情是2020年全球公共衛生事件,這次疫情傳播速度快、感染范圍廣、防控難度大,波及了全世界絕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在這次疫情中,航空、娛樂、餐飲、旅游等服務業受到重創。面對疫情帶來的挑戰,應明確疫情背景下服務業的表現和特征,分析和總結癥結,創新服務業發展模式,促進服務業修復性增長,這是企業、學界和政府重點關心的話題,對于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新冠疫情背景下服務業的現實困境
1.1 航空業
在人群聚集的封閉空間內,新冠病毒傳播能力較強。機場屬于人流量較大的公共服務場所,很容易造成病毒的傳染,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防控措施,加強公共衛生防疫和安全管理,降低人群流動。我國航空業在2020年第一季度受到的影響最大,從中國民航統計的數據來看,2020年第一季度國內和國際航空運輸量降幅超過80%,航空公司虧損超過300億元。2020年5月,隨著我國新冠疫情得到控制,國內航空業逐漸恢復正常運營,但是由于國外疫情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控制,很多國家出臺了飛行禁令,國際航班仍處于虧損狀態。據統計,2020年中國航空業受新冠疫情的損失超過1000億元。
1.2 娛樂業
從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的數據來看,我國2019年娛樂核心產值突破4000億元,新冠疫情對各個行業的影響有所區別,保守估計,新冠疫情對娛樂業造成的損失超過1300億元。從《中歐商業評論》調查結果來看,當前娛樂業普遍面臨現金流緊張的現狀,約35%的娛樂企業現金只能維持1個月,約34%的娛樂企業現金可以維持2個月,只有18%的娛樂企業現金維持超過3個月。我國新冠疫情持續到2020年4月,這意味著約30%的娛樂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從全年數據來看,2020年因新冠疫情造成娛樂業關停和后續倒閉的經濟損失超過1800億元。
1.3 餐飲業
民以食為天,餐飲業在我國占據的地位不言而喻,隨著國民收入的提高,人們在外就餐的次數越來越多,單筆消費額也隨之增加。餐飲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吸納就業和增加稅收方面意義重大。特別是最近幾年,外賣逐漸成為我國餐飲業的重要發展趨勢,一些餐飲業在疫情期間通過外賣方式降低損失。2019年,我國餐飲業收入達到46721億元。受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年春節期間,全國各類餐飲業基本處于停滯狀態,考慮到外賣減少的虧損,這期間我國餐飲業損失約6000億元。
1.4 旅游業
旅游業主要包含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是國民經濟綜合產業,在新冠疫情期間,國內和國際旅游收入降至冰點。2019年中國國際旅游外匯收入達1235億美元,新冠疫情造成的國際旅游損失約43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000億元。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肆虐,對國際旅游的影響仍在持續。2019年,國內游客量達60.1億,國內旅游收入57251億元。據估算,2020年國內旅游收入減少約30%,損失超過1.7萬億元。需要注意的是,新冠疫情對旅游業的影響具有滯后性,消費者短時間內不會消除恐懼心理,加上國民收入水平的下降,國內和國際旅游仍將處于低迷狀態。
2 疫情背景下我國服務業存在的問題
2.1 供應鏈薄弱
在疫情期間,數字服務業獲得了較快增長,這為服務業轉型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對于線下生產和物流要求更高。作為供應鏈的核心,物流是連接生產和消費者之間的紐帶,如果物流受阻,就難以確保復工復產的有序開展。在新冠疫情期間,服務業供應鏈和配送鏈受到直接影響,鏈條的斷裂造成市場萎縮和消費銳減,服務業在疫情期間受到嚴峻挑戰。從國家郵政局發布的快遞從業人員調查來看,超過七成的快遞員來自農村,在春節返鄉和疫情防控期間,大多快遞從業人員無法從農村回到工作崗位,限制了快遞企業的復工。
2.2 固定工時限制
當今時代,服務業面臨的個性化需求日益明顯,在疫情沖擊下,對于服務的內容和形式要求更加多樣化。我國服務業主要采用固定工時模式,人員配置和服務流程相對固化。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服務業就業靈活程度不足,就業體系嚴重僵化,在疫情期間不能靈活應對各種變化。
在固定工時制度下,企業人力成本固化,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調整機制和政策輔助,優化社保和勞動關系。在疫情防控開展過程中,符合復工要求的服務企業應采用靈活的用工策略,推動遠程—現場交互協調的彈性辦公方法,強化與員工之間的溝通交流,錯開上下班高峰。在后疫情背景下,為了保證服務業各項工作按部就班地開展,應采用彈性和靈活就業的方式。
2.3 粗放發展模式降低服務業抗疫效果
雖然數字服務業在一定程度上沖抵了疫情的影響,但是資金匱乏和人員稀缺會制約其進一步發展。在現代服務業發展過程中,對于創意及創新要求越來越高,只有創新才能促進服務業高速發展。我國網絡平臺服務和線上服務有效提高了流通效率,但是內容創新水平較低,無法為服務業提供新的增長點。比如,在線訂餐訂票和出租、住宿等,都能利用網絡拓寬銷售渠道,但是服務內容和質量沒有本質提升,影響了服務升級。從這次新冠疫情可以看出,我國服務業需要強化內容和產品的創新,充分發揮產業和國情的優勢,不斷提升服務業的創新能力,優化自身修復水平,有效抵御公共危機事件。
2.4 社區服務和管理水平削弱服務業的抗疫水平
長期以來,社會服務和管理一直是我國服務業的短板,比如養老服務業及服務要素與社區脫離,產銷脫節的現狀得不到改善,限制了養老服務業的活力,社區養老消費需求受到抑制。在這次疫情中,老年人受到的沖擊最大,社區和養老服務作為老年人基本的生活性服務,抗疫期間保障能力得不到發揮。要想提升社區治理和服務水平,應著眼于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創新生活性服務模式,提高社區服務的多元化、安全化和輻射性勢在必行。
3 后疫情背景下服務業創新發展的突破路徑
3.1 穩定服務業供應鏈體系
服務業的發展對于生產、消費、物流等要求更高,不僅需要產業供給端發力,同時需要政策上的支持。一方面,要確保服務業產業鏈的穩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服務業應盡快恢復供應鏈,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可按照一定比例返還失業保險費,并結合當地情況調整失業保險金標準。另一方面,政府應強化財稅金融應對。對于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服務業,應適當減免增值稅,對于虧損嚴重的服務業給予財政貼息,比如餐飲、旅游、交通等。此外,還應加大對中小服務業的扶持力度,給予金融授信,防止資金鏈斷裂,優化業務范圍和流程審批,為中小服務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
3.2 形成靈活高效的就業結構
服務業就業需要綜合考慮產業、技術和勞動者技能。一是要明確服務業就業的范疇和作用,部分服務業受季節影響較大,固定用工方式會造成勞動力資源的浪費,增加了薪酬成本。在共享經濟和平臺經濟背景下,靈活就業打破了傳統的固定辦公場所,有利于提升工作質量和效率。二是完善服務業靈活就業相關的法律法規。隨著服務業結構轉型和升級,靈活就業范圍越來越廣,數字化文化產業平臺相繼出現,需要構建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體系,推動靈活就業的規范化發展。
3.3 構建數字服務業發展戰略
數字化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疫情期間數字服務業的優勢充分得到彰顯,應創新服務方式、服務范圍、服務交付以及服務體驗,推動后疫情時代服務業的修復性增長。一是加快服務業數字化改造。推動生活性服務業數字化建設,開展“無接觸式服務”,加快數字化與科技、物流、售后等服務的融合,形成“互聯網+”生產服務體系。二是利用平臺經濟引領服務業轉型升級,隨著網絡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服務供需對于平臺經濟的依賴程度更高,平臺擴展了服務的多樣性,極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并提升了交易效率。三是促進服務業智能化發展。在5G技術推動下,人工智能技術逐漸滲透到服務業,比如金融、醫療、教育、法律服務、翻譯等,需要培育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圈,促進人工智能服務產業化、規模化,不斷提升服務業的智能化水平,優化居民消費形式。四是推動數據管理科學化。在數字化、平臺化和智能化發展中,數據是基礎,涉及產業研發、設計、模擬、銷售、配送、支付等多項內容,應構建良好的數據治理環境,為數字服務業發展奠定基礎。
3.4 完善社區治理和社區服務體系
社區治理和服務水平對于提升居民健康和幸福水平起著決定性作用,我國公共衛生支出比例相對較低。隨著數字社區和智慧社區的提出,服務業應構建一體化的電商網絡平臺和便民服務平臺,為居民提供在線選購、統一配送服務,滿足社區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消除商業信息傳遞和物流網絡之間的障礙,突破消費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還應推廣家政服務業,為社區居民提供多元化和便捷化的服務,不斷優化社區服務效果。
4 結語
綜上所述,疫情對服務業造成了沉重打擊,從當前全球疫情發展趨勢來看,截至2020年12月,全球新冠感染者超過7000萬人,死亡超過150萬人,疫情在全球范圍流行,加深了對我國服務業的沖擊。歐美等國家面臨第二次疫情打擊,全球疫情難以有效遏制。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服務業生產、消費的特點,服務業需要結合自身情況未雨綢繆,立足國內市場,尋求國際市場的突破,盡量減少新冠疫情對服務業造成的損失。
參考文獻
金立剛.面對疫情傳統服務業須適時破繭成蝶[J].中國商界,2020(03):34-35.
服務業企業恢復生產經營有“三盼”——基于1581戶服務業企業的快速調查報告[J].四川省情,2020(Z1):49.
2020年1-2月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運行情況[J].信息技術,2020,44(04):4.
司詠梅,張捷.新冠肺炎疫情對內蒙古產業發展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北方經濟,2020(02):22-24.
楊一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養老服務業采取何種長期商業策略[N].第一財經日報,2020-02-27(A11).
趙根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我國人力資源服務企業的挑戰、機遇和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20(10):168-16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