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春華 文世英


摘 要: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并非單向作用而是相互作用的,且處在不斷調整變化當中。本文分析了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耦合作用機理,并基于2005—2017年湖南省及中部六省的面板數據,測度兩者間的耦合協調度,探究其時空的變化特征。研究發現:(1)湖南省經濟與金融深化發展水平、協調指數都不高,均值為0.3左右,呈上升趨勢,2014年后金融深化水平快速提升,顯著超過經濟發展水平。(2)湖南省的耦合協調度基本與中部地區趨同并保持緩慢爬升趨勢,從中度失調衰退水平上升到輕度失調階段,最后在2017年步入基本協調發展階段。
關鍵詞:經濟發展;金融深化;耦合協調度;區域經濟;湖南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6(b)--03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當前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金融作為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讓要素流動更暢通,才能切實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習近平在湖南考察時強調,要更加重視激活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活力。要將湖南打造成內陸地區改革開放的高地,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金融與區域經濟相互依賴相互作用,探究兩者之間的協調發展,對于實現金融效率提升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贏的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 文獻綜述
現關于金融深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主要有:(1)金融深化的內涵界定。最初提出的概念反映了金融深化對經濟的作用是解除對實際利率的限制,反映儲蓄的稀缺性,刺激儲蓄,提高投資收益率(愛德華.肖,1973)。隨著經濟一體化的持續推進和國際金融市場的不斷壯大,有學者認為金融深化是解除金融抑制并形成自由競爭性金融體系的過程;也有學者認為金融深化是一個金融功能不斷完善并促進金融效率提高和經濟發展的動態過程;是發展中國家減少政府對金融市場的干預,使得金融資源得到優化配置,金融運行效率得到提高,最終實現金融與經濟兩者之間的良性循環。(2)分析金融深化促進經濟增長的途徑及影響作用。已有研究認為資本積累是金融深化促進經濟增長的途徑之一(Rome,1986;Lucas,1988);金融深化促進技術創新比率(Grossman,1991),影響儲蓄轉化投資比例、私人儲蓄率和資本邊際生產力;提高生產要素的集聚、資源的優化配置、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促進區域創新質量和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聶雷等,2020)。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多以各種回歸方法分析金融深化對經濟發展的單向影響,對于兩者是否處于協調狀態還較少涉及,以湖南省為研究對象的文獻就更少。金融深化與區域經濟發展兩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且處在不斷調整變化當中。湖南作為內陸省份,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試圖從理論與實證兩個層面探討湖南金融深化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動態關系,測度兩者之間的耦合協調程度,探究兩者間時變特征的同步性,不僅提供了一個理論分析的新視角,也給出了客觀的評價依據,具有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
2 2005—2017湖南省金融系統與區域經濟系統發展現狀
2.1 湖南省金融深化現狀分析
從總量看,金融業總產值/地區GDP體現金融深化水平,總體上呈逐漸上升趨勢,略低于中部地區3.18%;湖南非國有企業負債在所有企業負債占比中呈現穩步上升趨勢,2017年達到40%,反映出金融深化程度有所提高,金融抑制相對減弱,非國有企業對于金融資源可獲得性得到提升。從結構看,金融機構存貸款總額/GDP一直低于中部均值水平,且變化不大,基本在均值1.846附近;保險密度呈上升趨勢,保險深度基本在2%~3%波動。從效率看,湖南儲蓄率與中部水平基本趨同,但總體水平略低,反映湖南金融系統深化效率和區域經濟增長后勁還比較靠后。
2.2 湖南省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從規模看,湖南省人均GDP、固定資產投資及居民消費水平均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與中部地區水平基本持平,近幾年還呈現略高趨勢。從效率看, GDP/資本投入呈現逐步下降趨勢,與中部地區趨勢基本一致,也反映出傳統的資本驅動乏力,經濟增長的驅動方式有待加強轉換,這從技術市場成交額水平較低可得到驗證。從結構看,第三產業地區生產總值占比先增后降,從2011年開始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反映出湖南第三產業的活力還有待進一步激活,經濟發展質量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3 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相互作用的機理
金融是經濟的血脈,在由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邁進中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越來越顯著,金融深化能夠直接促進經濟增長。從內涵看,金融深化促使通過市場來調節利率與匯率,減少政府的干預。由此,金融深化與經濟增長的相互作用機制為:首先,金融深化可以擴大市場規模,使得區域經濟要素聚集,進而降低交易成本,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其次,促進區域資本積累,提高區域投資水平,促進區域經濟快速增長。最后,提高資本邊際生產效率帶來技術創新,優化區域經濟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穩定增長高質量發展。
反過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也影響著金融的發展。首先,區域經濟增長會促使實體經濟加大對金融資源的各種需求,金融產品供給不斷增加,金融機構加速發展,直接促進金融產業發展。其次,區域經濟結構影響著區域金融的發展,經濟體在某一時期的金融結構總是與其盡可能相適應。金融資源的最終來源是住戶部門,經濟結構影響著住戶部門的收入分配,從而對金融資源供給產生影響。金融的本質是服務實體經濟, 2017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一再強調金融要回歸中介服務的本質,有效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同時也促使金融進行創新,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風險分散、豐富的金融組合選擇,最終推動金融結構的優化升級。
4 湖南省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的綜合評價
基于金融深化的內涵并參考一些學者的做法,同時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本文分別從金融與區域經濟的規模、結構、速度、效率等方面選取2005—2017年的相應指標,運用熵值法得到湖南省經濟發展與金融深化水平的客觀權重并進行綜合評價。數據主要來源于《湖南省統計年鑒》《湖南省金融年鑒》,對于缺失的個別值采用相鄰年度取平均或者按照相鄰年度的增速取近似進行補充。
4.1 數據處理及權重設置
考慮到可比性,將此面板數據視為78個樣本容量的全域數據,并對數據進行無量綱處理,消除指標間的量綱影響。為避免主觀因素帶來的偏差,采用客觀賦權方法中的熵值法得到綜合得分。
4.2 湖南省金融深化水平與經濟發展的綜合評價
湖南省金融深化水平與中部地區基本保持一致,整體得分并不高,期間的均值為0.35,前5年基本保持在0.3以下,但總體呈現穩步上升趨勢,后兩年增速加快達到0.6水平。相比中部地區其他省份,湖南省的金融深化水平略低,差距在0.05~0.09,位列靠后,僅與江西省水平相當。
整體來看,湖南省經濟發展水平變化不大,基本保持穩定,平均值為0.397,與中部地區經濟發展平均水平相比較略高。若對中部六省經濟發展水平進行排序,湖南經濟發展水平基本保持在中間位次的第3~4位。與金融深化水平相比,湖南省經濟發展水平在2014年之前要略高,但之后金融深化水平卻有了快速提升,顯著超過經濟發展水平。
5 湖南省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耦合關系的實證分析
5.1 耦合度模型
湖南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因此單向影響分析不足以全面動態地刻畫兩者的關系變化,本文借鑒較被廣泛使用的由廖重斌(1999)提出的耦合度測算方法,測度兩者的動態耦合關系變化。
根據廖重斌(1999)的研究,將耦合協調度劃分為7個等級,如表1所示。
5.2 耦合度與耦合協調度的測算
經測算結果如表2所示。
樣本期內,湖南省經濟發展與金融深化的耦合度比較低,且基本保持在0.49水平,處于初級耦合水平階段,與中部地區六省的耦合度平均值基本持平。從經濟發展與金融深化的耦合協調度來看,2005—2017年湖南省的耦合協調度基本與中部地區趨同并保持緩慢爬升的趨勢,從中度失調衰退水平上升到輕度失調階段,最后在2017年步入基本協調發展階段。
6 研究結論及政策建議
(1)湖南省經濟與金融深化各自發展水平以及兩者的協調指數都不高。2005—2017年經濟發展評分平均值只有0.397,金融深化評分平均值只有0.319,兩者的協調指數平均值為0.365。兩系統得分總體呈現上升趨勢,經濟發展相對穩定,波動較小。2014年之后金融深化水平有了快速提升,顯著超過經濟發展水平。
(2)湖南省經濟發展與金融深化的耦合度比較低,且基本保持在0.49的水平,處于初級耦合水平階段,與中部地區均值基本持平。耦合協調度與中部地區趨同保持著緩慢爬升趨勢,從中度失調衰退水平上升到輕度失調階段,最后在2017年步入基本協調發展階段。
近些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發展由數量增長階段進入質量發展階段,應當重視金融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場體制。湖南金融業發展相對其他省市排名比較靠后,相對中國其他發達地區,其規模、效率以及金融深化程度則更低。要把湖南打造成中部地區的改革開放高地,則要打造開放、服務、創新高效的發展環境,提高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的耦合協調性則是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ShawE.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Lucas,Robert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July 1988,22(01):3-42。
聶雷,任建輝,劉秀麗,等.金融深化、政府干預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來自中國10個城市群的經驗證據[J].軟科學,2021, 35(01).
廖重斌.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判及其分類體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J].熱帶地理,1999(02):3-5.